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发展研究
- 齐岳 何建国
- 162字
- 2024-12-21 10:14:55
第二章 中国—阿拉伯国家经济贸易发展与架构
阿拉伯国家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全球重要的商品和基础设施市场,与中国有重大经济利益。阿拉伯国家是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地和第七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投资合作的主要市场。近年来,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积极推进双边战略合作关系,中阿友好关系迈上了新台阶。
第一节 中国—阿拉伯国家传统贸易结构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阿拉伯国家传统贸易结构
(一)中国—阿拉伯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基本情况
中国、埃及1956年建交,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关系开启;中国、沙特阿拉伯1990年建交,实现了中国与所有阿拉伯国家的正式建交,标志着中阿贸易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1世纪后,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更为密切,在双边国家首脑的互访会谈中,本着“优势互补、务实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将贸易、能源、投资、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作为经贸合作的重点,使这些领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2011年以来,地区局势变化对中阿经贸合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整体来看,除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承包工程和双向投资合作领域出现下降以外,中阿贸易额继续稳步攀升。
贸易方面。2011年中阿双边贸易额为1959亿美元,2012年上半年为1117.8亿美元,同比增长22.1%。2011年的1959亿美元贸易额中,中国对阿出口779亿美元,同比增长20%;对阿进口1180亿美元,同比增长47%。2011年中阿进口原油1.21亿吨,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47.8%,同比增长6.4%。阿拉伯国家的能源出口市场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中国成为阿拉伯产油国扩大能源出口的重要市场。10余年来,欧美国家从阿拉伯产油国,尤其是从海湾国家进口的石油份额大幅下降,换而为拉美和非洲地区,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导致对能源需求的急剧上升,一跃成为阿拉伯国家天然气和石油出口的重要市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中进口原油的大幅增长在提升中阿贸易额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承包工程方面。近年来阿拉伯国家进行经济转型,为解决其国家内部经济结构单一、过分倚重油气资源等发展问题,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这一举措为中国企业与阿拉伯国家合作带来了新机遇。中国企业借助这一有利时机加大对阿拉伯市场的开拓力度,通过参与阿拉伯国家住房、通信、电力、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工程建设,带动了我国机械设备和材料的出口。但由于地区局势变化的影响,2011年中国在阿拉伯国家承包工程合同额、营业额两个指标均出现下降,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为229.1亿美元,同比下降12.5%,完成营业额为205.8亿美元,同比下降8.5%。
投资方面。2011年阿拉伯国家对华实际投资额为1.28亿美元,同比下降80.4%,中国对阿拉伯国家非金融直接投资额为6.33亿美元,同比下降20.8%。
(二)中国—阿拉伯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结构
在1993年成为石油净出口国之前,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主要是政治领域的同仇敌忾,经贸合作处于从属地位,因同质性较强而产生的竞争性由于彼此经济规模较小且联系较少而基本被忽略。此后,随着中阿经贸由交集较少的竞争性状态逐渐发展为优势互补,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合作领域日益从单纯的初级商贸和建筑类劳务输出扩大到高附加值产品、能源合作、工程承包、双向投资等领域。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进口需求的快速发展,导致中阿之间贸易逆差增大,中国对个别国家的出口顺差过大,影响了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制造业。
从中阿双方进出口贸易结构上来看,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矿产品较多,非能源产品较少;阿拉伯国家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轻工、机械、服装、家电、粮食、通讯设施等商品,双方之间交易商品结构存在巨大反差,表现为贸易结构不平衡。中国目前是大部分阿拉伯国家主要进口来源国。在除巴勒斯坦以外的21个阿拉伯国家中,2009年中国在14个国家的进口比重中均排在前三位(美国中央情报局官网统计)。也门、叙利亚、苏丹第一进口来源国是中国;中国在沙特、阿联酋、科威特、约旦、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等国进口比重中均位居第二;伊拉克、摩洛哥、索马里第三大进口来源国也是中国。和进口比重相比,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出口比重地位较低,仅是阿曼、也门、苏丹第一大和沙特第三大出口目的国,在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出口占比也相对较小。此外,中阿之间运输时间长、产品保质难、阿拉伯国家消费者对中国产品不了解等因素,也使得中国产品与欧美以及与周边西亚远东国家产品相比优势不明显。
二、中国—阿拉伯国家贸易发展趋势
(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额将快速增长
