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发展研究
- 齐岳 何建国
- 5643字
- 2024-12-21 10:14:55
第一章 新时期中国向西开放发展战略
第一节 向西开放发展战略意义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行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两大支点中,改革方面已进入攻坚阶段和深水区,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而开放方面皆进入到全方位开放的新阶段,在以前只依靠海洋向东开放的基础上,大力推动面向陆地向西开放,并在这几年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中国向西开放意在深化沿海开放和向东开放程度的同时,着力进行向西开放,并以向西开放引领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而支持向西开放。
一、向西开放的战略价值
近20年来,我国国力所焕发出的持续增长势头,以及随着继续发展必将出现的和平崛起前景,既为世界的经济增长做出一定贡献,也会对既有的世界地缘利益格局形成冲击。“向西开放”在当今世界“一超多强”的格局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国家安全战略价值。
(一)地缘政治价值
我国西部方向边界漫长、邻国众多,向西开放有利于我国“睦邻友好带”目标的实现。从我国的西部地区继续向西走进中亚,跨过西亚,即可到达欧洲。打造“睦邻友好带”是我国周边外交的核心任务,对于营造和平发展所必需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中国向西开放的地缘政治目标可以设想为:以和平竞争的市场经济方式为主要手段,通过中亚,重新打通欧亚大陆的联系,近、中期推进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远期则构建欧亚大陆经济、政治合作的新秩序,从而改革以“海权”政治为核心权力的地缘政治结构,有效提升“陆权”,逐步在美国、地处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欧盟和中国之间,形成一种能互相制衡、较为稳定和平的格局。如果在未来的世界,中国能一手拉着美国、一手拉着欧盟巧为周旋,形成平衡世界的“大三角”,就可营造出有利于中国和平崛起的世界大环境。
加快中国西部的开发,逐步形成中国西部与中亚经济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特别是开辟从中亚进口油、气的新渠道,有利于强化上海合作组织建设,可以使上海合作组织从反恐合作向经济合作深化,为我国国际战略运筹提供重要支撑。上合组织集中有“金砖五国”中的三个大国及多个地区级新兴国家,新兴国家的战略利益、战略理念广泛相近。通过实施“向西开放”,有望将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为一个新兴国家集合体、新兴大国战略协作平台,集结起一支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国际政治力量。
中国要崛起为世界强国,必须在维护海疆主权方面拥有大国的作为,在开发海洋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正是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目标的实质所在。要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实现国家地缘战略定位由“陆上大国”向“陆海大国”的重大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则必须打造稳固的陆上战略纵深和战略后方,也就是说必须以“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予以配合。向西扩大陆权与向东扩大海权相配合,还可最大限度地释放我国陆海兼备的地缘战略优势。
(二)地缘经济价值
向西开放与向东开放,是相辅相成的补充关系。我国东接太平洋,有漫长的海岸线,继续向东开放,特别是对美、日等发达国家开放,有利于获取中国发展不可缺少的资金、市场和技术。而我国西部又与中亚富油地区接壤,打开向西开放之路,有利于我国获取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石油资源。此外,我国西部周边国家多数为发展中国家,随着“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我国与这些国家在资金、技术、物流等领域的合作必将不断深化,从而在我国西部周边地区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造福多国的“经济合作带”。向西开放可以实质性地拉动我国经济发展重心局部从沿海向西部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利用沿海优势实施“向东开放”、“沿海开放”战略,实现了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矛盾。实施“向西开放”战略,沿海与西部两大增长极、两大增长引擎的形成及其相互配合,不仅有利于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均衡发展,而且有利于对冲过于依赖沿海开放带来的经济风险。
向西开放可充分利用我国西部地区毗邻中亚、西亚的区位优势,将宁夏、甘肃、新疆等西部省区推向对外开放的前沿,既可为其经济发展提供直接外部依托,又可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亚欧大陆金融、物流中心,还可实现“向西开放”与“沿海开放”的联动配合,部分缓解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政策对我国沿海开放造成的干扰。在美欧国家经济不振的情况下,这一“经济合作带”的构建,可以为我国商品出口开辟新的战略方向,改变我国国际贸易过于依赖美、日、韩等国及东盟市场的被动局面,减少美国打造TPP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冲击。未来如能在亚欧大陆中部建立起一个广泛参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甚至有可能引起世界经济版图的重大变动,为营造21世纪新型国际经济秩序提供重要支撑。
向西开放还有利于打造现代“丝绸之路”,激活我国的陆桥潜力,使我国成为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陆上过境要地,将我国经济与亚欧大陆乃至非洲、欧洲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高铁、互联网等现代互联互通技术高度发达的21世纪,建设纵横交错、快捷便利的现代“丝绸之路”可规避过于依赖海上运输,特别是马六甲海峡所造成的能源安全运输风险,有望与海上运输构成有力竞争,降低中国对外经济活动对海上运输的过度依赖,并且极大地改变亚欧大陆的地缘战略格局。现代“丝绸之路”的建设有利于我国西部地区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促进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经济,逐步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的差距。
(三)地缘安全价值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也正进行着一场大调整与大变革,亚太局势目前则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美国继续推进以“保持存在”和“重新强化领导地位”为核心目标的亚太战略,使中东(西亚)与东亚及西太平洋的联系更加紧密。二是普京执掌下的俄罗斯,越来越重视亚洲和西太平洋。俄充分利用不被美国视为首要对手带来的重要机遇,更加重视并坚定推进其远东部分的开发,并力图发挥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桥梁和通道的作用。三是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亚洲中心位置最重要多边机制”的影响,将进一步凸显。这种格局性的变化,使亚太和中国周边的地缘范围扩展为整个亚洲大陆和西太平洋,意味着中国的周边战略应该从整个亚洲和西太平洋的更为广阔的视角出发,也就是把中亚—西亚—南亚构成的“西线”与东北亚—东亚—东南亚构成的“东线”联系起来加以谋划,为中国在整个地缘板块重组中谋求比较有利的位置和处境。
从“西线”与“东线”的联动看,“东线”对美国的现实重要性和紧迫性尚未压倒性地超过“西线”地区,特别是如果叙利亚局势持续恶化并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外溢,如果以色列不顾美国反对或者美以最终联合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如果其他中东国家局势再度生变,如果阿富汗局势发生不利于美撤军安全的重大变化,那么美国将不得不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去处理“西线”问题,除非美国准备放弃地区乃至世界主导地位。这意味着2013年中国周边“西线”的局势发展对美国在中国周边“东线”的战略推进仍具有不容低估的牵制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西线”多事,则会让美国在“东线”表现的相对乏力。但值得关注的是,把更多资源投向中国周边“东线”,已是美国既定战略,这就意味着美国可能在中国周边“东西两线”之间拉锯。这就要求中国从构建周边体系的角度出发来思考战略和对策。
因此,向西开放要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实施“西进战略”的依托,打造中国西部周边“战略稳定带”。这一“战略稳定带”的形成,可使中国在维护西部周边国家局势稳定上有更多的大国作为,并为中国防范“三股势力”的渗透,抵御霸权国家自欧亚大陆纵深给中国制造安全威胁提供安全屏障,同时也增大了中国与美国合作、博弈的筹码。西部安全战略纵深的建立,将有效扩大中国的战略回旋空间,降低相互对抗的烈度,还可通过密切与中东海湾地区国家的关系,对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构成重要牵制。
二、宁夏在国家向西开放战略中的独特作用
2012年9月10日,国家正式批复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2012宁洽会暨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开幕式上,正式对外宣布设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宁夏,成为中国内陆地区首个,也是唯一覆盖整个省级区域的试验区。
