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头脑是一切力量之源(2)

因此,准确地知道自己在生活中需要什么非常重要。你必须知道前进的方向,必须始终盯着眼前的一个固定目标。当然,这是一幅整体图画。你是想要一份工作还是一份更好的工作,是想要一栋新房子、一个安身立命之地还是只想要一双新鞋子,这都无关紧要。在实现追求的目标之前,必须有一个既定的打算。“需要”和“想要”迥然不同。比如说,你也许需要一辆新车跑业务,也许为了给家人带来快乐而想要一辆新车。跑业务的那辆车也许作为必需品而得到;而用于取悦家人的那辆车你则想尽快弄到手。为了这辆车,你会格外努力,因为这件东西以前从未有过,它能强化你的责任感、逼迫你寻求新的自身力量和外部资源。导致你作出这种额外努力的,是得到某种新东西、某种不同的东西、某种将要改变你生活的东西的愿望。正是信念的魔力这种东西激发了你的内心力量,而通过这种力量,你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了某种被我称为“附加值”的东西。

因此,如果始终希望得到某物,或者得到比现有的更多的东西,一开始就要有愿望。这是所有人身上的原动力。没有压倒一切的愿望,就只会一事无成、两手空空。不过,正如我们将发现的那样,还有比愿望更多的东西。

我听说玄学家声称思想是事物。总体讲,它们也许是,但从对每个人带来的影响看,它们对我们来说就不真实了,除非我们借助思想或通过想象的成果赋予其生命。

乍一读来这似乎有点奇怪,但是,如果我举几个例子,可能会更清楚些。例如,有人建议你下雨天外出要穿雨衣。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话:“不穿雨衣会患重感冒。”这种想法从未对我有过丝毫影响。我儿时起就从不穿雨衣,每次都让鞋子和双脚湿漉漉的,而且一湿就是好几个小时,却从不记得什么时候因此而感冒。有些人对凉风怕得要命,但我却总想,如果真是吹点风就能感冒,那肯定是由于恐惧心理而不是由于凉风自身所致。我天天都在风口上坐上很长时间,晚上睡觉也在两边都有窗户的角屋里。不管天气如何,我都打开窗户,以便风经常吹到身上,却从未因此而感冒,因为我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些。

不过,我并不提倡每个人都经常不穿雨衣出门,也不建议所有害怕凉风的人都在风中呆着。因为毕生的习惯和信念无论后果如何,都无法在一夜之间改变。

…………………………

大脑的神奇力量

几个世纪以来,杰出的思想家们声称,通过大脑,人可以支配事件、控制行为,对这门科学研究得越多,对自身大脑的神奇力量也就认识得越深刻。

多年担任英国心理研究团体成员之一、曾创造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柯南·道尔说,他相信,仅在思想当中,便存在一种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两面性质的力量,这种力量与“撼山的信念”类似。他说,尽管结果自身带有决定性,但他却不知道源于人的大脑、能将所指向的固体分子分开的力量是什么。我知道,唯物主义者肯定会嘲笑这种话。不过请记住雷达可以做点什么以及无线电波是怎样穿过木头、砖块、钢材和其他所谓“固态物体”的。如果“思维之波”(随你叫它什么)可以调谐到更高的振动频率,为什么就不能影响固体分子呢?

许多专业赌徒认为,在玩牌、掷骰子、轮盘机运转等投机游戏中,强烈的精神影响与取得所谓的“好运”结局关系很大。我就认识这样一个人,他能走到一台烟柜式抽彩盘跟前,几下子便抽取最高奖金。有一次我就此事问他,他说:“如果心里面并没有想到赢,我绝不会走近抽彩盘,这说明,我脑子里必须想着我能赢。我注意到,如果脑海里有丝毫疑虑,就必输无疑。不过,我想不起来什么时候在开始玩之前脑子里有了坚定的赢的想法却没有获胜。”