全球金融危机在2008年爆发后,美国和欧洲经济受到严重挫折,阿拉伯国家把中国视为其重振石油经济的重要引擎,愈加看重中国能源市场,纷纷向中国派出政府代表团,试图在中国这一主要能源市场争得更多的出口份额;2010年,中国进口额增幅尤其明显,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双边贸易额大幅攀升,这与当年中国原油进口量的大幅增加有直接关系。2010年,中国原油进口2.39亿吨,同比增长17.5%,从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阿曼、伊拉克的进口额增幅均为7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90%。2010年,中国与沙特贸易额超过400亿美元,位居第一位,并就2015年贸易额达到600亿美元达成共识。中国在阿拉伯世界的最大出口市场是阿联酋,2010年出口额为212.4亿美元。此外,中国与非产油国的贸易关系也越来越亲密,分别成为黎巴嫩第一大进口货源国,约旦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商品进口来源国。在以原油进口大幅增长为前提的带动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中国进口额增长速度远高于出口额增长速度;二是中国与阿拉伯产油国的贸易增长速度远高于与非石油出口国的贸易增长速度。目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着众多阿拉伯商人来中国经商,这些阿拉伯国家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且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中国商品展销会,中国的高新技术、机电、纺织、轻工产品,乃至汽车,出口规模逐年扩大。
(二)能源合作向上游一体化合作发展,相互投资和联合投资规模将不断扩大
中国与沙特、卡塔尔建立了战略性友好关系,与阿联酋、科威特建立了能源战略伙伴关系,中国还与卡塔尔成立了中卡投资促进委员会,增强能源和投资领域的合作已成为中国与阿拉伯产油国经济合作的重点。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沙特访问时明确表示,中国愿与沙特阿拉伯在能源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不断完善两国能源对话机制与合作方式,全面提高两国能源合作水平,重点扩大企业间的投资和合作,深化能源合作,扩大原油贸易,探索储油设施、炼油、石化和销售方面的合作。2009年5月,在与来华访问的科威特埃米尔会谈中,胡锦涛主席强调中方愿进一步扩大两国原油贸易,深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合作,积极探索石油上下游领域合作的新途径、新方式。中国领导人的见解得到阿拉伯等国家领导人的积极回应,分别表示要采取积极措施来扩大相互投资。沙特阿拉伯—中国商务理事会副主席穆罕默德·阿吉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合作不应仅限于贸易及工程承包领域,加强双边投资合作更为重要。
中国与苏丹的石油合作项目是中国在海外最早的石油合作开发项目之一,到现在已经近10年,该项目被胡锦涛主席称赞为“中苏合作的典范”。10多年来,中石油集团帮助苏丹实现了石油生产和出口,使其从原油进口国成为原油出口国,帮助苏丹建立炼油厂实现了其成品油的自给自足。目前,中石油集团在苏丹的业务范围涵盖了勘探、输油管道、炼油、化工、成品油销售、开发、生产等领域,完整地形成了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工业体系。通过中苏石油合作,苏丹石油工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苏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8美元提高到2008年的2200美元。苏丹在阿拉伯国家出口中国原油的排名跃居第二,仅次于沙特。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共同投资的其他大型项目还有:中国西电集团公司和埃及西电EGEMAC于2010年共同投资1亿美元,在苏伊士经济区建设气体绝缘开关设备与500KV电力变压器生产基地,并投入生产;2011年,科威特最大的伊斯兰银行Kuwait-Finance House向中国一家污水处理厂投资2000万美元;2011年,中国国家发改委同意在广东湛江东海由科威特与中石化投资90亿美元兴建石油炼化综合项目;2011年,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与中石油签署备忘录合作建设位于云南的大型炼油厂,与中石化签署共同开发沙特延布红海炼油厂项目。此前,阿美石油公司已与中石化合资在福建建厂。云南大型炼油厂项目如果能够顺利实施,将极大提高沙特原油对中国的输出能力。红海炼油厂项目是中国石油企业在沙特境内合资建设的第一座大型炼化设施,标志着中国和沙特的能源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金融合作成为双边合作的新亮点
随着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贸易发展和投资活动的增加,迫切需要更多的金融服务。在这样的需求环境下,金融合作成为双边合作的新亮点。2008年,中国工商银行成为第一家在阿拉伯国家设立营业性机构的中资银行,其分行在卡塔尔金融中心正式设立。2010年,通过协议签署,中国银行在马斯喀特银行设立“中国柜台”。2010年,卡塔尔投资机构向中国农业银行的投资由28亿美元追加到68.4亿美元。2010年,科威特投资总署对中国农业银行的投资由8亿美元追加到19.5亿美元。2010年,中国银行在阿布扎比开设分行。
(四)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开始从简单的工程劳务承包,转向了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一是双方政府为双边企业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2007年,中国和沙特签署《中国商务部和沙特城乡事务部工程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此基础上,2008年,中国和沙特进一步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沙特阿拉伯王国政府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合作的协定》,将2007年的协定提升为中央政府协定。二是中国在阿拉伯国家承包的大型工程逐渐增加,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承包的阿联酋阿布扎比原油管线项目设计采购施工项目,中国铁建总公司总承包的沙特麦加轻铁项目。三是合作方式出现新形式。2008年,科威特项目控股公司投资入股参股参与中国沈阳市的一座60万千瓦的电站建设项目。
第二节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对中阿经济贸易的影响与制约评价
一、中东地区局势变化特点
2011年,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发生的动乱仍在发酵,安全局势动荡。2012年以后,西亚、北非等地区局势变化复杂。总结近几年中东地区局势变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国热点问题同时升温
叙利亚成为这一地区最大障碍,当局控制能力继续下降,处境日益困难,安南计划遭遇严重障碍,外部势力进入较大,摆出巴沙尔不下台誓不罢休的姿态。伊朗与西方国家以及海湾国家的矛盾再显,政治博弈变为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上升。南北苏丹矛盾升温,巴以和谈僵局继续。中东地区多个热点在持续升温,刺激该地区一些旧有的矛盾反复发作,并且与新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乱象丛生。局势的脆弱性和危险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