宁夏是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不靠海、不沿边的自治区,从常规的对外开放视角看,它的区位条件并不占优,但是放眼世界版图,宁夏地处新亚欧大陆桥国内段的中枢位置,是我国华北、东北等地区通往中东、中亚最便捷的陆空通道,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此外,宁夏在文化与资源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宁夏是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目前全区总人口647万,其中回族占35%,浓郁的回族风情文化使得宁夏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交流合作中具有独特的人文优势。宁夏资源富集,具有农业、能源、旅游等资源优势。宁夏平原土地肥沃,耕地总面积达110万公顷,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三;煤炭探明储量居全国第六;建设中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正在向着国家级煤炭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的目标迈进。
可见,建设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无论是在我国纵向的改革开放进程,还是横向的全球战略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设立宁夏内陆经济开放试验区的条件日臻成熟。宁夏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是连接西北与华北、东北地区的重要枢纽,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依托和前沿阵地。201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全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到20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2375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2.3%。第三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也取得了全面发展。目前,宁夏国际空港、惠农陆港、银川陆港“三大口岸”已全面运行,“六大物流园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太中银铁路正式通车,银川火车站新站投入使用,铁路发送旅客能力提高到500万人次;启动了河东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通银川至迪拜国际航线,民航旅客客运吞吐量达到350万人次。
其次,适应国家开放开发战略大趋势的要求。集中东阿拉伯世界向东、国家所需,宁夏所能,设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宁夏是一个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地区,是全国除台湾、海南和4个直辖市外面积最小的省级行政区。为适应对外开放新格局,发挥宁夏区位优势,在宁夏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将以沿黄经济区为主体,覆盖整个宁夏全境,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重点搭建向西开放的平台,全面加强我国同阿拉伯国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探索内陆地区开发的新路径,有利于形成互为补充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促进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可持续。我区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中阿经贸论坛,并搭建起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启动了《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初步设想,经过5年到10年的不懈努力,要把试验区打造成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重要的清真产业集聚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为了搞好试验区建设,使试验区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平台,国家将赋予试验区相关特殊政策,允许宁夏在体制机制创新,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领域给予政策支持,包括支持宁夏组建股份制航空公司,将银川列为第五航权试点区域等先行先试,实施灵活便利快捷的优惠政策。
再次,是国家总体对外开放战略格局的又一“亮点”。建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是我国在沿海、沿边通过建立特区趟出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之路后,在内陆开辟“特区”的又一重大探索,将形成沿海、沿边和内陆开放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战略开放格局。作为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在西部地区建设一批特殊经济区、开发开放试验区、重点边境口岸,打造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加大向西开放力度特别是向中东阿拉伯国家与世界穆斯林地区的对外开放,不仅是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对外开放新格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促进巨大的内需潜力持续释放,支撑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而且对于推动并增强西北地区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开放合作,深化新形势下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彼此之间的战略合作,互惠合作,持久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是国家给予宁夏的又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宁夏设立全国第一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关心和支持,体现了对宁夏回汉各族人民的充分信任。作为中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我们有条件、也有优势成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合作的“先行区”,有责任、也有义务充当促进中阿合作的“领头雁”。宁夏自古以来就是丝绸古道的要冲和中阿文明的交汇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河壮美,资源丰富。回族穆斯林与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群众的宗教信仰相同,生活习俗相近,文化认同相向,在相互交流和贸易方面有着明显的人文优势,为双方开展合作提供了独特的便利条件。中央高度重视宁夏在中国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放合作中的平台作用,宁夏的向西开放已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作为中阿经贸论坛的永久承办地,宁夏将肩负使命、探索创新、优化环境,在国家向西开放格局中担当重任,在推动中阿交流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与此同时,“中阿经贸论坛”将更名为中阿经贸博览会。
“走出去,请进来。”宁夏的决策者达成共识:深入推进开发开放,搭建“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为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更好地发挥宁夏回族自治区优势,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我国同阿拉伯国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也是以实际行动来践行这一共识,2010年以来,宁夏已经举办了三届中阿经贸论坛,搭建了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共有18位中外领导人,195位中外部长级官员,93位外国驻华使节,7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机构,5000多家国内外企业,30000多名客商参会参展;签订项目协议478个,合同投资2500多亿元。在国务院批复《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及各级政府,又根据区情及我国向西开放战略要求制定了“43558”战略。
四大战略定位:打造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重要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三大平台:以沿黄经济区为平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以中阿博览会为平台,拓展对外交流合作;以综合保税区为平台,引领外向型经济发展。
五项任务: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建立推进特色产业开放合作机制,推进能源领域开放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支撑保障能力,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五大开放合作领域:推进经济贸易、能源开发、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和投资金融等领域的开放合作。
八大基地: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大型综合能源化工基地,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基地,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集散地,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新亚欧大陆桥重要的物资中转基地和中阿合作人才培训基地。
