1.3 物流系统

系统(System)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Systema”,表示群、集合等。英文中的System有多种中文释义,可以翻译成体系、系统、体制、制度、方式、秩序、机构、组织等。根据系统思想的发展,可以将系统进行如下的定义: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相互区别并相互联系的要素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形成的整体。

物流系统的含义是为“有效达成以低物流成本向顾客提供优质物流服务之目的的机制”。

1.3.1 物流系统的概述

1.物流系统

以系统的观点、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物流问题是业内关注的热点问题。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物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正确把握物流设施在物流系统中的地位,充分合理利用物流设施,实现物流的空间效益、时间效益,以及实现物流的合理衔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并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谓系统是指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要素按一定方式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目的)的有机整体。它具有以下特点:各个人造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目的;在系统中通常有多种要素存在;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系统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系统与环境的边界是相对的;系统的界定也是相对的,一个系统可以划分成很多子系统,子系统还可以继续分。

物流系统是由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环节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使物流系统总成本最低、服务水平最高的有序协调的集合体。物流系统是社会经济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或组成部分。物流系统和一般系统一样,具有输入、转换和输出三大功能,通过输入和输出功能与社会环境进行交换,和环境相依而存,而转换则是这个系统独具特色的系统功能。物流系统可以按其组成环节划分各物流子系统。物流系统的输入是指各个环节(输送、储存、搬运、装卸、包装、物流信息、流通加工等)所消耗的劳务、设备、材料等资源,经过输送、存储、流通加工等处理过程的转化(即物流服务),实现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

2.物流系统的功能模式

物流活动一端连接着生产,一端连接着消费,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物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物流活动,由物流人员、物流设施、待运物资和物流信息等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物流系统客观存在,但一直未为人们所认识,从而未能能动地利用系统的优势。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系统,这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跨度大,二是时间跨度大。物流系统稳定性较差而动态性较强,属于中间层次系统范围,本身具有可分性,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而各个子系统的共同目的是物流的效率化,正是这个共同目的,才产生了使物流各职能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必要性。

物流系统与一般系统一样,具有输入、输出、处理(转化)、限制(制约)、反馈等功能,通过输入和输出使系统与社会环境进行交换,使系统和环境相依而存,而转换则是这个系统的特殊功能。

(1)输入功能。物流系统的输入内容有:

  • 各种原材料或产品、商品;
  • 生产或销售计划;
  • 需求或订货计划;
  • 资源;
  • 资金;
  • 劳动力;
  • 合同;
  • 信息等。

即通过提供资源、能源、机具、劳动力、劳动手段等,使对某一系统发生作用,因而称这一作用为外部环境对物流系统的“输入”。

(2)输出功能。物流系统的输出内容有:

  • 各种物品的场所转移;
  • 各种信息报表的传递;
  • 各种合同的履行;
  • 各种良好优质服务。

物流系统以其本身所具有的各种手段和功能,在外部环境一定的制约作用下,对环境的输入进行必要的处理(或转化),使之成为有用(有价值)的产品,或使其位置转移及提供其他服务等,称之为物流系统的“输出”。

(3)处理(或转化)功能。物流系统的处理包括:

  • 各种生产设备、设施(车间、机器、车辆、库房、货物等)的建设;
  • 各物流企业进行的物流业务活动(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搬运等);
  • 各种物流信息的数据处理;
  • 各项物流管理工作。

物流系统本身的转化过程,即从“输入”到“输出”之间所进行的生产、供应、销售、回收、服务等物流业务活动,称之为物流系统的处理(或转化)。

(4)限制、干扰功能。对物流系统的限制、干扰有:

  • 资源条件;
  • 能源限制:
  • 资金力量;
  • 生产能力;
  • 价格影响;
  • 需求变化;
  • 市场调节;
  • 仓库容量;
  • 运输能力:
  • 政策性波动等。

由于外部环境也因受资源条件、能源限制、需求变化、运输能力、技术进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对物流系统施加一定的约束,统称为外部环境对物流系统的限制或干扰。