(二)伊斯兰力量快速崛起
中东地区伊斯兰政党、组织相继在突尼斯、摩洛哥、埃及上台执政,举世瞩目。特别是埃及自由与正义党赢得总统大选,给地区其他伊斯兰势力打了一针强心剂,参政热情骤增,联动增强,预示着伊斯兰力量获得了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转型国家政治上将继续变革,外交上倾向独立自主,社会宗教上更加回归到传统。但伊斯兰政治力量执政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前政权不能解决的社会难题依然存在,加之世俗与宗教、保守与革新之间的争斗不但不会停止,而且有可能加剧。伊斯兰政治力量由于执政需要和应对外来压力,也不得不在一些传统政治和宗教理念上做出妥协。从中长期来看,伊斯兰力量能否站得住、站得稳,还有待于观察。
(三)中东地区成为大国地区竞技场
叙利亚、伊朗等地区热点问题事关国际力量格局重塑和新旧持续碰撞,已远超出地区范畴,成为大国角力的场所,其结果将决定上述问题的走向。美国在叙利亚、伊朗问题上虽有不甘,但又无力挑起争端;面对伊斯兰力量得势的中东,却力不从心的无奈更加凸显。欧洲深陷债务危机,自身难保,无暇他顾。俄罗斯在地区热点问题上与西方唱对台戏,以彰显大国地位。美国、西方与俄罗斯、中国等新兴国家就围绕中东地区热点、不干涉内政等重大原则问题矛盾加剧,紧张对峙近年来罕见。
二、中东地区局势变化对中阿经济经贸合作的影响与制约
尽管阿拉伯国家的变革已对中国政治经济利益产生一定影响,未来中阿经贸合作也面临社会安全环境恶化、能源供给风险增加、外部竞争加剧等挑战,但中阿经济互补性强的基本格局依旧,中阿经贸合作的基本态势不变;同时,变革中的阿拉伯国家对外合作战略可能将更趋多元化,借助中国资金、技术和发展经验的愿望更加强烈;阿拉伯产油国加大民生和基础设施投入为中国承包企业带来新的商机;阿拉伯国家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也为中国成熟优势产业的转移创造新的增长点。只要我们合力应对阿拉伯局势变化,有利效用外交资源,加强政府经贸主管部门的沟通,充分发挥中阿经贸博览会等合作机制的作用,调动中阿企业界合作的积极性和信心,中阿经贸合作完全可以在短期内转圜,并在更大的规模、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新的发展。总体来看,虽然中阿经贸合作的基本态势不变,但是中东地区局势变化越来越快,牵扯的方面越来越多,相关利益越来越大,中阿经贸合作面临的影响与制约也在逐步上升。
(一)中东地区局势持续动荡的阴影
中东既是世界的“火药桶”,也是全球的“能源库”,是政治、民族、宗教等纷争的“是非地”,更是半个多世纪来冲突不断的旋涡。2011年年底,迅速演变为一场波及西亚、北非多数国家社会动荡。发源于突尼斯的政治抗议活动,严重影响着阿拉伯世界的经济与发展环境,并必然在一段时间内冲击中阿经贸合作的良性发展,这为正处于新的历史节点上的中阿经贸合作布上了疑云。
(二)金融危机对阿拉伯国家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
阿拉伯国家工商会联合会主席卡萨尔于2009年4月在迪拜国际金融研讨会上说,阿拉伯国家在国外投资损失达2.5万亿美元。即使是埃及这样不以石油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国家,也因金融危机导致进出口贸易急剧下滑,外贸逆差加大,作为主要外汇收入来源的石油天然气出口、苏伊士运河、旅游均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在一段时间内也将影响到中阿经贸合作的良性发展。
(三)向动荡后的中东国家提供援助为中国相关企业提供了机会
2011年5月下旬,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法国多维尔举行,决定对突尼斯、埃及提供200亿美元援助。中国向利比亚两派提供5000万元人民币的人道主义援助,此前为安置难民也提供了约同等数额的援助,其中包括向突尼斯提供200万美元现汇和价值3030万元人民币的物资援助,向埃及提供100万美元现汇,用于两国与利比亚边界难民的安置。在提供援助的同时也为中国相关企业提供了机会,因为除小部分现汇外,中国的援助大部分是物资。
(四)针对不同阿拉伯国家贸易额会有升有降
近年来,中国与海合会、阿拉伯国家联盟等区域合作组织相继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成员国经济、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框架协定》《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行动计划》和《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宣言》。此外,中国还和多数阿拉伯国家签订了双边的保护投资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这些宣言、行动计划和协定对促进中阿经贸关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利比亚和也门等发生战乱的国家,虽然和中国有经贸往来,但是总的来看所占份额不大,中国同这两国的贸易额在2010年分别为65亿美元和40亿美元,同叙利亚为24亿美元。在未来的贸易中,中国同这些国家的贸易有可能有下降的趋势,但同时和另一些国家则会有降有升。
(五)风险评估势在必行
中东局势的剧变警示中国企业,在中东地区开展经贸活动时必须做好风险评估,虽然谁也难以保证风险评估的准确无误,只能依形势发展做出一种判断,但是这种评估是必要和有益的。此次中东局势的剧变,没有人事先做出准确预估,一向稳定的突尼斯、埃及的变化更是让人震惊。剧变之后,中国企业必然会吸取教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更加谨慎地以趋利避害的态度开展对阿经贸关系。因此,当局势出现变化时,企业必然要努力做好贴近事实的评估;同时还应用好保险这颗棋子,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都提供商业担保服务,这对保险行业而言是重大机遇。与这些措施同样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好对方政策提供的有利条件,充分了解有关国家的法令法规,如埃及与欧盟达成的协议。担心风险而裹足不前,恐非经营之道。
综上所述,未来的中阿经贸关系机遇和挑战共存,但有利条件大于不利条件。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说,中阿合作基础牢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在新的历史时期,中阿经贸论坛在推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资源合作、贸易往来、文化教育交流等各方面,更应做出积极努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节 中阿博览会重大平台建设
一、中阿博览会的重要意义