伴随中央充分赋予宁夏政策的创新空间,鼓励宁夏先行先试等优惠政策,只要宁夏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新趋势,充分借鉴沿海沿边开放的成功经验,善于突破、勇于超越、大力推进向西开放乃至向整个世界开放,就一定能够在开放中增强发展的动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宁夏特色、西部特点的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新路子,为构筑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节 向西开放战略格局
一、西部大开发与大开放
西部大开发是中共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西部大开发的范围面积为68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71.4%。2010年,该地区人口为3.61亿,占中国总人口的26.90%;GDP总量为81408.5亿元,占全国的20.19%。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建设与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保障边疆巩固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是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大开放则是我国在西部大开发基础上的更加深入、全面的改革与开放。
2001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了具体部署。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可按50年划分为奠定基础、加速发展和全面推进现代化三个阶段。其中,2001~2010年为奠定基础的第一阶段。2010年,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一轮,即国家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时段。随着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开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特征日益明显。“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西部大开发第二阶段的启动期。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未来20年,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将表现出以下特征:首先,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受到重点关注,这是持续提升西部地区发展保障能力的重中之重。其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与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西部地区生态地位重要,生态建设关系到西部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成败。未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将更加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等措施,着力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再次,强化制度设计,共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西部未来的发展中,将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同时进一步细化区域政策的空间尺度。历经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经进入新一轮制度创新阶段。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的密集出台,2010年年底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断完善和调节各地区利益关系的生态补偿机制等,都是未来西部空间开发的重要指导。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人口迁移等制度攻坚战也都将在未来10~20年之内展开。这些体制机制的创新将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建设,为人口有序地向城市集中创造便利条件。最后,大开发与大开放相结合,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地处内陆、交通不便、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是西部地区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只有把大开发和大开放结合起来,将开放条件下的大开发和开发过程中的大开放相结合,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才能收到显著效果。
西部大开放包含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两个层面。今后一段时期,扩大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将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点。除上述自身发展对扩大开放的需要以外,还源于西部的地理位置条件。西部地区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千米,与周边14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是我国通往中亚、南亚、东南亚以及俄罗斯、蒙古的重要通道,地缘优势突出。从长期来看,西部地区的开放水平,决定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目前,与东部相比,西部地区在开放的总体水平上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表明,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与开放紧密相连的,紧闭国门、自我封闭式的改革和开发是难以奏效的,西部大开发也不例外。
西部对外开放格局还在形成过程之中。现阶段,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呈现增长率高于全国水平,但总量依然偏低的特征。2007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高峰年,但随后出现了巨大变化。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扩大,形成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发达国家市场需求急剧下降,恶化了东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增长的国际市场条件。西部地区逆流而上,成为我国经济总量增长最快的地区。
尽管西部地区的GDP增长率自2007年才超过东部地区,但从贸易总额增长率和外商投资增长率两项指标看,西部地区的对外经济发展速度已在2006年稳定高于其他各个地区了。从2006~2010年5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速度来看,进口、出口、贸易总额和外商投资4项指标中,除进口增长率稍低于中部地区外,西部地区其他3项指标的年均增长率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其他地区的年均增长率。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增速很快,其较低的基数仍是导致高增长的因素之一。截至2010年,西部地区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总量中的占比仍然远低于东部地区。特别是对外经济方面,其利用外资部分的占比不足8%,其进出口贸易各项指标更低于5%。而且,各省情况也不平衡,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00亿美元的只有一半,即广西、重庆、四川、云南、陕西和新疆6省区。
不过对外贸易只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的大国而言,从常规经济模式的角度来看,较低的对外经济依存度更符合大国实际。多年来,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主要以传统型的“两头在外”型加工贸易推动。这种大进大出的贸易模式很容易夸大外贸依存度。而且,传统加工贸易中加工利润率低,技术难以提升,对环境约束条件重视不足等问题近年来不断显现。西部在吸引外资、发展制造业中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而外贸依存度也并非越高越好。但对比世界发达国家外贸依存度的历史数据,西部现时的外贸依存度还有上升的空间,其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将会持续。
二、扩大向西开放,构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2012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一五”西部大开发取得的显著成就,深刻分析了新形势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紧紧抓好、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西部大开发再上一个新台阶。根据《规划》,国家提出将重庆两江新区、陕西西咸新区、四川天府新区、甘肃兰州新区、贵州贵安新区列入西部地区重点城市新区建设,西部五个新区的发展至此进入国家视野。
