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董云庭同志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院长调到当时的电子工业部,任中国电子工业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兼规划司副司长,继而又被任命为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主要工作是撰写文稿。2000年以后,组建并领导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工作。2010年担任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会长,与电子口的企业有了更多的交往。在京工作期间,董云庭同志参加过中国加入“信息技术协议”、原产地规则、反倾销反补贴等WTO相关规则的谈判,经历了彩电价格调控、企业兼并重组、1999年5 号文件(关于手机)和2000年18 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推进大公司战略(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建设电子强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业规划、发展战略、结构调整、产业政策、市场监管、发展方式转型、核心竞争力提升等产业经济研究工作,承担过七、八十项的软科学研究项目,撰写了三百多万字的专著、论文、报告和材料,如今选择部分内容汇编成书,取名“轨迹”,意在描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轨迹,也为产业经济研究保存了一批可供参考的历史资料。

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规模已超过8.5万亿元,软件业达到2.48万亿元,居全球第一位;华为、联想、中国电子先后入选《财富》全球500强;电子信息领域专利数超过150万项;以TD-LTE为代表的一批国际标准不断推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中。总结三十多年来的发展经验,最根本的是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信息产业,自1992年就把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历届部党组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实施从电子大国到电子强国的转变。全行业坚持在发展中调整结构,通过调整促进发展,同时加快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环境创新、战略创新和模式创新,这是产业科学发展的基本保障。从倡导制造业、运营业、软件业互动发展到促进硬件、软件、网络、服务的融合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

《轨迹》一书描述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三十多年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基本轨迹;反映了产业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渐进历程;体现了我国产业(企业)不断提升包括标准、品牌、创新、人才、市场、效益等核心竞争力的科学实践;分析了电子信息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融合发展源于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政府职能适时转变的战略路径;总结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走上电子强国之路的历史经验。

该书用一系列数据、各个阶段重大事件、相关产业政策、发展模式转变、技术创新推进等论述了产业的发展之路。该书的出版和发行,对于研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路径、实施发展战略转型、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建设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具有参考价值,也可以作为产业经济研究的学者、专家、工作人员的工具书。

董云庭同志是业界资深专家。他始终保持年轻的心态,长期笔耕不辍,亲力亲为。他是我见过的业界少有的年近七旬仍在自己写文章的人。祝愿他青春永驻,给信息产业贡献更多的研究成果。

2013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