中阿双方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非常务实地构建起了“中阿经贸合作论坛”,以全面推进中阿经贸合作。2010年,国家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中阿经贸论坛”。该论坛把推动中阿全面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区建设作为目标,为中阿政府要员、专家学者和商界精英提供一个共商中阿经贸发展的对话新平台,以扩大双方在科技、经贸、教育、文化、新材料、能源、金融、投资、旅游、交通和人力资源培训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中阿经贸合作的全面发展。中阿经贸论坛在成功举办三次之后,正式更名为中阿博览会。
(一)构筑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国务院在批复《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中明确指出:“鼓励宁夏与阿拉伯国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区搭建双边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建立有利于政府、民间、企业多层次交流合作机制。”中阿博览会已由推动作用转化为“两区”建设的抓手,其将致力于提升中阿政府、民间和企业层面的合作,不断拓展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扩大商贸共赢、传承文化共通、深化经济共融为内涵,构建技术合作、商品贸易、金融投资、服务贸易、文教旅游五大平台。此外,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北内陆,既有回族聚居、文化独特的人文优势,又有区位独特,连接周边的地缘优势;既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政治优势,又有矿产富集,便于开发的资源优势。这些优势有利于构建经贸对话合作平台,发展与阿盟国家和伊斯兰地区的经贸关系。实施向中东阿盟国家开放的战略,是中国政府构筑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战略选择。
(二)有利于推行西部大开发新10年战略
“要把西部地区作为新时期开放开发的战略重点。”这是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的话。把西部地区当作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是新10年西部大开发过程的重要内容。在宁夏创办中阿博览会,使宁夏成为中国面向阿盟及其他伊斯兰地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先行区,把宁夏打造成西部地区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这完全符合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
(三)有利于符合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新趋势、新要求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争取向贸易强国转变,巩固、提升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开拓新兴市场成为今后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考虑到阿方市场的空间较大,商务部、中国贸促会把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放在开拓阿方市场。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回眸近二百多年来的历史,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被耽误的历史机遇太多太多了。我们有一百个理由、一千个理由振奋起来,加强合作、加快发展,追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而没有任何一个理由可以心存疑虑、踌躇不前。任何对国家、对民族负责任的政治家,任何有抱负、有作为的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应该清醒地看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通过温总理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以中阿博览会促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面向阿盟国家及穆斯林地区的经贸关系,符合中国对外开放大局。
二、中阿博览会的宗旨和目标
(一)宗旨
在宁夏举办中阿博览会,是继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之后,中国区域性对外开放的又一新平台,是中国和阿盟国家经贸领域最高级别、最具影响力的多边、双边国际合作盛会。其宗旨是为中阿合作提速,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进一步加快实施面向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向西开放”战略,促进世界各国特别是伊斯兰地区和阿盟国家与中国各省区市的项目洽谈、经贸合作和友好交流。
(二)目标
中阿博览会的目的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中阿企业发现并抓住双方互利共赢的机遇,促进中阿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为此曾相继举办过两届企业家大会。在当前形势下,加强中阿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是中阿双方的共同任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这既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义务,也是中阿双方的共同需要,更是中阿博览会的目标。
三、重大平台构建的总体思路
“中阿所需、宁夏所能”,是原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基于国家战略与区情,提出的宁夏履行区域公共外交战略的指导思想。中阿博览会是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平台,服务和服从于宁夏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和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是中阿经贸论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根本问题。
(一)正确发展、合理配置、夯实持续性发展基础
经过六届宁洽会及三届“中阿经贸论坛”的成功举办,“宁洽会暨中阿经贸论坛”已经成为商务部、贸促会重点打造的有特定指向区域的国家级、国际性展会。目前,由全球知名战略咨询管理公司——罗兰贝格制定的《中阿博览会战略规划及论坛主题策划》已经完成并经过专家组论证,这意味着中阿博览会已经有了一个近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成为了中阿博览会能否具有可持续性的基础。今后的工作,应按照这一战略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科学实施。
(二)形成整体优势,健全完善办会长效机制