国家发改委主任杜鹰2012年9月13日于银川在第三届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上讲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多年来,国家在规划指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大了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国家为西部大开发制定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先后颁布实施了三个五年总体规划,批准设立了若干个特色鲜明的重点功能区,开工建设了一大批重点工程和项目。国家逐年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占同期总额的43%以上,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国债资金占同期中央投资总额的41%以上。累计开工建设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165项,投资总规模达到3.1万亿元。2010年,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对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出全面部署,充实和完善了特殊支持政策,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上三个大台阶”,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
第二个10年的西部大开发面临难得的机遇。扩大内需被确立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势头方兴未艾、我国与周边国家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不断改善,都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在四个方面下足功夫:一是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二是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三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更大的力度加强“水电路气房、教卫文就保”等民生事业建设;四是着力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生态环境整体趋好。为了有效支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在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价格、生态补偿、人才开发、对口帮扶等方面给予了特殊的政策支持。
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国内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中国必须更加深入地参与世界分工和国际经济合作,向西开放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李克强副总理去年在出席首届“中国—亚欧经济发展合作论坛”时强调,向西开放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我们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全面提升沿海开放、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内陆开放、沿边开放、向西开放。此后,李克强副总理又多次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向西开放的要求。可以说,西部地区正在成为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点地区,加快向西开放正在成为完善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战略举措。
向西开放是相对于沿海开放而言的,就是要加强与我国陆路接壤的中亚、东南亚、东北亚,乃至向西延伸到西亚、中东和欧洲的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向西开放的空间十分广阔,具备了良好条件。首先,东北亚、中亚、东南亚等国家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我国周边14个国家中有一半以上国家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是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活跃,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地区。其次,欧洲国家为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亟须与保持经济强劲增长势头和拥有巨大市场容量的中国开展深度合作。再次,我国与亚欧国家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相异,开展经济、技术、贸易、能源资源合作互补性强。最后,近年来区域和次区域合作快速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首脑会晤、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欧领导人峰会、中国与中东欧领导人会晤等合作机制不断发展和完善,双方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双边合作意愿进一步增强。应该指出的是,中国加快向西开放,在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扩大与亚欧国家的经贸合作与各领域的交流,不仅有利于完善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而且有利于相关国家的振兴与发展,有利于构筑良好的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环境。
以向西开放引领新阶段的西部大开发,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支持向西开放,这样一个宏大而生动的局面正在展开。站在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度上,我们将不断拓宽开放领域,深化开放内容,创新开放方式,完善开放机制。自2012年以来,国家相继提出了支持云南向西南开放、内蒙古向北开放、黑龙江成为沿边开放桥头堡的文件或要求,批准设立了新疆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广西东兴、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三个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并允许这些先行地区先行先试,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率先打开向西开放的新局面。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就沿边和内陆开放总体政策和规划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从宏观层面加强对向西开放的指导。
2012年9月12日,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三届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宣布,中国政府已批准建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这标志着试验区的建设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宁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宁夏地处新亚欧大陆桥国内段中枢位置,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又是国家重要的煤电化基地和新能源开发示范区,在我国与中亚中东、阿拉伯国家和世界穆斯林地区的交流往来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人文优势和资源优势。设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对于构筑向西开放平台,全面加强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探索内陆地区开发开放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为支持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国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若干具体政策措施。在投资政策方面,继续对试验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加大对铁路、公路、民航和水利等项目中央投资力度。在财税政策方面,加大对试验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继续对试验区贫困地区扶贫贷款及符合条件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贷款给予贴息。在金融政策方面,引导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类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落户试验区,鼓励宁夏企业参与国家金融创新试点业务;在试验区探索构建防沙治沙和退耕还林还草土地贷款抵押方式;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在土地政策方面,支持试验区规范开展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适当增加试验区建设用地指标;完善土地交易制度,开展建设用地审批改革试点,支持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鼓励建设项目充分利用未利用地。
上述政策的出台必将有力地推动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建设,而在这些特殊政策中,银川综合保税区的设立引人注目。2012年9月10日,银川综合保税区经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成为全国第25个综合保税区。虽然设立较晚,却申建2个月即获批。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司长秦玉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银川申建目标的实现,对于宁夏承接加工贸易向内陆转移、招商引资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宁夏是中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在现有回族特色产业的基础上,银川综合保税区的建立,将更加便于承接中东和伊斯兰世界的投资、产业转移和经贸流通,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和认证、设计、研发、制造商贸和交易中心。最终使银川综合保税区成为中国面向中东及伊斯兰世界的开放先导区,中国与穆斯林金融合作实验区和中阿投资贸易区。