(5)反馈功能。物流系统的反馈功能有:

  • 各种物流活动分析;
  • 各种统计报表、数据;
  • 典型调查;
  • 工作总结;
  • 市场行情信息;
  • 国际物流动态等。

因为物流系统在把“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中,由于受系统内外环境的限制、干扰,不会完全按原来的计划实现,往往使系统的输出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当然,也有按计划完成生产或销售物流业务的),所以,需要把“输出”结果返回给“输入”,称为“信息反馈”。

1.3.2 物流系统的要素

最基本的物流系统由包装、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及信息处理子系统中的一个或几个有机体结合而成,如图1.1所示。而这些子系统可按空间、时间、功能、职能或其他因素进行划分。

物流系统是由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要素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并具有使物流总体合理化功能的综合体。

图1.1 最基本的物流系统

1.物流系统的一般要素

和所有的系统一样,物流系统的基本要素由3方面构成。

(1)劳动者要素。它是所有系统的核心要素、第一要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建立一个合理化的物流系统并使它有效运转的根本。

(2)资金要素。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实现交换的物流过程,实际也是资金运动过程,同时物流服务本身需要以货币为媒介,物流系统建设是资本投入的一大领域,离开资金这一要素,物流不可能实现。

(3)物的要素。物的要素包括物流系统的劳动对象,即各种实物。缺少劳动对象,物流系统便成了无本之木。物的要素还包括劳动工具、劳动手段,如各种物流设施、工具,各种消耗材料(燃料、保护材料)等。

2.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

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指的是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有效地连接在一起,便成了物流的总功能,便能合理、有效地实现物流系统的总目的。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一般有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如果从物流活动的实际工作环节来考查,物流由上述具体功能要素构成。换句话说,物流能实现以上功能。

(1)包装功能要素。包括产品的出厂包装、生产过程中在制品、半成品的包装及在物流过程中换装、分装、再包装等活动对包装活动的管理,要根据物流方式和销售要求来确定。以商业包装为主,还是以工业包装为主,要全面考虑包装对产品的保护作用,促进销售的作用,提高装运率的作用,包、拆装的便利性及废包装的回收及处理等因素。包装管理还要根据全物流过程的经济效果,具体决定包装材料、强度、尺寸及包装方式。

(2)装卸搬运功能要素。包括对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进行衔接的活动,以及在仓储等活动中为进行检验、维护、保养所进行的装卸搬运活动。伴随装卸活动的搬运,一般也包括在这一活动中。在所有物流活动中,装卸搬运活动是频繁发生的,因而是产品损坏的重要原因。对装卸搬运活动的管理,主要是确定最恰当的装卸方式。力求减少装卸次数,合理配置及使用装卸机具,以做到节能、省力、减少损失、加快速度,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3)运输功能要素。包括供应及销售物流中的车、船、飞机等方式的运输,生产物流中的管道、传送带等方式的运输。对运输活动的管理。要求选择技术经济效果最好的运输方式及联运方式。合理确定运输路线,以实现安全、迅速、准时、廉价的要求。

(4)仓储功能要素。包括堆存、保管、保养、维护等活动。对仓储活动的管理,要求正确确定库存数量,明确仓库以流通为主还是以储备为主,合理确定仓储制度和流程,对库存物品采取有区别的管理方式,力求提高仓储效率,降低损耗,加速物资和资金的周转。

(5)流通加工功能要素。又称流通过程的辅助加工活动。这种加工活动不仅存在于社会流通过程,也存在于企业内部的流通过程中。所以,它实际上是在物流过程中进行的辅助加工活动。企业、物资部门、商业部门为了弥补生产过程中加工程度的不足,更有效地满足客户或本企业的需求,更好地衔接,往往进行这种加工活动。