积极争取一批中阿合作领域中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会议活动落户宁夏,培养几个有影响力的论坛和展会,从单项活动的高质量、广泛的知名度和感召力,提升大会的影响力,实现总体竞争力。争取阿拉伯及伊斯兰国家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和商协会同意作为大会主办或支持单位,实现大会共办共赢机制。
(三)进一步加强中阿经贸论坛的品牌推广,使其国家级、国际性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
在首届中阿经贸论坛高峰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指出:“将中阿经贸论坛选址在宁夏,是中国政府深思熟虑的结果”,这表明中阿博览会已经得到了我国政府的认可,体现了中央对宁夏的关心与支持。但要完全实现“中阿博览会成为中国向西开放新引擎”的功能与作用,还需完成以下三个认可。
一是阿拉伯国家政府的认可。目前的状况是,中国政府完全认可,各级政府已经开始给予大力支持。就阿方而言,部分国家也提出了“向东看”的政策,但对于中阿博览会这一活动的认可度还没有完全体现,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做一些实事来实现,同时做好各方的沟通与协调工作。
二是中阿双方市场的认可。从狭义上来讲,经贸合作的直接表现是市场的衔接,因此市场的认可是实现“新引擎”的前提,特别是企业界的认可。目前的状况是,国内市场认可度初见端倪,能源、金融领域表现较为突出,国外尚处推介阶段,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有针对性、实效性地设置主题、议题,并充分调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加以引导,以优质的内容及高规格赢得市场。
三是中阿双方民间的认可。目前的状况是,整体的知晓度并不是很高,距离中阿双方民间的认可还存有一段距离,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国内外有效宣传的基础性工作,扩大宣传面,提高知晓度,强调宣传效果,提升影响力,最终实现以高质量的内容,以广泛的知晓度,铸造品牌,赢得社会认可。
(四)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产业衔接准备
作为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宁夏具有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文化优势,借助这一优势,宁夏应遵循市场经济原则,进一步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往来,把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规划、建设和经营,着力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着力建设现代产业聚集区,全面提升经济竞争力;着力建设内陆开放试验区,全面提升开放竞争力;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全面提升环境竞争力;着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区,全面提升形象竞争力,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增强宁夏对外开放的魅力和吸引力,在推进中阿博览会进程中展示中国新形象。加以总结即是,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建设、市场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建设与信息系统建设上下功夫,在这些方面缩小与东部经济发达省区的差距,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如此,比较优势才能在中阿经贸往来中发挥真正的作用,才能把关注中阿经贸往来的客商吸引来,留得下。
(五)以活动为抓手,开展多层次文化交流
随着中阿双边政治、经济合作的迅猛发展,文化的交流将成为一种必然。应主动搭建一些平台,进一步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及其他伊斯兰国家在文化领域的交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文化交流的层次,开创文明对话的新局面;应积极争取相关部委的支持,将我区打造成为中国伊斯兰文化对外“走出去”的基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文化交流的“桥头堡”,使我区在中阿文化交流领域具有鲜明的比较优势,进而确立中阿博览会在促进中阿经贸合作方面的“领头羊”地位。
(六)重大平台建设中的五个角度
在中阿博览会重大平台建设过程中,有五个角度的工作是目前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通过突出参与主体的作用做到国际化,通过政府、民间和中介机构三条渠道,邀请国外政要、政府代表团,加大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采购商、投资商、参展商的邀请力度。
力求做到精准化,明确目标对象,以22个阿拉伯国家作为中阿经贸合作的主要目标国家和目标市场,并向外延伸至57个伊斯兰国家,开展系列经贸文化交流活动。2013年,将继续邀请一个阿拉伯国家作为“主宾国”。
力求政策实效,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的沟通与合作,不断突出博览会的政策酝酿及发布职能,优化论坛的有效交流、展览洽谈会活动的商务合作。
重点领域做到精确化,围绕能源、金融、农业、文化、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旅游等领域的双向合作,开展系列会展活动,有效服务中阿共办共赢。
力求品牌化,围绕技术合作、金融投资、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文教旅游等方面,着力在防沙治沙、电影电视、基础设施投融资等领域进行重点扶持,打造能源、金融、农业、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文化教育及旅游领域的专业展览、高端论坛和洽谈活动。
第四节 中阿经济贸易多元开放型模式构建
一、努力开拓经济的互补性
(一)加强双向投资合作
由于中阿贸易的互补性、双方投资合作的稳步推进以及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上的相同立场,中阿经贸发展前景广阔。中国将继续严守加入WTO的承诺,对在华的阿拉伯企业一视同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其享受国民待遇。中方欢迎阿拉伯企业到中国投资兴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阿拉伯国家投资发展、承建项目,实行全面投资合作。当前中国和阿拉伯各国都把低碳经济、绿色产业作为新一轮调整的重点,双方可在此基础上开展联合研发、共同建立开发区等创新合作。
(二)稳步推进双方投资合作
在中阿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也得到了稳步推进。中国企业在阿项目已经从道路、桥梁项目和承建住宅拓展到交通、通信、能源和农业等多个领域。目前双方在教育、医药、纺织等新领域的合作也逐步加深,在双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信息技术等许多领域的合作也变得卓有成效。