第三节 五位一体建设与向西开放战略
一、五位一体建设的内涵
十八大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水平,治国理政方略更加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党着眼于国家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注重从顶层谋划设计和研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后又增加“社会建设”形成“四位一体”,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框架内诸要素构成了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有机整体,只有“五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位一体是一个涵盖全面的科学体系。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组成的五位一体总布局,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各个方面,是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作出的总体部署。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科学、全面,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内涵、外延。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五个方面的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必须深刻领会五位一体总布局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全面理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来把握各方面建设的丰富内涵,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建设生态中国、美丽中国,推进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科学回答,是对人民群众期待的郑重回应,是对现代化事业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丰富完善,体现出不断发展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五位一体总布局,既是理论的与时俱进,也是实践的开拓创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亿万人民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后,不仅对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期待。十八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我们党立足于世情国情,深刻认识当前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和不协调的一面,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建设理念。坚持五位一体总布局,探索走出一条发展与环保相得益彰、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的新路,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是党的庄严承诺,也是人民的共同期待。
二、向西开放中的五位一体建设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世纪之交,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一个从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到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转变过程。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大大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和经济增长速度,国民财富迅速积累,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大大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但是,非均衡发展战略客观上扩大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其中差幅最大的是“八五”时期,东部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比中西部地区高出5个百分点。加之20世纪90年代末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造成我国外需明显萎缩,凸显了加快开发战略资源富集、市场潜力巨大的西部地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发展,关系到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对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在应对挑战中,各国普遍加快了调整创新步伐。发达国家有很强的科技、人才和资金优势,经济基础雄厚,正在寻求探索振兴自身经济的有效途径。发展中国家则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拉动力量。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提升,得益于自身底蕴的发挥和探索创新,得益于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也得益于不断扩大的相互开放、真诚合作。这种合作,基于相互尊重与平等互利的原则,基于各自经济增长的内在需求,基于彼此市场多元化的客观驱动,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成长性和可持续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新兴市场国家,将着力推进经济创新转型和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发展的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通过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中国巨大的内需潜力持续释放,这将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也会为世界其他国家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
向西开放是新时期,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我们在提升沿海和向东开放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大力实施向西开放。中国正在西部地区加快建设一批向西开放的桥头堡,表明中国更加注重扩大内需与扩大开放相结合、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大开放相结合、向发达国家开放与向发展中国家开放相结合,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李克强总理说,新的形势下,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应当在扩大同发达国家合作的同时,深化彼此之间的战略合作、互惠合作、持久合作。战略合作就是增强政治互信,支持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密切国际事务协调,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互惠合作就是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产业对接融合,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向西开放的过程中,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使得我们国家保持住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方面,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要实实在在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要抓好重庆两江新区、陕西西咸新区、四川天府新区、甘肃兰州新区、贵州贵安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建设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抓好开放型经济建设。我们必须以开放的视野、开放的体制、开放的环境,主动开放,内外联动,大力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战略谋划上,不只站在西部地区的层面,而是站在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的层面,积极打造一些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推进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无论是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还是搭建向西开放的平台,都要有这个高度,有这个担当,争取突破性的大政策,搭建为全国向西开放服务的大平台。同时要加强同国际和国内各省区市的合作,构建以向西开放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对外开放与深化改革相结合,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引领,以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夯实对外开放基础为支撑。设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努力把宁夏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高地,对于构筑向西开放平台,全面加强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探索内陆地区开发开放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在具体推进上,要找准着力点,选准突破口,抓好中阿博览会、银川综合保税区、大宗商品交易所等重大开放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我区对外开放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加大引进外资、外企和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力度,全面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下大力气培育一批外向型企业,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外贸主打产品,全面提升我区经济外向度;进一步加快交通运输、物流、通关的各项基础设施和配套保障建设,全面提升我区对外开放的环境和服务水平。
