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顶级摄影器材:传统卷
- 赵嘉著
- 1296字
- 2020-08-28 11:40:31
赵嘉先生:
首先,我要为你把所有好器材都整合在一本书里进行介绍的主意向你道贺,这样做,你为大众提供了如此广泛的可能性,让大家接触到这些先进的技术。这是一个巨大工程,对你本人来说也是一个浩大项目。我很荣幸得知你将把我的系列也囊括到你的著作中,对你这一慷慨的姿态我表示诚挚的感谢。
我们正在经历自从160年前相机发明以来最大的技术革命。我个人认为,对于一张很有表现力的好照片来说,是用数码拍摄还是用胶片完成并不是很重要,最要紧的是照片质量本身。确实,现代的单反相机(无论胶片还是数码)都配备了先进装置,有着极高水平的表现。在某些范围内这样的相机是必不可少的——想想看新闻摄影、野外摄影、现场光摄影和医学图片记录之类的工作吧。同时,至今依然有摄影师拍摄中画幅甚至大画幅作品,他们肯承受昂贵笨重而且反应过慢的相机的代价,为的就是图片的高质量。大中画幅相机的制造商们利用能够获得更高的画面质量这一点来推广他们的产品,这一点对海报尺寸的放大照片尤显重要。
对我来说,大画幅摄影的重要性是经常几乎无人提及的一点:无论人们相信与否,单反相机诱惑着摄影师拍快照(另外一方面,这也是它的强项),当度假的人们骄傲地声称他们“拍”了多少张照片时,我们总能听人们提起这一点。但大画幅摄影师们的做法却全然不同:想想他们在进行4×5英寸画幅的构图时要多付出多少心思和时间:整个拍摄过程,三脚架上的相机、对焦屏的调整、感光胶卷材料的局限性——这些都需要格外小心和预先的构思:找到好的位置、后背的精确设定、精心的曝光设定……从始至终需要并且鼓励摄影师发挥创造力,要他在实现这些意图时必须不遗余力,另外还要具备更熟稔的器材知识,了解它在机械上的可能性:掌握快门和光圈的工作原理、知道如何运用垂直水平视角调节装置和遮光蓬来改进透视效果、二次曝光是如何实现的,等等——如何避免这些局限性,实现这些技巧,需要对器材有深度的了解,这样才能使摄影从形式上步入创造性艺术的范畴。而正是这点赋予摄影工作本身以意义:创作本身成为了一种经验,并在最终的作品——完美的照片中——为它存在的意义寻求到了最终的确认。
这就是我为什么设计一架6×17cm或叫做多画幅相机的原因。当1987年秋天我开始从事开发工作的时候,全世界只有一款这个画幅的相机,配着105mm镜头。我一直对6×17cm画幅相机着迷,但那时可得到的此类相机实在乏善可陈。对于创意摄影,我要求有一个可更换镜头、配备垂直水平视角调节装置、可通过磨砂对焦屏取景、可以自由选择画幅尺寸的相机。其中在拍摄全景照片时对我来说最不能舍弃的是垂直水平视角调节装置。尽管相机的设计已经达到能拍摄所有常规画幅的水平,但只要适合我的构思,我总是喜欢选用“自然的”全景格式(6×17cm),3:1的比例迫使读者的眼睛顺着照片欣赏,就像在乡村旷野上看风景一样,能产生一种三维的意味。有时候拍摄一张照片要准备一个半小时(相机必须精确地装在三脚架上,选好合适的画幅大小、对焦屏要精确设定),只有这些都做好了之后我才能按下快门——前提是光线能满足我的预期。所有这些努力的最佳回报就是拍出最终的作品给大家看时所带来的愉悦。
吉尔得相机创始人:库尔特·吉尔得(Kurt Gil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