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 儿童教育心理学
-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4044字
- 2015-05-30 17:05:21
尽管口吃者有时会利用这种口吃习惯来争取时间,但是我们仍然不应该像对待罪犯那样对待他们。我们还是要友好地对待他们,鼓励他们。只有友好的启发、积极的鼓励才能增强他们的勇气,才能使他们完全康复。
在每个人身上,自卑感1和追求优越都是密切相关的。人之所以追求优越,是因为他感到自卑,力图通过追求富有成就的目标来克服这种自卑感。只有当自卑感阻碍了这种追求,或当它由于器官缺陷而加剧到使人无法承受的程度时,自卑感才会衍变成自卑情结,衍变成一种心理问题。自卑情结是指一种过度的自卑感,它促使人去寻求唾手可得的补偿和富有欺骗性的满足。同时,这种自卑情结放大困难,消解勇气,从而将通往成功的道路堵死。
这里可以运用前一章那个患口吃的13岁男孩的案例来说明。这个男孩持续口吃,有一部分是因为他的灰心失望,而他的口吃反过来又强化了他的这种状态。这就造成了通常所说的神经性自卑情结的恶性循环。自卑情结压迫着男孩,他想把自己藏匿起来,不想与
1自卑的意思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译者注人交往。他甚至放弃了希望,想去自杀。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口吃成了他生活模式的表达和延续也使他成为周围人所关注的中心,从某种程度上又缓解了他内心的困惑。
这个案例富有启发性,因为这个男孩生活的主体还是朝着对自己和社会有益的方向发展的。男孩制定的人生目标相当高远,他期望自己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总是在追求认可,追求声望,因此,他必须表现得友好和善,必须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有条不紊。但是,以防万一,他还必须为自己的失败找个情有可原的借口——口吃。尽管积极向上,但在这一阶段,男孩的判断力和勇气依然在遭受破坏。
当然,口吃只是这些丧失勇气的孩子所采取的众多手段之一。这些手段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就像大自然赋予动物的利爪和锐角,是用来保护自己的。这些孩子认为,没有这些本不属于他们的手段,他们就无法应对生活。他们也不相信可以依靠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来取得成功。不难看出,是他们的脆弱和绝望促使他们采取了这些手段。有些孩子不去控制自己的大小便,这表明他们不想告别自己的婴儿时期,不想告别那种没有任何烦恼的日子。这些大小便失禁的孩子中只有很少人的确患有大肠和膀胱毛病。他们使用这些伎俩是为了得到家长和教师的同情,尽管有时也会遭到同伴的嘲笑。因此,孩子诸如此类的行为不应该被看做某种生理疾病,而是他们自卑情结的外在流露,或者是他们追求优越感的病态或危险的表现。
我们可以想象,小男孩的口吃也许是从很小的心理问题发展而来的。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是家里的独子,母亲全身心地照顾他。但是,后来弟弟出生了,而他也逐渐长大,于是家人对他的关注也逐渐减少,他表现的机会也在慢慢减少,因此,他便想出了新的花招——口吃,以吸引家里人的关注。因为他注意到,口吃时与他说话的人会观察和注意他的口型和吐字。因此,他通过口吃便把原本可能属于他弟弟的关注和时间争夺过来了。
他在学校的情况也如此类似。因为口吃,老师便要花更多的时间在他身上。这样一来,口吃便有了不寻常的意义: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学校,他都因为口吃而获得了一定的“优势”。他像那些好学生一样,受到别人的欢迎和喜爱,而这正是他极度渴望的。毋庸置疑,他是个好学生,不过,这个“好学生”的形象并不是他通过勤奋努力树立起来的。
虽然他通过口吃获得了教师的宽容,但这并不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方法。一旦这个男孩没有获得别人足够的关注,他就会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受到伤害。由于弟弟成为了家庭的中心,他试图保持自己曾经拥有的关注度的努力就越来越艰难。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他没能把自己的兴趣转移到别处。在家庭环境中,他的妈妈是他唯一重视的人物,他对其他人一概不感兴趣。