(二)政治建设
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所以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同样要加强政治建设,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人民大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西部大开发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全国小康水平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党中央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及时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拿出当年开发经济特区那样的气魄,加大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这是在新的形势下继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步骤,也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战略部署,必将有力地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世纪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充分全面地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的政治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在新形势下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的需要。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一方面,民族平等与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的政治保障;另一方面,民族平等与团结归根到底又必须以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为基础,并最终体现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也是在新形势下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和安全的一个重大的举措。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又是边疆地区。我国的民族宗教问题主要集中在西部,我国80%以上的陆地边境线在西部地区。
向西开放则是以西部地区为依托,和我国西面各个主权国家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在世界局势发生巨变之际,保持我国西部地区的稳定和安全,确保全国的稳定和安全。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伙同东突反动势力,利用西部地区的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和分裂活动,破坏我国稳定,遏制我国发展,是国际敌对势力的一个战略目标。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对全国是如此,对西部地区也是如此。因此,在向西开放的同时,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的稳定,是维护全国稳定的必然要求,是西部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实现西部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要实现西部地区的持久的稳定,归根到底要靠发展。发展是解决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西部地区长治久安的根本基础。实施西部大开发、向西开放,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是为了从根本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阴谋,确保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社会建设
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出发。
加强社会建设,一是要促进社会和谐,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二是不断促进公平正义,激发社会活力。公平与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尤其在当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强调利益协调,更加关注困难群体,更加重视共同富裕。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从而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让改革得到更加广泛的社会支持。三是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要建立有效的社会利益协商和表达机制,使普通百姓的诉求有畅通表达的渠道,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四是要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只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只有实现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职能转型,以服务群众为主题,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才能为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目前,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不能否认的是,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积弱积贫,社会建设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在向西开放的过程中,应当从如下方面采取具体措施加强西部地区的社会建设。
一是大力发展教育,在加大国家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吸纳民间力量办学,从而提高各类办学力量。以人为本,要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各类教育不公平现象,不仅仅有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差异等因素,也有学校、家庭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微观性因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关注学生成绩和成长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和成长环境的优化,突出个体独立人格的培养,让个体真正成为生活价值承载的主体,积极地谋求自我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并尽快制定和出台保障学生的法律救济制度和专门法律,真正做到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目前,我国民办教育仍存在诸如经费和政策等方面的限制,制约了我国民办教育质与量的提高。民办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和职业教育领域内发挥了公办教育所不能及的作用,在坚持公办教育的公益性质不能变的前提下,避免公办教育对优秀资源的垄断,对处于薄弱环节的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应由政府出面予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充分激发民办教育的活力,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同时对民办院校予以规范和指导,将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对出现的违法行为予以追究,保持民办教育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二是完善劳动与就业制度,保障劳动者就业权利,积极鼓励劳动者创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劳动与就业制度就是为国民提供良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机会,保障各类劳动者就业和继续发展的权利。保障劳动者就业权利,需要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共建就业权利保障体系,政府、市场、单位、劳动者共同参与,不仅要保障就业的社会公平性,也要积极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就业进行政策和财政倾斜。对于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就业权利,根本保障的是制度建设,关键是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的执行与落实,核心是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是保证。劳动者就业除了成为用工单位成员外,自主创业也是另一种选择。可通过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创业程序;加大政府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在政策方面提供更加宽松的准入政策,并在税收等方面予以较高的优惠,对于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创业则应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对劳动创业信贷的政策也要适当放开,在银行信贷方面加大扶持有助于增加岗位的中小企业,并通过政府转移支付等方式,为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时,政府方面应出台更具体可行的保障政策,并加大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与落实情况的监管。
