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导图的三招十八式
- 张鄂勇
- 3843字
- 2020-08-28 00:15:59
1.4 深度理解思维导图
本章介绍的MindManager的这种功能是一种很特别、很另类的用法,几乎没有什么文章或书籍就此做过介绍,甚至在MindManager的官方网站上也没有这些内容。但是,这种功能及相应的练习有着其内在的意义,因此本书将它放在了第1章进行介绍,因为这种用法除了实用意义以外,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思维导图也有启发作用。
1.4.1 思维导图观点
本章没有介绍太多有关思维导图的概念,也没有就MindManager的功能进行整体的概要性说明,而是专注于介绍MindManager用法中的一种。这种用法虽然简单,但对我们理解思维导图有很大的帮助。借助思维导图的用法来理解思维导图,我们可以称之为“思维导图观点”。
1.人脑vs电脑
计算机中的文档结构是大多数人都非常熟悉的,这种文档结构可以按我们的需要,通过本章中介绍的方法快捷地生成一幅幅思维导图,这一点我们在第1.2节和第1.3节中已经着重进行了介绍。
人脑中的思维比起电脑中的文档结构要复杂得多,不过也有许多相通和类似的地方。人脑的思维活动大致有3种情况:学习是把新的知识存放在大脑里,思考是把已有的知识结构调出来,解决问题则是围绕特定的问题进行新的思维和探索。无论是哪一种思维活动,都可以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思维的内容全面、完整地在纸面或图面上呈现出来,呈现的方式其实和在计算机中使用的假性粘贴相似。
比起电脑,把人脑中的思维变成思维导图应该更有意义。因为人脑中的思维是随时间和思维内容不断变化的,把一段时间内人脑中有意义的积极思考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围绕一个共同的思维主题把很多人的思维集中表现在一幅思维导图上,是一种高效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高效的思维表达方式。
2.概念vs标题
在本章所举的例子里,思维导图的每一个分支都是由一个相应的电子文件标题代表的,当然也有用文件夹的标题来代表一组文件的集合的情况。一个电子文件的标题只是一个抽象的代名词——如果这个电子文件的内容我们比较熟悉,那么看到文件标题,我们就会知道其中包含哪些内容;如果这个电子文件的内容我们并不熟悉,那么我们可能要花一定的时间来阅读、消化、理解文件的内容。
在托尼·巴赞所著的《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一书里,对思维导图的分支是有一定要求的。简单地说,有两个要点:其一是尽量用简短的语句,甚至不用句子,尽量用短语,在准确表达思维的同时尽可能使分支的语言简洁;其二是尽量使用图和图形元素,例如色彩。第二个要点我们会在后面讲到。第一个要点在本章的例子里其实已经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一个电子文件中可能包含很多内容,表达很多东西,但却能被一个简短的文件标题表达出来。
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用什么来表达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思维应该被表达到什么程度?如果是用文字来表达,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决。而对于一系列思维,我们可以找到思维的核心焦点,然后用一个相对确切的概念将它们表达(代表这一系列思维的概念可以作为思维导图上的一个分支)出来。如果我们认为有必要让这个概念更具体,可以把这个分支进一步分解和扩展——对已有的思维可以这样处理,对将要进行的思维也可以这样处理。
3.联想vs链接
在计算机里,链接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成熟的思维导图软件大都有链接功能。这其实也很好理解:既然思维导图的分支需要用简洁的方式来表达,简洁和准确又往往是矛盾的,那么,链接作为一种补充,也确实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
人的大脑里没有链接一说,但人的大脑拥有更有效的思考工具——联想。联想是人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思维工具,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更是如此。面对一个简单的概念,人们可以通过联想的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拓展思维,丰富思维导图。但联想和链接有所不同:链接是先有链接目标,只是通过链接的方式加快我们找到链接目标的速度;而在联想的时候,联想的目标可能存在,也可能未知,联想是一种思维方法,甚至是一种导向手段,联想的目标要靠思维来达成。
在初识思维导图时,我们不要只是就着概念来学习思维导图,也不要只是为了学习软件而学习思维导图软件。如果能对思维导图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们的学习也就更深入了一层。
1.4.2 导图的几个不完全特点
严格地说,本章介绍的不完全是思维导图。如果要准确地定义,本章给出的应该是导图或者广义的思维导图。从严格意义上讲,思维导图的核心是思维,这里只是开了个头。有导图的形式,却还没有触及思维的实质,这一点是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开头呢?除了介绍方法,这样做的用意还有借用熟悉的例子展开介绍导图的一些基本特性,以加深对导图或思维导图的理解。我们应该从本质上来认识思维导图,而不是仅仅把它理解为一种新的形式。思维导图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从本章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导图具有以下特点。
1.导图具有结构化的特点