(三)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上的相同立场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阿积极响应G20号召,积极反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设立新的贸易壁垒。中方不追求贸易顺差,在提高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的同时,更多地进口阿拉伯国家的产品,尤其是非资源类的产品,使双方的贸易结构更趋平稳和合理,进一步提升了中阿贸易的档次和水平。中阿经济保持快速发展,为扩大双边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世界经济的平稳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扩大市场开放程度
中国和阿拉伯各国的经验都表明,合作才能发展,开放才能进步,保护和封闭得不偿失。中国和阿拉伯各国都积极扩大市场开放程度,以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阿在未来的合作当中将联手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通过对话解决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救济和限制措施,共同巩固全球经济复苏的良好势头。
(五)对阿拉伯国家开展加工贸易
近些年来,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投资在加工贸易领域比重相对较小,主要集中于油气资源领域;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零关税政策将于2012年1月正式生效。为改善经济结构,解决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国内问题,阿拉伯国家日益重视发展本国的制造业。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正处在产业升级换代和转移阶段,大力发展对阿加工贸易的时机已基本成熟。通过发展境外加工贸易不仅可以减少因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出口竞争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可以带动我国设备出口,具有较多的益处。因此中国应本着减少贸易摩擦,改善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原则,充分认识对阿拉伯国家开展加工贸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政府部门将积极研究对阿拉伯国家开展加工贸易的相关鼓励和支持政策,制定相关国内外汇、信贷、财政政策,为中国企业在阿拉伯国家开展加工贸易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发展空间,为开展加工贸易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帮助中国企业在境外能享受到所在国最优惠的税收、投资保护政策和土地政策等;中国企业应能看到在阿拉伯国家开展加工贸易的良好前景,在深入研究和综合考虑所在国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税收政策、资源、社会、劳动力等方面因素,广泛调查所在国实际消费能力、消费习惯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制定长远市场开发规划和目标。
二、加强文化交流,建设人才队伍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道路是不平坦的,需要继续艰苦创业,不断摸索、总结、积累经验。企业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这是中国企业立足国际市场、参与国际激烈竞争的根本。一定要培育一批拥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熟悉当地法律法规、阿拉伯语水平高、善于与当地人交流的经营管理人才。提升双方人文领域交流活动,有利于双方加深对彼此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夯实中阿友谊的社会基础,这是中国政府全面提升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重要内容。2009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阿拉伯语国际频道正式向22个阿拉伯语国家开播,受众约3亿人,提供新闻、娱乐、教育以及故事片等节目。增进阿拉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阿拉伯国家设立孔子学院,在埃及、黎巴嫩、阿联酋等均设立了数所孔子学院,这些学院根据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签署的教育合作协定,每年互派留学生,现在约有超过800名沙特学生在中国求学,比在法国求学的沙特人还多。此外,中国还举办各类培训班,为阿拉伯国家培训专业技术人才。2002~2008年,39名官员和技术人员受巴林政府派遣分别参加了在华举办的技术培训班和研修班;2008年,中石化投资在沙特建立中国石化沙特培训班;2010年,中国为摩洛哥高级官员在华举办工业园区建设高级研讨班。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协商会议发表题为《促进中东和平,建设和谐世界》的演讲;2009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开罗阿拉伯联盟总部发表题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的演讲。温家宝的演讲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政府尊重文明多样性的立场,诠释了中国政府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在阿拉伯国家引起积极反响和强烈共鸣,尤其是中国反对把恐怖主义与特定民族和宗教混为一谈的主张,更是受到阿拉伯国家的高度赞赏,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伊斯兰教的尊重及对阿拉伯国家的友好感情,这为文化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完善双边合作协调机制解决出口产品质量问题