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个人生活和发展的基本权利,同时,更要认真关注低收入群体和老龄人口的生活和精神状况。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国家和各级政府财政支出,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各级财政中的比重,同时加大对城乡低收入群体和老龄人口的转移支付,通过多样的社会保障方式,提高低收入人口的生活保障水平。推动社会维权组织发展,建立各种社会保障类组织,可以优先弥补政府财力与政策保障不足的缺陷,同时在提高民众维权意识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我国各类公益性组织较少,而“官本位”的思想让许多民间组织筹资困难、运转不灵,导致发展缓慢,因此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各类合法民间组织积极发挥其正面作用;通过制定专门的工作条例等形式,规范各类民间组织的行为,将其纳入法制化建设的道路,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水平,禁止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切实保护民众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通过建立老年人协会等民间组织的独特优势,扩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怀,并通过社会筹资、基金会、福利企业等形式,增加不同群体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满足低收入群体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
四是加强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首先,要健全社会管理体制,稳妥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大部门整合力度,扩大部门沟通与协作力度。我国目前参与社会管理的部门包括民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安监局等诸多部委,长久以来各部门各为其政,部门之间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因此可将涉及社会管理体制内容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增加部委沟通和协调的力度,形成整体合力。其次,加强部门内部改革与革新力度。目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中,各部和各级政府时常以行政权力过分干预社会管理,导致社会协同与公众的参与度不够;“官本位”等现象仍广泛存在,行政效率低下的“脸难看,事难办”也为民众所诟病;政府的垄断性催生了“公务员热”,而“暗箱操作”的存在也呼唤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最后,要统筹城乡发展,更注重向农村和落后地区倾斜。一方面需要通过中央和地方扩大财政转移支付来平衡地区间社会管理改革机制的财政差距;另一方面鼓励包括农村和落后地区建立各类金融组织,促进民间资本的流通,为各类乡镇企业和民营竞技放宽政策限制,通过银行信贷,激活农村和落后地区民营经济组织,达到增加就业,增加收入,保障社会稳定的目的。
(四)文化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文化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它的核心目标和功能是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而高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本是当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劳动者文化素质高,可以转化为巨大的创造力,产生超过自身价值多倍的效益。西部地区经济要发展,离不开参与全国的、全球的竞争,向西开放则标志着在新时期我们国家要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西部地区为依托,全面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向西开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对西部地区综合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开发。它追求的不仅是使经济快速增长,而且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最终构建的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综合实力。因此,西部地区的开发,不仅仅是资源优势等“硬实力”的开发,更是西部民族文化、制度文化、创业文化、文化环境等“软实力”的开发。西部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西部大开发及向西开放中尤其需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从当前的世界潮流看,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激荡,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我国西部地区民族众多,各民族文化传统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类矛盾纷繁复杂。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竞争激烈,东西部差距拉大,贫富差别凸显,弱势群体加大等,使社会矛盾加剧。同时,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特殊,边境线长,接壤国家多,处在反对境外敌对势力分裂国家活动的前沿,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防巩固,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广泛开展适合多民族需要的文化建设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和疏导功能,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水平,营造一种稳定和谐的人文环境,就可以及时化解矛盾,融洽关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西部大开发,从根本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受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和经济不发达的限制,文化的地域局限性很强,与外界较少有物质交流和文化信息交流,较少受到现代文明文化的辐射和浸润,民族文化结构严重缺乏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理性因素,传统依然在这里保持着相对的完整性,社会生活仍旧保持着传统习俗的巨大惯性。这就使得西部文化缺乏自我认识、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机制,人们的思维方式表现出经验性、简单性和狭隘性,形成一种因循守旧的固定心理,缺少进取精神。这种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农耕文化,以及由此派生的心理定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与竞争进取的时代精神相悖,与改革开放的需要不相适应,对经济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制约力量,给西部大开发带来较大的消极作用。很明显,思想观念的僵化与落后,严重地制约着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