骗人!你也许会说。不过请等等再下结论。你是否知道名牌大学心理学系已经做过实验,确定大脑是否有力量影响客观物体,而且已经证实这种力量的存在?尽管这些实验并没有过于公开宣扬,但是,给出一般事实的故事还是经常可以看到。

也许,杜克大学进行的实验最为著名。在这里,J·B·莱因博士和他的助手已经证明,意念(这个名称用于指代可以影响客观物体的思维力量)并非一种无用的理论。机械设备将骰子(掷双骰赌博中那种老式骰子)掷起来后,根本没有个人影响和玩伎俩的可能。

1934年开始实验以来,已经进行了多次测试,掷下了无数次骰子。其结果促使莱因博士宣布,“在没有任何公认的物理接触的情况下,主观性影响了骰子的投掷,这是最好的解释。”通过将思维集中于某些数字表面,尽管实验者此时站得较远以避免与机械投掷器和骰子有任何物理接触,实验中仍然能经常控制骰子。在许多次实验中,意念控制下的得分都能违背传统的百万分之一的数学概率,在接下来的数次实验中,又能再现各数字间的某种关联。

对这个结果想上几分钟,然后体会一下它对你意味着什么。这些实验使你对“思想按照自身本性进行创造”、“思想与所想的物体相关”、“思想吸引自身指向的客体”等观点有一定了解,而类似说法我们早有耳闻。不妨想想乔布曾说过:“最怕什么,便到来什么。”恐惧想法使我们身陷囹圄,就像建设性的、积极的想法带来积极结果那样神奇。因此,无论想法有何特性,都能按照自身本性创造。当这种想法沉淀到人的意识中时,人便会得到某种惊人力量的暗示,而这种力量亦可以为他所用。

然而,我倒倾向于这种理论:尽管思想确实能超越人类已知的任何局限去创造和发挥作用,却也只能依照自己的程度、强度、情感性质、感受深度或感应程度去创造。换言之,思想的创造力和控制力与其持久度、密度和力度严格成正比,这可与无线电台的波长和功率相比拟。

……………………

思想是一种波

尽管提供了许多解释,却没有人知道思想到底是某种电能还是尚待界定的其他东西。不过,作为被称为“高频电学”的电学分支领域(其先驱是伟大的电学家尼古拉·特斯拉)的一名实验者,每当我想起思想及其发射或振动时,都会本能地将它们和电以及电现象联系起来。这样一来,我对它们就更好理解了。

我发现,持这种观点的远非我一个人,因为科学家已经有了完美的设备,可以描绘人脑发射的振动图像。到目前为止,这种设备主要用于指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但研究人员却说,也应考虑和研究它是如何作为情绪、梦发出的射线以及其他部位疾病的诊断线索的。

1944年,H·S·伯尔博士和他的耶鲁大学同事在经过长达12年的实验后得出结论:一切生物都被自己发出的电波所包围,生命通过电波与宇宙的一切存在相联系。多年来,神秘主义者、术士以及玄学家都声称,每个个体都具有这种电波,而且真正见过这种电波的记载数不胜数。不过,直到耶鲁大学的成果公布为止,我却从未找到一种解释说明这些例子与电现象有关。

赫尔墨斯派以及古代秘术哲学家都讲授过振动理论,而伟大的几何学家和哲学家、生活于耶稣之前6个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则坚持认为,现存万物都是振动。这便是如今科学电子理论的实质所在——一切物质都由电子(带负电)和质子(带正电)组成,也就是说,都是由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粒子或电荷组成。由于找不到更贴切的词语,我便使用了“振动“或“振荡”,而当电粒子的“频率”改变时,客观物体的形态会随之改变。如我们所知,物质与被称作固体的东西之间的区别,便是振动的成分即电子和质子之间的区别。如此一来,我们对古代炼金术士使用的力量便有了一种可能解释。炼金术士声称能够将不重要的元素和金属转变成价值更高的东西,比如将铁和铅炼成金和银。他们还声称能运用同一力量治愈一切疾病。因研究辐射现象而知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便对这种与电子理论有关的“元素和廉价金属可以冶炼成贵重物质”的理论带来了一些希望。

