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学笔记

◎胡伟

电视靠镜头说话,你拍到好镜头,就意味着节目做得深刻,拍不到好镜头,节目的思想性就会削弱。“刚开始尽量用固定镜头,镜头要成组,大中近,变换角度。当然,是在调过白平衡的前提下。”这是我开始学习摄像时,王乐老师教给我的第一堂课,至今记忆犹新。我是胡伟,在《新时空》从事摄像工作。

2008年8月,我加入《新时空》栏目,在这里,我接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盘点一下工作以来所拍摄的节目,这期间有很多的感动,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经历了酷暑寒冬,尝到了酸甜苦辣,觉得应该用文字记录下来。虽然是一个平常人的平常生活,但是因为平常,所以就很珍视这些平常的经历。

第一次独立下乡采访——感动里的匆忙与慌张。

“海原花儿少年。让小胡和你下去拍吧。”制片人宋韬对编导锁琴这样说。于是,第二天,没有王乐老师的指导,早上8点10分从银川出发前往海原。由于是我第一次独立下乡,一路上一直在担心,电池、话筒、天线、白平衡……以至于锁琴对这次采访的一些要求全然没有往心里去。到目的地已经是中午2点了,只能抓紧时间拍摄。记得那是个叫罗发俊的男孩,双目失明,大冬天只穿着一件单衣。罗发俊家庭贫困,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妈妈身体一直不好,他便和弟弟跟着叔叔生活。家庭的变故让这个男孩很早就非常懂事,他唯一的愿望就是靠唱花儿赚钱给家里补贴。他努力实现着自己的愿望,现在在海原已经小有名气。虽然不是多大名声,但毕竟实现了一部分。我想,这或许是他幸福的开始。就这样,慌张的自己,匆忙的时间,在感动中完成了我第一次独立外出拍摄的任务。这次独立工作让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但是,由于自己的慌乱,漏掉了一些本来计划拍摄的东西,留下了不少遗憾。

对于我们栏目的摄像记者来说,经常在严寒酷暑中穿梭。拍摄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献礼片《奔腾的宁夏》时,为了拍到想要的素材,夏天在室外摄氏38度以上高温下还要跋山涉水进行拍摄,再多的困难也要克服。因为电视靠镜头说话,你拍到好镜头,就意味着节目做得深刻,拍不到好镜头,节目的思想性就会削弱。我们栏目的《我在现场》板块是一个新闻调查类节目,被采访的当事人中会有一些行为不光彩的。他们对记者很排斥、很敌对,而且有时候他们选择攻击的对象就是摄像机,而保护设备又是摄像记者的责任。所以,在《新时空》做一个合格的摄像记者,既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还要反应敏捷,吃苦耐劳。

在《新时空》做一个合格的电视摄像记者还要善于发现捕捉细节。摄像记者与编导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想让节目做得好看、深刻。但要做到这一点,摄像记者除了技术上要有过硬的本领外,还要能够抓拍到具有思想内涵的画面,要学会发现有意味和表现力强的场景,比如,《故事驿站》有一期节目《弟弟》,拍摄过程中,我发现当事人的父亲低着头蹲在病房外抽烟,弟弟拿棉签给躺在病床上的姐姐喂水。当时,看似坚强的他们,眼神是那么的无助和无奈。在《搬迁》中,家族的大家长对家乡眷恋的表情,孩子们急切想离开大山的开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普通人的日子就是这样日复一日……这些细节是那样触动人心,作为摄像,应该注意捕捉这些特别容易被忽视又细致入微的画面来感动观众。

入行一年多来的感想大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在拍摄前做好详细的拍摄计划;

二、拍摄过程中,跟编导之间的配合尤为重要。镜头信息量是否充足,有没有美感,能否打动观众,所拍摄的有效镜头是否够后期编辑所用……及时进行沟通,问题才会及时解决;

三、要把自己当作是老手,一定要有老练,成熟的样子;

四、摄像机的状态也是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