目前,在向西开放的进程中,周边国家多是多民族国家,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不同,各类矛盾纷繁复杂。要在向西开放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是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营造有利于向西开放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条件。先期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中,虽然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一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应该看到,西部人的传统观念、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经济政治发展所需要的理性精神、民主意识相悖的成分是很普遍、很常见的,对此,应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冲破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引导广大群众摒弃不利于西部发展的思维定式,改变面对落后心安理得、面对差距怨天尤人、面对竞争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培养创新求变精神、市场竞争意识和以开放促发展的观念,以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带动经济与社会的大发展。同时,要特别注意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帮助他们革除陋习,建立科学文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为西部大开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条件。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不断提高公民素质。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培养和造就各级各类人才,全面提高西部人口素质,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首先,发展初等教育特别是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改变落后的观念。其次,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当前西部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有较高技术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和良好职业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特色地选择专业种类,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企业和科研机构、社会力量为辅的格局办好各类学校。最后,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对西部发展所需要的高精尖人才,迫切需要的以引进为主。引进人才重点要以实用为主、急需为主,但求所用,不求所有。同时,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解决人才外流问题,广泛吸引外界人才西进,为优秀人才提供实践锻炼的岗位和场所,使其各显神通,促使他们更快成长,为西部大开发做出贡献。
三是发展具有西部特色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被经济学界公认为“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这个地区的文化是否能够实现“地方全球化”和是否具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对拥有庞大文化资源的西部来讲,要充分利用独特的文化优势,发展具有西部特色的文化产业,将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西部文化事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开拓新领域。此外,坚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运作,改革投入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的进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投入文化产业。
四是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交流与融合的关系。只有边保护、边发掘,边投入、边发展,立足地域、面向世界,综合规划、分步实施,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资源的开发,促进西部地区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没有传统作为依托,任何创新都难以成功。民族民间文化承载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应当继承和发扬,并使之成为西部文化振兴乃至西部振兴的根基。但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才能永葆其勃勃生机,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扩大文化交流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步。经济全球化势必带来全球性的文化融合,通过本国文化和先进外来文化的交流,在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经过不断融合、重组和整合,使之与本地区本民族固有的文化融为一体,才能实现文化的突变和新文化的产生。实施向西开放,也是让西部民族和人民对整个世界的观察有一个更大的视野,促使人们去猎取、吸收和应用外来文化和文明,并将其不断地融入自己的文化之中,在融合中充分地展示和提炼各种文化的独特风貌、推动各种特色文化向前发展,通过这样的交流、融合、发展,再交流、再融合、再发展,使整个西部文化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五)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致力于现代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出发,通过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全面优化,谋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十八大报告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了系统深入的阐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新的战略任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形势,要着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生态文明建设牵引发展方式变革,以发展方式变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向西开放,促使西部地区快速发展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难度很大,必须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分步骤、分阶段地达到目标。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增强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规律,运用生态学原理。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也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尤其要看到,优化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西部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广,治理难度大,任务十分艰巨。西部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保护水土资源。对此,国家已经采取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等措施,内容包括天然林保护,25度以上坡地退耕还林,5~25度土地坡改梯,通过水利工程将有条件的土地建成节水高效高产农田。同时,结合土地流域治理,规划建设一系列生态工程,做到以大流域重点治理为骨干,小流域治理为单元,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些措施是贯彻中央关于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和荒山荒地方针的具体化,也是一些地方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环保产业是一个投资大、收益慢的行业,个人和集体投资的积极性不高,需要国家从宏观上进行调控。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财政职能软化,长期依靠国家财政支持,地方政府也很难大规模进行投资。因此这就需要中央财政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列入预算统筹安排,并逐年增长。银行增加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贷款,并适当延长贷款偿还年限。同时,应将一些公益性资源的使用纳入生产成本核算,以节约资源和提高利用效率。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目前实行“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并将“危害环境罪”纳入了刑法体系。但由于全国性的公民环保意识尚未形成,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屡屡出现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怪现象。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同时对环保执法过程中出现的腐败行为予以严厉惩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并得到强化,只有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强的法律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才能实现西部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叶小文.谈谈中国的向西开放[J].中国统一战线,2004,3(01)
[2]王海运.中国“向西开放”的战略价值[N].东方早报,2013-01-16(A17)
[3]徐运平,朱磊.国家大战略宁夏新使命[N].人民日报,2013-03-11(22)
[4]李成毅.建设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战略意义[N].宁夏日报,2012-10-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