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概述

2.2.1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目标

系统的思想是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思想体系。系统方法论对于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影响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复杂的因素,必须有意识地应用系统的方法论。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是在一定系统范围内对整个物流系统建设与运行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它以国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为指导或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以物流系统的内部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现有的技术经济构成为依据,考虑物流系统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在掌握运输、仓储等基本要素的基础上,研究确定物流系统发展方向、规模和结构,经济、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统筹安排运输、仓储等物流设施,使物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为物流运作创造最有利的环境。

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涉及面广,政策性与综合性强,因此要善于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运用系统方法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进行综合分析与认证,全面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各方面的矛盾,使规划方案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与适用、建设实施中现实与可行。

2.2.2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涉及的内容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涉及三个层次内容,即战略层、战术层与运作层。各层次的规划的任务有:

①战略层,主要是客户的服务水平确定、物流系统的发展方向、规模与网络结构设计、各级节点(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等)的选址决策、运输方式选择等。

②战术层,主要是整个系统以及每个节点的设施规划、多级库存管理(库存水平、库存分布、控制方法)。

③运作层,主要是具体的运作管理,如运输路线选择、车辆调度、货物拼装、仓库管理、物料搬运等。

战略层规划是长期性的,一般时间的跨度是一年以上。需要考虑内外环境的趋势性的信息,经常是平均的、概括性的数据,最终的规划结果一般只要求得到一个在合理范围内接近最优的框架性方案。而运作层规划设计则要使用非常准确的详细的数据,能根据大量数据计算得出合理的作业调度计划。

因此,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主要以这四个方面内容为基础,即:客户服务水平确定、选址决策、库存规划和运输规划。

1.客户服务水平确定

客户服务水平的确定是物流系统规划的核心,它比其他因素对系统设计的影响都要大。如果客户服务水平设置得较低,那么可能要在较少的存储节点中集中存货,利用较廉价的运输方式;如果客户服务水平要求高时,就需要更快速的运输和足够的库存保障。随着服务水平接近上限时,要想继续提高它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代价。因此,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权衡利益,确定适当的客户服务水平。客户服务水平可以包括产品的可得性、产品的交货周期、送货速度、订单履约的速度和准确性等。

2.选址决策

物流节点分布包括确定节点的数量、类型、地理位置、规模,并分配各节点所服务的市场范围。物流节点、供应点与需求点的地理分布构成物流系统网络的基本框架,决定了产品到市场之间的线路。好的选址方案应考虑所有的货物移动过程及相关成本,包括从工厂、供应商或港口经中途储存点,然后到达客户所在地的产品移动过程及成本。通过选择不同的渠道来满足客户需求,如直接由工厂供货、供货商或港口供货,或经特定的储存点供货,选用渠道不同,分拨的费用也是不同的。因此,满足客户要求,寻求成本最低或利润最高的需求分配方案是选址战略的核心。

3.库存规划

库存规划主要是在物流系统中建立适当的库存水准和库存补充策略,确定是推动式管理方法还是拉动式管理方式。特别对于多级分销网络要确定货物存放的节点的类型、地理位置与库存水平。

4.运输规划

运输规划所涉及的问题包括运输方式选择、运输批量、运输路线选择、车辆时间安排、货物拼装等,这些决策受客户需求与物流节点分布、库存水平的影响。

2.2.3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个物流系统由许多要素所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物流系统与环境互相影响。这些问题涉及面广而又错综复杂,因此进行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时,应认真考虑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经济效益是物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水平一定的前提下,追求成本最低,并以此来实现系统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是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追求社会效益是要求在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中应考虑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社会资源节约等因素。在实际规划设计工作中,必须兼顾这两方面效益,这样才能保证所规划的物流系统可持续发展。一个好的系统不仅仅在经济上是优秀的,而且在社会效益方面应是杰出的,这一点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目前倡导循环经济、绿色物流是其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府在法律法规上应对物流系统的社会效益问题作出引导和规定。

2.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相结合

在分析物流系统时常常会发现,物流子系统的效益与物流系统整体的效益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从物流子系统的局部效益来看是经济的,但物流系统的整体并不理想,这种方案是不可取的;反之,如果从物流子系统的局部效益来看是不经济的,但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益是好的,这种方案则是可取的。

3.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在进行分析与设计时,既要考虑当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如果所采用的方案,对当前和长远都有利,这样当然最为理想。但如果方案对当前不利,而对长远有利,此时要通过全面分析后再作结论,一般来说,只有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物流系统才是好的物流系统。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物流系统分析不仅要进行定量分析,而且要进行定性分析。物流系统分析总是遵循“定性—定量—定性”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不了解物流系统各个方面的性质,就不可能建立起探讨物流系统定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只有将定性与定量二者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才能达到优化的目标。

2.2.4 影响规划设计的因素

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定位物流服务市场,配置各种物流要素,形成一定的物流生产能力,使之能以最低的总成本完成既定的目标。只有通过考察分析影响物流系统绩效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才能做出合理的规划与设计方案。

影响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因素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服务需求

物流服务项目是在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竞争对手、物流服务市场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必须不断地改进物流服务条件,以寻求最有利的物流系统,支持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物流服务需求项目。

物流服务需求包括服务水平、服务地点、服务时间、产品特征等多项因素,这些因素是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础依据。

短的交货周期,意味着需要采用快捷的运输方式或配置更多的仓库,服务地点和服务时间直接决定物流系统的物流网络配置以及运输方案设计,产品特征影响仓储设备、搬运设备、运输设备等选择。

2.行业竞争力

为了成为有效的市场参与者,应对竞争对手的物流竞争力,如竞争者的服务水平、物流资源配置情况、服务方式及理赔情况等作详细分析,从而掌握行业基本服务水平,寻求自己的物流市场定位,以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构筑合理的物流系统。

3.地区市场差异

物流系统中物流设施结构直接同顾客的特征有关。地区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都影响着物流设施设置的决策。

4.物流技术发展

在技术领域中对物流系统最具影响力的是信息、运输、包装、装卸搬运、管理技术等。其中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对物流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及时、快捷、准确的信息交换可以随时掌握物流动态,因而不但可以用来改进物流系统的实时管理控制与决策,而且还可以为实现物流作业一体化、提高物流效率奠定基础。

多式联运、新型车辆、优化运输路径选择等,提高了运输衔接能力和运输效率。机器人、自动化仓储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自动分拣系统等的纷纷使用,提高了物流节点的生产能力,增加了物流节点的物流输入和输出能力。

包装的创新,提高了物流操作效率(便于物流的运输、搬运、分拣等),增加了货物安全保护能力,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载体(包装货品识别的跟踪和管理)。

5.流通渠道结构

流通渠道结构是由买卖产品的关系组成的,一个企业必须在渠道结构中建立企业间的商务关系,而物流活动是伴随着一定的商务关系而产生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支持商务活动,物流系统的构筑应考虑流通渠道的结构。

6.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水平、产业结构直接影响着物流服务需求的内容、数量、质量。为了满足用户需要,物流业的内容也在不断拓展、丰富,运输、配载、配送、中转、保管、倒装、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等构成了现代物流活动的主要内容。为此,物流系统应适合物流服务需求的变化,不断拓展其功能,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7.法规、财政、工业标准等

运输法规、税收政策、工业标准等都将影响物流系统的规划。在规划设计时,要考虑政策性的因素,如政府的方针、税收政策、法令以及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等方面的要求,还要考虑环保因素,如废物排放量、污染程度、生态环境平衡等要求,同时,要遵循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