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国际物流

国际物流是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交流的支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物流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时,国际物流也是物流理念和方法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2.5.1 国际物流的概念

国际物流又称“国际大流通”或“大物流”,是相对于国内物流而言的,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发展。它是跨国界、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是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国际物流。

从狭义上来理解,国际物流是当生产和消费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里独立进行的情况下,为了克服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空间隔离和时间隔离而对商品进行物理性移动的一项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在国际物流活动中,为实现物流合理化,必须按照国际商流交易活动的要求来开展国际物流活动。它不仅要求降低物流费用,而且要考虑到提高顾客服务水平、提高销售竞争能力,扩大销售效益以提高国际物流的整体效益。

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系统中重要的物流领域。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拆除,新的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国际物流出现了新的情况,国际物流形式也随之不断变化。所以,近年来,各国学者非常关注并研究国际物流问题,世界第九届国际物流会议的主题就是“跨越界限的物流”,物流的观念及方法随物流的国际化步伐不断扩展。

从企业角度看,近十几年跨国企业发展很快,不仅是已经国际化的跨国企业,即使是一般有实力的企业也在推行国际战略,企业在全世界寻找贸易机会,寻找最理想的市场,寻找最好的生产基地,这就将企业的经济活动领域必然地由地区、国家扩展到国际之间。这样一来,企业必须为支持这种国际贸易战略,更新自己的物流设施,按国际物流要求对原来的物流系统进行改造。

对跨国公司来讲,国际物流不仅是由商贸活动决定,而且也是本身活动的必然产物。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使企业分别在一些国家中生产零件、配件,而在另一些国家组装或装配整机,企业的这种生产环节之间的衔接也需要依靠国际物流。

国际物流具有以下4种特点。

(1)物流环境存在差异。国际物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各国物流环境的差异,尤其是物流软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不同物流适用的法律使国际物流的复杂性远高于一国的国内物流,甚至会阻断国际物流;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会造成国际物流处于不同科技条件的支撑下,甚至有些地区根本无法应用某些技术而迫使国际物流全系统水平的下降;不同国家的不同标准,造成国际间“接轨”的困难,因而使国际物流系统难以建立;不同国家的风俗人文也使国际物流受到很大局限。物流环境的差异迫使一个国际物流系统需要在几个不同法律、人文、习俗、语言、科技、设施的环境下运行,无疑会大大增加物流的难度和系统的复杂性。

(2)物流系统范围广。物流本身的功能要素、系统与外界的沟通就已经很复杂了,国际物流在这复杂系统上再增加不同国家的要素,这不仅是地域和空间的拓展,而且所涉及的内外因素更多,所需要的时间更长,广阔范围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难度和复杂性增加,风险增大。当然,也正因为如此,国际物流一旦融入现代化系统技术之后,其效果才比以前更显著。

(3)国际物流必须有国际化信息系统的支持。国际化信息系统是国际物流,尤其是国际联运非常重要的支持手段。国际信息系统建立的难度,一是管理困难;二是投资巨大,再由于世界上有些地区物流信息水平较高,有些地区较低,所以会出现信息水平不均衡,因而信息系统的建立更困难。当前国际物流信息系统一个较好的建立办法是和各国海关的公共信息系统联机,以及时掌握有关各个港口、机场和联运线路、站场的实际状况,为供应或销售物流决策提供支持。国际物流是最早发展“电子数据交换”的领域,以电子数据交换为基础的国际物流将会对物流的国际化产生重大影响。

(4)国际物流的标准化要求较高。要使国际间物流畅通起来,统一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国际物流水平是提不高的。目前,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设施的统一标准,如托盘采用1000mm×1200mm,集装箱的几种统一规格及条码技术等,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物流费用,降低了转运的难度。而不向这一标准靠拢的国家,必然在转运、换车底等许多方面要多耗费时间,从而降低其国际竞争能力。在物流信息传递技术方面,欧洲各国不仅实现了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而且实现了企业之间及欧洲统一市场的标准化,这就使欧洲各国之间系统比其与亚洲、非洲等国家交流更简单、更有效。

2.5.2 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

国际物流是不同国家间的物流,这种物流是国际间贸易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

国际物流系统由商品的包装、仓储、运输、检验、外贸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构成,其中仓储和运输子系统是物流的两大支柱。国际物流通过商品的仓储和运输实现其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效益,满足国际贸易的基本需要。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商品及服务和技术交换活动,包括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种交换活动成为该国的对外贸易。从国际上看,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就构成了国际贸易,也称为世界贸易。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1.物流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