(6)配送功能要素。它是物流进入最终阶段,以配货、送货形式最终完成社会物流并最终实现资源配置的活动。配送活动一直被看做是运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看成是一种运输形式。过去未将其独立作为物流系统实现的功能,也未看成是独立的功能要素,而是将其作为运输中的末端运输对待。但是,配送作为一种现代流通方式,集经营、服务、社会集中库存、分拣、装卸搬运于一身,已不是单单一种送货运输所能包含的,它是一种独立功能要素。

(7)物流信息处理功能要素。包括进行与上述各项活动有关的计划、预测、动态(运量、收、发、存数)的信息及有关的费用信息、生产信息、市场信息活动、财务信息活动的管理。内容包括建立信息系统和信息渠道,正确选定信息科目和信息的收集、汇总、统计、使用方式,以保证其可靠性和及时性。

在上述功能要素中,运输及保管分别解决了供给者及需求者之间场所和时间的分离。分别是物流创造“场所效用”及“时间效用”的主要功能要素,因而在物流系统中处于主要功能要素的地位。

3.物流系统的支撑要素

物流系统的建立需要有许多支撑手段,尤其是处于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中,要确定物流系统的地位,要协调与其他系统的关系,这些要素必不可少。它们主要包括:

(1)体制、制度。物流系统的体制、制度决定物流系统的结构、组织、领导、管理方式,国家对其控制、指挥、管理方式以及这个系统的地位、范畴,都是物流系统的重要保障。有了这个支撑条件,物流系统才能确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法律、规章。物流系统的运行,都不可避免地涉及企业或个人的权益问题,法律、规章一方面限制和规范物流系统的活动,使之与更大系统协调,一方面又给予保障。合同的执行,权益的划分,责任的确定都靠法律、规章维系。

(3)行政、命令。物流系统关系到国家军事、经济命脉,所以,行政、命令等手段也常常是支持物流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持要素。

(4)标准化系统。它是保证物流环节协调运行,保证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在技术上实现连接的重要支撑条件。

(5)组织及管理。它是物流网络的“软件”,起着连接、调运、运筹、协调、指挥其他各要素以保障物流系统目的的实现的作用。

4.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

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有大量技术装备手段,这些手段的有机联系对物流系统的运行有决定意义。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对实现物流和某一方面的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主要包括:

(1)物流设施。它是组织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物质条件,包括物流站、场,物流中心、仓库,物流线路,建筑、公路、铁路、港口等。

(2)物流装备。它是保证物流系统开动的条件,包括仓库货架、进出库设备、加工设备、运输设备、装卸机械等。

(3)物流工具。它是物流系统运行的物质条件,包括包装工具、维护保养工具、办公设备等。

(4)信息技术及网络。它是掌握和传递物流信息的手段,根据所需信息水平的不同,包括通信设备及线路、传真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

1.3.3 物流系统的特点

物流系统首先是一个“系统”,它除具有所有系统所共有的特点(即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外,同时还具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众多等大系统所具有的特征。在这里要重点强调以下两个特点。

1.物流系统通常是一个复杂系统

物流系统通常是一个复杂系统,它具有复杂系统的以下特性:

(1)复杂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广泛而紧密,构成一个网络,每一单元的变化都会受到其他单元变化的影响,并会引起其他单元的变化。物流系统各环节之间构成的供应链网络结构,每部分的变化都会受到其他部门变化的影响,并会引起其他部门乃至整个系统的变化。

(2)复杂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结构,每一层次均成为构筑其上一层次的单元,每一层次的功能都有助于系统的某一功能的实现。物流系统也具有多层次(如从各种类型的供应商到不同的客户)、多功能结构(如从提供信息服务、零部件供应等),每一层次的职能都为物流系统最终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提供必要的功能。

(3)复杂系统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并对其层次结构与功能结构进行重组和完善;物流系统能根据供应商和顾客的需要不断调整和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

(4)复杂系统是开放的,它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能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能不断地向更好的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变化。物流系统不仅受到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其本身还会影响企业运作环境的适应性。

(5)复杂系统是动态的,它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而且系统本身对未来的发展变化也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大型现代物流系统也是如此。