目前,影响中阿贸易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对阿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中国质检总局与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国建立了质检合作机制,以对可能出现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纠纷进行协调和防范。国家质检总局根据与埃及有关政府部门签署的备忘录,针对向埃及出口工业产品专门发布了《关于对出口埃及产品实施装运前检验的通知》,规定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及有关机构对出口埃及的工业产品进行装运前检验,内容包括实物检验、检测、核价和监装等项工作,检验合格后颁发装运前检验证书,埃及进出口监管总局等有关部门凭上述检验证书办理中国出口工业产品的验证放行。《关于对出口埃及产品实施装运前检验的通知》在制止欺诈行为,防止进口商、出口商、中间商或生产企业出口假冒伪劣产品,保证对埃及出口工业产品的符合性、真实性和合法性,避免个别产品质量纠纷影响中埃经贸关系大局等方面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但因为需要批批检验,批批签证,这无形之中增加了一定的行政审批环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边正常贸易的顺利进行。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借鉴海关目前实施的分类管理办法,对出口产品装运前检验工作实行分类管理,这一方面可以鼓励企业守法自律,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行政监管效能,保障进出口贸易的安全与便利。分类管理思路如下:根据企业遵守法律、海关规章、相关廉政规定、行政法规和经营管理状况,以及海关和出入境管理机构监管、统计记录等,将企业分为A、B、C、D四个类别进行分类管理,对A类企业只需办理装运前备案登记手续,简化其他核查手续;对B类企业适用常规管理措施;C类和D类企业适用严密监管措施。对A类企业进行随机抽查,一旦发现有违规行为就处以经济处罚、降低管理类别等级等措施。
四、重点抓好以下几个领域
(一)在油气和矿产资源方面开展合作
海湾国家都是石油生产国,但经济结构单一,对油气资源依赖性很大,在油气领域与其开展勘探开采合作存在法律障碍。可与海合会国家探讨在石油勘探开采和下游工业,在稀有金属勘探开采等方面开展互利合作。比如,联合投资建石油炼化和储油设施,或勘探开采稀有金属。又如,与卡塔尔商谈在天然气压缩技术方面开展互利合作。卡塔尔天然气储量十分丰富,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25.7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格外旺盛,据估计今后10年,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将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中卡将彼此的市场和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成为长期、稳定、可靠的能源伙伴,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中卡两国在天然气运输的深加工和存储方面开展深度互利合作,潜力大,领域宽广。双方还可以在旧汽车、旧论坛、废油的处理及再利用等方面开展合作,还可参与太阳能和风能的广泛开发和使用。
(二)开展有特色的服务贸易
阿拉伯国家在发展服务贸易方面有其优势和广阔的空间。服务贸易包括运输、金融、通信、教育卫生、建筑工程承包、广告设计以及文化旅游、商务旅游、伊斯兰金融等。生产国际化必然带动服务的国际化,服务业跨国转移是当前国际经济交往的显著特征,服务贸易因此也成为经济发展多样化的重要推动力。中阿经贸可以从服务贸易入手,将中阿双方所需与宁夏特色结合起来,通过发挥包括伊斯兰金融业务、文化与休闲旅游、清真产品认证、阿拉伯人才培训以及第三方中介服务功能,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探索综合服务体系,并且加强与周边省份、沿海省份、特色企业等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展与阿拉伯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
(三)加快农业合作
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都缺粮食,粮食危机是阿拉伯国家动荡的直接原因,人口膨胀、青年失业、粮食严重短缺等更是加剧了其社会动荡程度。2011年,阿拉伯农业发展组织总干事塔里克表示,资金不足是阿拉伯国家农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最大困难,并呼吁成立一个所有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农业发展服务基金,为阿拉伯国家农业开发项目提供必要融资。为提高粮食产量,埃及政府制定了“横向扩展计划”,计划每年开垦15万费丹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包括西奈半岛10万费丹土地开垦和移民计划。埃及正寻求与苏丹合作,在苏丹开垦土地,种植粮食作物,以便缓和国内粮食问题。沙特也在采取同样的办法探索解决粮食问题的新途径。中国解决了13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在农业生产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粮食是人类的首要安全,因此,农业领域是双方合作的契合点。与阿拉伯国家开展农业合作,既是阿方所需,又是我方所长,不仅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更有助于加深中阿之间的关系。此外,许多阿拉伯国家耕地很少,绝大部分是沙漠地带,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在治沙方面卓有成效,和阿拉伯国家在治沙经验的交流和合作前景广阔,是中阿经贸中可以大有作为的选项,对于共同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农业都有积极的作用。
五、中阿贸易多元开放中宁夏的重点工作
(一)战略平台的搭建
深化中阿经贸合作是中阿双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宁夏应充分利用这一发展契机,扩大市场开放程度,搭建中阿市场准入平台,建立中阿质检合作机制和食品认证机制,努力开拓宁夏和阿拉伯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加强投资合作,协调解决国际贸易中可能出现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纠纷,这对服务中国和阿拉伯联盟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通过中阿质检合作机制的建立,宁夏可以在双方关心的国际问题上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及时解决双方贸易中出现的检验检疫、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等重大问题,协调解决国际贸易中可能出现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纠纷;通过搭建中阿市场准入平台,中阿双方可共同研讨清真食品标准,了解清真食品质量管理和进出口措施,推动解决中阿清真食品农产品准入问题。拓展宁夏清真牛羊肉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枸杞及其制品在阿拉伯国家清真食品农产品方面的贸易前景。