世界范围的社会化大生产必然会引起不同的国际分工,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包揽一切,因而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国际间的商品是由商流和物流组成的,前者由国际交易机构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后者是由物流企业按照各个国家的生产和市场结构完成。为了克服它们之间的矛盾,必须要求开展与国际贸易相适应的国际物流。

2.国际贸易促进物流国际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出于恢复重建工作的需要,各国积极研究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呈现繁荣兴旺的景象,国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同时由于一些国家和地区资本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本国或本地的市场已不能满足其进一步发展的经济需要,加之交通运输、信息处理及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跨国公司。跨国经营与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品和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流动和广泛交换,物流国际化成为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3.国际贸易对物流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治格局的风云变幻,国际贸易表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从而对物流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质量要求。国际贸易的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的初级产品、原料等贸易品种逐步让位于高附加值、精密加工的产品。由于高附加值、高精密度商品流量的增加,对物流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国际贸易需求的多样化,造成物流多品种、小批量化,从而要求国际物流向优质服务和多样化发展。

(2)效率要求。国际贸易活动的集中表现就是合约的订立和履行。国际贸易合约的履行是由国际物流过程来完成的,国际间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有高效率的物流运营来满足客户的需要。从输入方面的国际物流看,提高物流效率最重要的是如何高效率地组织所需商品的进口、储备和供应,即从订货、交货,直至运入国内保管、组织供应的整个过程,都应加强物流管理。根据国际贸易商品的不同,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巨型专用货船、专用泊位及大型机械等的专业运输等,这对提高物流效率起着主导作用。

(3)安全要求。由于国际分工和社会生产专业化的发展,大多数商品在世界范围内分配和生产。如美国福特公司某一牌号的汽车要同20个国家中的30个不同厂家联合生产,产品销往100个不同国家或地区。国际物流所涉及的国家较多,地域辽阔,在途时间长,受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等自然因素和政局、罢工、战争等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因此,在组织国际物流时,选择运输方式和运输路径,要密切注意所经地域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还应注意沿途所经过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局势、经济状况等,以防止这些人为因素和不可抗力造成的货物流失。

(4)经济要求。国际贸易的特点决定了国际物流的环节多,备用期长。在国际物流领域,控制物流费用,降低成本具有很大潜力。对于国际物流企业来说,选择最佳物流方案,提高物流经济性,降低物流成本,保证物流服务水平,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总之,国际物流必须适应国际贸易结构和商品流通形式的变革,向国际物流合理化方向发展。

2.5.3 国际物流发展趋势

国际物流是今后发展十分迅速的物流体系,尤其是成立代替关贸总协定的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分工必将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数量和质量都会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于国际物流的未来发展,也是物流管理关注的重要领域。

21世纪全球经济将进一步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将不可抑制,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全球物流将会得到极大发展,发展中国家物流将迎来最大的发展机遇。根据国内外物流发展情况,可以将21世纪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归纳为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标准化、社会化,下面分别加以简要说明。

(1)信息化。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物流的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必然需求。物流的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因此,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及快速反应、有效的顾客反应等技术与观念在未来的物流中将会得到普遍采用。信息化是一切的基础,没有物流的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装备都不可能用于物流领域,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的面貌。

(2)自动化。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其效果是省力化。物流自动化的效果还有: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物流自动化的设施非常多,如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这些设施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使用在物流配送中,在中国,这些自动化技术的普遍应用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3)网络化。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这里指的网络化趋势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另外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靠计算机网络通信,如物流配送中心向供应商提出订单这个过程,就会使用计算机通信方式,借助于增值网上的电子订货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来自动实现,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下游客户订货的过程也可自动进行。二是组织的网络化。比如,中国台湾的计算机业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出了“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方式是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生产采取分散形式,即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制造资源都利用起来,采取外包的形式将一台计算机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产,然后通过全球的物流网络将这些零部件、元器件、芯片发往同一个物流配送中心进行组装,由该物流配送中心将组装的计算机迅速发送给订户。这一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当然物流网络的基础是信息、计算机网络。

物流的网络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当今世界Internet等全球网络资源的可用性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流的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物流的网络化已不可阻挡。

(4)智能化。这是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涉及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在物流的自动化进程中,物流的智能化是不可回避的技术难题。专家系统、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为了提高物流自动化的质量,物流的智能化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5)柔性化。柔性化本来是生产领域提出来的,但需真正做到柔性化,即真正能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来灵活调整生产工艺,没有配套的柔性化的物流系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20世纪90年代,国际生产领域纷纷推出弹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制造资源系统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技术,这些概念和技术的实质是要将生产、流通进行集成,根据需求端的需求组织生产、安排物流活动。因此物流的柔性化正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趋势。这就要求物流配送中心要根据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色,灵活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

此外,物流设施、设备及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和共同化等也都是今后国际物流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