当认识到神经系统只能通过振动而到达,换言之,即我们已知的5种具体感觉是通过人体内部发出的振动来记录视觉、听觉、感觉、味觉和嗅觉时,我们便对振动的实质有了更深了解。比如,我们听到洪亮的声音。它不过是通过声音的振动传来。我们看到一片绿叶,但它不过是眼睛收集的颜色的振动,然后将这种振动传递给大脑。然而也有许多振动,其频率比5种感觉所能调谐的频率高很多,这些振动我们从未认识清楚,这就像有一只狗吠声很高,以至于我们只能听到这条狗在狂吠。

大家都听说过“按手疗法”的威力,多数人也知道用柔和的双手抚摸太阳穴能够减轻头痛。这是否由于某种形式的电能从指尖上流过呢?用耶稣之手抚摸可以治病,《圣经》上这种例子不计其数。其解释是否存在于罕为人知的电领域即振动科学领域?这种电场(伯尔博士称它是我们自己创造的、环绕于一切生物周围的电场)能否使我们产生某种冲动,从而使其从手指或头脑中直接奔涌而出——即它们是一些振动力量,可以相互作用并作用于所谓的客观物体?所有在高海拔居住的人,在走过房子并触摸金属物时,都能感到(有时候还能看到)电火花现象。当然,这是摩擦产生的静电感应,但也启示我们通过身体可以产生某种形式的电现象。

在耶鲁大学实验所描述的画面中,有一幅画面显示:当完整的食指(即没有伤口或其他受伤迹象的食指)浸入与检流计相连的盐水杯时,在带正电的左手和带负电的右手之间会产生一股电流,经测量电压为1.5毫伏。在另一幅画面中,两个中指(其中一个指尖有轻伤)部分浸泡于这些杯中,但是,这一次双手带电的极性有了变化,左手由带正电改为带负电,而右手则带正电,这次电压接近12毫伏。

看到这些画面时,我想起一种叫“生物计”的仪器,是多年前法国科学家希波吕忒·巴拉杜克博士改进完成的。这种仪器是一种铃状的玻璃器,里面吊着一根铜针,铜针固定在一条细丝线上。在针的下方、玻璃器里面,是一张圆形纸片,上面标出刻度。

两个这样的仪器并排放置,操作员两手指尖分别放于玻璃器中半英寸,并凝神专注于保持精巧平衡的针上。通过变化精神状态或思维极性,他可以引起铜针针尖方向的相应变化,使它一会儿指向这儿,一会儿又指向那儿。针完全按照他不断变换的思维流方向而改变。

还有一个体现类似原则的简单实验。拿一张重量适中、3英寸见方的纸,沿对角折叠。接着打开它,沿另一条对角线折,使它形成两条折痕或折缝,构成交叉的对角线。再次打开纸张,现在它呈现为部分为开状的四角锥体。拿来一根长针,将它用力穿过一个软木塞,使针尖从木塞顶端伸出1英寸左右。将带针的软木塞(针尖朝上)放于一个倒置的玻璃水杯上,以便双手和纸张可以绕针尖自由转动。然后拿来纸张,使其折缝的交叉点置于针尖上,并使该锥状纸张的四面朝下。

将带有软木塞、针和纸张的玻璃杯放在一张桌子上,置于一间不通风的屋子,远离发热装置或窗户,以避免可能的热浪或气流。然后将双手在杯子中间的位置环绕纸张,使手或手指离纸张半英寸左右,以便纸张能自由旋转。现在,让它在针尖上旋转。一开始它会摇晃不定——也许起初转得很慢,而且忽儿这边忽儿那边;但是,如果双手保持稳定并专注于某个固定方向,纸张便会围着针尖转起来。如果从心里命令它改变方向,纸张朝向某方向的移动便会停止,而开始朝相反方向旋转。当然,重要的是不能朝着纸呼气或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