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邻里效应——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远亲不如近邻,如果真出了什么事,远在天边的距离远不如近在隔壁的邻居更能帮得上忙。有的亲戚虽然也以兄弟姐妹相称,但地理上一南一北,心理上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种想法或许有些不近人情,但与远亲的感情肯定比不上与你朝夕相对的朋友和同事。

物理空间离得近,天天见面或经常见面总能及时了解对方的近况,容易熟悉,容易产生感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邻里效应。这话真是一点不假,跟你聊得来的诸位朋友,是不是大多是同事或同学,我们能跟他们经常煲几个小时的电话粥,但几乎一年到头都不会想起给自己的表妹或堂兄打一个电话。还有,恋人们也总是在确定关系前,不是同学就是同事,日久生情就是这么个道理。美国社会学家巴萨德20年代研究了费城的5000份结婚申请书,发现三分之一的夫妇,婚前住在五个街区之内的范围中。

古时候,有个人叫宋季雅,为了得到一个好邻居,情愿出昂贵的房价,买下一栋房子。别人觉得是不是犯傻?这位先生却说:“这个钱买的不是房子,而是一个好邻居。”

邻居就这么重要,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更能说明这个道理。

孟子小时候,父亲去世早,母亲没有改嫁。刚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皱了皱眉头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又学起了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第三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孟子的母亲,作为古代的女性却明白邻居的重要性,实属难得。

人为什么会产生邻里效应?第一,人们都希望能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看待对方也倾向于积极的方面,这边为邻里效应的产生创造了前提;第二,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希望成本最小、收益最大,与邻里交往成本要低于远距离的沟通;第三,目的往往更容易达到。

既然距离近更容易产生感情,但你并没有跟所有的邻居都变成朋友,也不是跟所有的同学都能交心,更多的时候你要防备身边的一些同事,产生邻里效应要有必要的条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脾气相投的人才能成为朋友。要产生邻里效应,要具备哪些条件?

1.态度、价值观要相邻

对同样能产生相同或相近反映的人,更容易形成邻里效应。像年轻人喜欢的男女偶像多是周杰伦、蔡依林等新生代的明星,他们不会想到已过50岁的刘晓庆当年也曾红透大江南北,更没想过现在白发苍苍的田华女士曾是爷爷奶奶们那一代的全民偶像。

2.社会地位要相邻

门当户对的道理大家都明白,这绝不是拿老眼光看人,而是传达了一个意思,如果两人的社会背景相似,从小形成的价值观自然也会有重叠的地方,这样交流起来会更轻松,也更容易。但也千万别误解了社会地位的意思,如果你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好青年,请你一定相信自己拥有和世界首富一样的社会价值。

3.情感上也要相邻

像地球的南北两极,永远没有交叉点一样,有些人即使满足了价值观和社会地位的相邻,也绝对不会产生邻里效应。这些人如果勉强相处,就会像海水碰到火焰,是不是会有精彩的碰撞不得而知,但肯定是相生相克的。同在办公室的同事们,相互间也有亲疏远近之分。

就目前看来,邻里效应带给我们是100%的好处,但我们也不该忽视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更多表现在情绪和行为的感染。比如在观看球赛的时候,有一个人向球场扔东西,就有引来很多人的效仿,有一人情不自禁地往场地里冲,就会有更多的人模仿,有一个向球员叫嚣辱骂,别的人也会对这个球员群起而攻之,这就是臭名昭著的“足球流氓”诞生的心理学依据。体育比赛似乎是更能体现这种效应的场所,两队交锋,如果一支队伍的其中一人与对方发生了龃龉,裁判若不能及时控制住态势,场面很容易变得无法收拾,个别队员的针锋相对往往变成群架的导火索。这就告诉我们要充分分析这种效应的性质,对良性的邻里效应,自然要大力发展,对恶性的效应,当然要及时控制,将态势扼杀在萌芽中。

聪明的年轻人,看到这里,你该明白要区别对待自己的“邻里”。对一些产生良性效应的关系,要大力扶植,比如那些能给你正面影响,能让你学到正确的处事态度的朋友,就该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如果是一些只能带给你不良影响的酒肉朋友,像牌友、麻友,就别再联系得这么频繁了。不是让你不近人情断了友情,只是一天毕竟只有24小时,如果不做浪费时间的事情,就能省出更多的时间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