(6)复杂系统的本质特征是其组成部分具有某种程度的智能,即具有了解其所处环境,预测其变化,并按预定目标采取行动的能力,也就是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驱动的能力。这也是生物进化、技术革新、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内在原因。大型现代物流系统的本质特征是其构成长期的企业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具有协同性,目标和行动的统一性和自组织、自适应、自驱动的能力。

2.物流系统存在绝对的“效益背反”问题

物流的各项活动(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之间存在“效益背反”(Trade-off)问题,所谓“效益背反”是指对于同一资源的两个方面处于相互矛盾的关系之中,想要较多地达到其中一个方面的目的,必然使另一方面的目的受到部分损失。

(1)减少库存据点并尽量减少库存,势必使库存补充变得频繁,必然增加运输次数。简化包装,则包装强度降低,仓库里的货物就不能堆放过高,这就降低了保管效率。而且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破损,以致搬运效率下降,破损率增多。

(2)将铁路运输改为航空运输,虽然运费增加了,但运输速度却大幅度提高了。不但减少了各地物流据点的库存,还大量减少了仓储费用。

(3)由于各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问题,因而就必须研究总体效益,使物流系统化。物流的各项活动如运输、仓储、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都各自具有提高自身效率的机制,也就是具有运输系统、仓储系统、搬运系统、包装系统、流通加工系统等分系统。因此,必须使各个系统以实现其最佳效益为目的。

(4)不仅物流各部门和各功能间存在“效益背反”的问题,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间也存在“效益背反”问题。一般来说,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物流成本即上升,成本与服务之间受“收益递减法则”的支配。处于高水平的物流服务时,成本增加而物流服务水平不能按比例地相应提高。与处于竞争状态的其他企业相比,在处于相当高的服务水平的情况下,想要超过竞争对手,提出并维持更高的服务标准就需要有更多的投入,所以一个企业在做出这种决定时必须慎重。众所周知,1965—1974年,一般认为物流只是一种降低成本的手段,然而到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人们在认识上发生了变化,作为经营管理一环的物流管理,必须首先设定物流管理的目的即是要充分地发挥物流服务水平,然后再以较低的成本构筑物流系统进行运作。

1.3.4 物流系统的目标

物流系统的存在是以有效的低物流成本向顾客提供优质物流服务为目标,可以用“6S”和“7R”具体描述。

1.“6S”目标

(1)服务性(Service):在为客户服务方面要求不出现缺货、货物损坏和丢失等现象,且服务费用便宜。

(2)快捷性(Speed):要求把货物按照客户指定的地点和时间迅速送到。为此可以把物流设施建在供给地区附近,或者利用有效的运输工具和合理的配送计划等手段。

(3)安全性(Safety):尽量保证货物运输途中的安全,装卸、搬运过程中的安全和保管阶段的安全;尽可能地减少客户的订货断档问题。

(4)有效地利用面积和空间(Space Saving):虽然中国土地费用比较低,但也在不断上涨。特别是对城市市区面积的有效利用必须充分考虑,逐步发展立体化设施和有关物流机械,求得空间的有效利用。

(5)规模适当化(Scale Optimization):应该考虑物流设施的设置是集中还是分散,如何更适当;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如何合理利用,信息系统的集中化所要求的电子计算机等设备如何利用等。

(6)库存控制(Stock Control):库存过多则需要更多的保管场所,而且会产生库存资金积压,造成浪费。因此,必须按照生产与流通的需求变化对库存进行控制。

上述物流系统化的目标简称为“6S”,要发挥以上物流系统化的作用,就要进行研究,把从生产到消费过程的货物量作为一贯流动的物流量看待,依靠缩短物流路线,使物流作业更具合理化、现代化,从而降低其总成本。

2.“7R”目标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斯麦基教授倡导的物流系统的目标由“7R”组成,即Right Quality(优良的质量),Right Quantity(合适的进量),Right Time(适当的时间),Right Place(恰当的场所),Right Impression(良好的印象),Right Price(适宜的价格)和Right Commodity(适宜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