利用银川综合保税区与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特殊政策,针对伊斯兰世界的商品贸易实行零关税,逐步放宽伊斯兰金融试点,了解适应阿拉伯国家经贸制度环境,扩大国际、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把宁夏及银川建设成为国家级面向伊斯兰世界开放的先导区并最终发展成为自由贸易区,加快推动宁夏清真产业发展的步伐。
(二)建设连接中枢
尽管在宁夏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中阿经贸论坛,但宁夏在中阿经贸合作中的地位还未确立,与阿拉伯国家的经济贸易还非常有限。在未来的发展中,宁夏应在清真产业、国际旅游、文化产业、工程承包、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比如加强具有穆斯林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提高清真产品加工、物流地位,优化配置物流资源,建设全国清真产业设计、认证、博览中心;开展与中东阿拉伯国家、伊斯兰国家的环境合作,比如环保、荒漠化防治和可再生新能源的开发、应用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发展伊斯兰文化创意产业,争取建成中阿版权贸易龙头平台、从中觅得商机,加强中阿博览会的中枢地位。
此外,利用宁夏特殊人文优势,实施“引进来”的全方位引资战略,以伊斯兰金融领域的合作为辐射源,吸引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各地企业入住宁夏,以达到宁夏成为各种商品贸易集散地的目的,从而推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商品交流与流通;与此同时,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优先考虑宁夏对海湾六国开放,大力发展经济贸易与文化关系,制定各种相关政策并根据需要加大优惠条件,扩大对海湾国家清真食品、果蔬以及穆斯林用品的出口;继续向海湾地区输出劳务,实施“带回来”的发展战略,换取石油美元外汇;进一步实现与海湾国家的新兴卫生服务产业与市场的对接,开辟海湾地区的医药卫生市场。
(三)建好形象窗口
将中阿博览会与宁夏城市化建设连在一起,利用中阿博览会这一契机,宁夏应将形象塑造与宣传工作(国内宣传与国际宣传并重)贯穿始终,因为归根结底“有形象才有市场”,增强宁夏对外开放的魅力和吸引力,对应性提出具有地方个性的城市化发展道路,重构与创新宁夏城市化建设,以塞上江南、“宁夏经验”等为重点,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实现宁夏新形象的不断升级。制定宣传战略,有计划、有内容、有目标、有步骤地推进,形成宣传宁夏、颂扬宁夏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媒体,构建信息量大、受众广泛、影响力强的传播宣传体系,不断提升宁夏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塞上江南”(历史、地理、自然、人文、当代宁夏)、“宁夏经验”以及“黄河金岸”、“十大新天府”、“两个最适宜”、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亮点、鲜明的多元民族文化拍摄成专题纪实片或打造成艺术精品(影视剧、动漫、绘画、摄影等多种形式),考虑在埃及、卡塔尔等阿拉伯国家以及其他海湾国家进行巡演,组织回族民俗、文物等精品赴海湾六国进行巡展,通过多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向海内外广泛宣传介绍宁夏,进一步展示宁夏对外的良好形象,加强交流,增进理解,搭建经济发展的桥梁。
(四)提升理论研究
以中阿博览会为突破口,将银川建成面向阿拉伯及伊斯兰国家开展全方位经贸合作的国际性贸易之都;创建银川国际品牌战略,发挥综合经济效益,需要加强中阿经贸理论研究机制。只要宁夏地方政府能够正确对待并妥善处理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就有可能抓住机遇实现质的转变与飞跃,并为中国对阿人文外交发挥独特而积极的作用。
宁夏作为“中国唯一的穆斯林省区”具有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建议进一步发掘地方旅游资源中的人文价值,借助“人媒介”来传播文化中国,进而推动地方政府进一步拓展阿语人才的培养思路,借助孔子学院这一平台来构建“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之间的友好往来,利用清真寺这一渠道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往来。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市场空间极大,开拓国内外市场,重点是开拓国内市场,宁夏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品牌意识,精心策划和组织好招商引资等重大活动,以大活动促大发展,构筑“造船出海”的招商引资新平台。
拓展阿拉伯市场,需要提升理论研究以减少经贸风险。阿拉伯国家有着各自的国情和国际贸易地位,有些国家专门制定了国际贸易中的代理制度,这是构成当代阿拉伯商业规则的重要内容。这种代理制度具有多方面的“补足功能”,正好为我国各种层次的商贸企业、生产型企业,尤其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产品进入阿拉伯消费市场,或者通过阿拉伯市场中转流向欧洲、非洲的广阔市场提供了机会。
(五)构建“清真产业聚集区带动农产品出口”模式
在搭建中阿市场准入平台的基础上,应搭建“清真产业聚集区带动农产品出口”模式。宁夏作为中国穆斯林聚居地区,民族地区独特的宗教文化和民族风俗优势,使得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伴随着中阿经贸论坛落户银川,创建银川德胜国家级清真食品产业开发区,建设清真食品认证中心、伊斯兰金融中心、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产业研发中心等战略构想成为银川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我区政府应该积极为一些有能力的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培育一批良好的农业企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清真产业聚集区,从而带动农产品的规模出口。
参考文献
[1]曹甲昌.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理论研讨会论文集[M].第3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2]武春华.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理论研讨会论文集[M].第3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和斌.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理论研讨会论文集[M].第1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4]杨福昌.中东局势动荡及其对中阿经贸关系的影响[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9(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