与传统的表现形式(如文章、笔记、书籍等)相比,导图结构化的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我们可以说一篇文章、一件有序的事物甚至一句话都有它们的结构,但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结构是隐性的,而计算机中的文件和文件夹的结构则非常分明,导图也是这样。导图不仅结构分明,而且层次感很强。通过这种文件夹与导图结构的关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导图作为一种工具或一种方法会产生很好的效果。思维导图的结构性很强——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
2.导图具有一种系统的概念
导图中所有的内容都围绕着主题展开。无论导图是大是小,它一定得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在一幅思维导图中,分支的数量不等,层次不等,但是相互关联,一个分支下面的子分支就是一个个分系统。在学习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的就是这种按照“总系统→分系统→子系统”的形式发展下去的思维。这里要说明的是,系统与完整相关,但与详尽并不一定画等号。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要把计算机硬盘中所有的文件绘制成一幅大大的导图,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的系统性是不怎么样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还要说到。
3.导图具有一种放射性功能
如果读过《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一书,我们就会知道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托尼·巴赞非常看重“放射性”在思维中的创造作用。他在给书起名字时也没忘记加一个副标题——放射性思维。在本章所举的例子中,应该怎么来理解这种放射性思维呢?我们可以将选择的每一个文档作为导图的一个最小分支,当文档很多的时候,不得不对文档进行分类,甚至是分很多层次的类。同时我们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每一个文档又代表一个子系统。例如我们正在阅读的“乾坤挪移”这一章,仅就文档结构来讲,就可以展得很开。当“三招十八式”全部展开,就有了我们面前的这本书。如果“三招十八式”能被人们接受,给人以启发,那么这些思维结果会得到进一步的展开,也就不止是一本书的事了。这样解释有点给这本书做广告的嫌疑,不过这的确是思维导图需要的思维放射的效果。我们就此打住吧!
1.4.3 关于电子导图
学习思维导图到了一定程度,很多人会面临一个问题:到底是手绘,还是用计算机软件绘制思维导图?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缠。在托尼·巴赞提出思维导图概念的时候,因为计算机并没有普及到今天这个地步,事实上也不是先有思维导图软件再有思维导图理论,所以手绘的思维导图是其自身的发源形式。而且不论从实用价值还是从理论发展价值的角度来看,手绘思维导图都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本书主要是从使用思维导图软件的角度来讲解、推广思维导图,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先借一些实例来说明电子导图也有值得学习和研究的亮点。
电子思维导图可以很方便地被复制、传播和修改,这一点很重要。人们往往更看重电子思维导图的整洁,但这并不是关键。而且,这种“整洁”是通过牺牲一定的表现自由而得到的,正所谓“有得必有失”。能够复制、传播和不断改进才是电子思维导图的真正生命力所在。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特点,我们才可以借鉴、借用各种已有导图,经过适当修改把别人的导图为我所用,甚至不断完善,把自己的导图做得更好。
虽然现在的思维导图软件也可以独立存在了,但如果它仅仅是孤立存在的话,思维导图及其软件的应用范围和发展前景都会变得非常有限。而实际情况恰好相反,在与其他软件相通和相互兼容方面,思维导图软件比一般的应用软件做得更好。关于这个问题,将在第11章中详细介绍。本章所举的例子,就是思维导图软件与资源管理器相通相容的“另类”例子——虽然“另类”,但非常典型。使用思维导图软件以后我们将体会到,很多工作不仅能用电子思维导图来完成,而且能完成得很快、很方便。
学习思维导图,最为经典的材料莫过于托尼·巴赞的《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一书,但思维导图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这本书能完全概括的了。在思维导图学习资料,特别是中文学习资料并不丰富的今天,从软件中理解与学习思维导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现有的各种思维导图软件,其设计者们在编制软件的过程中应该都对思维导图有很深的理解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体现在他们设计的软件中。通过使用思维导图软件,我们也能学到很多思维导图理论。
软件设计不同于理论探讨,它是一种实践过程。由于软件设计是以产品形式体现设计者所理解的理论的,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有一些理解上的偏差,在技术实现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变通的办法。总而言之,如果存在一些“美丽的偏差”而不是错误,这些偏差其实会反过来丰富思维导图理论。例如本章中讲解的例子,笔者不知道这是有意的设计还是无意的产物,反正在笔者读过的相关资料中没有对这方面的介绍,但一旦参透,就会觉得很好用。再如导图中的链接,肯定是纸质导图做不出来的效果,而它又非常能代表思维导图中“导”字的真实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