要对这种孩子进行治疗,首先应鼓励他们,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天赋。我们要以同情的态度和他们相处,与他们建立一种友好的关系,而不是用严厉的态度威吓他们。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利用这种友好的关系来鼓励他们不断取得更好的成就。我们还必须使他们独立,运用不同的方法使他们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的力量感到自信,并使他们相信,通过勤奋、毅力、练习和勇气,他们完全能够获得自己向往但尚未实现的一切。
在儿童教育中,对偏离正道的儿童作出恶毒的评价是最严重的错误。这种评价对于情形的好转没有任何帮助,只会加重孩子的怯懦。相反,我们应该鼓励他们。正如诗人维吉尔所说:“我能,是因为我相信。”
一定不要认为贬损或羞辱能够有效地改变孩子,虽然有时孩子会因为害怕被嘲笑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但这只是假象。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案例来看看这种做法有多么无效。一个小男孩因为不会游泳而不断地遭到朋友的嘲笑。终于,他无法忍受跳入深水之中。人们费了很大的劲才把他救上来。毫无疑问,这个男孩是个怯懦者,因为他害怕承认自己不会游泳。在面临失去尊严的危险时,他选择了铤而走险来克服怯懦。这也是大多数怯懦者的做法。但是他奋不顾身的一跳并没有克服他的怯懦,而是加强了他不敢面对现实的心理。
怯懦是一种破坏所有人与人关系的性格特征。怯懦带来了一种个人主义的、好斗的人生态度。一个怯懦的人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他会为了赢得认可而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怯懦毁坏社会情感,却没有消除对别人意见的恐惧。一个懦夫总是担心被他人嘲笑、忽视或贬低。所以,他总是受别人的意见影响。他犹如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的国度里,并形成了多疑、嫉妒和自私的性格。
有这种性格的儿童常常会变成挑剔的人。他们不愿意赞扬别人,并且当别人被赞扬时,他们会心存不满。如果一个人寻求超越他人的方式不是建立自己的成就而是贬低他人,那么他就是怯懦者。一旦发现儿童有对他人产生敌意的苗头,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把他们从这种敌意中解放出来。但是教育者不可能去矫正由这种敌意而滋生的不利的性格特征。正确的儿童教育方法是,指出他们的错误,向他们解释不应该期望不通过努力就赢得别人的尊重。教育者必须加强儿童相互之间的友好感情,教育他们即使别人因为做错了事而得分较低也不要蔑视他们。否则,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情结,丧失生活的勇气。
如果一个孩子被剥夺了对未来的信心,那么他就会从现实中退缩,在对生活无益和无用的方面追求一种补偿。教育者要确保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即使丧失了勇气,也要帮助他们重新获得信心。这就是教师的天职,或者说是最神圣的职责,因为只有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勇气,教育才可能获得成功。
儿童对自己的评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只是简单地询问,我们是不可能了解儿童对自己的真实评价的。不管问题设计得多么巧妙,我们也只会得到不确定和模糊的回答。一般来说,儿童的自我评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认为自己举足轻重,另一种则认为自己一文不值。只要稍加观察,我们就能发现,持后一种评价的孩子总是会听到身边的成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他们重复“你将一事无成!”或“你真蠢!”之类的话。
很多儿童都会被此类消极负面的责备深深刺伤。不过,也有少数儿童不会感到受伤,因为他们通常通过贬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来保护自己。
既然不能通过询问来了解儿童如何自我评价,那么我们只能去观察他们面对问题时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例如,他们面对问题时是自信果敢,还是优柔寡断。后者是缺乏信心和勇气最为常见的表现。我们可以用一个案例来说明这一点。有个孩子面对问题时,先是勇气十足,但他越接近问题,就越缩手缩脚,甚至止步不前,与问题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儿童有时被认为是懒惰,有时则被认为心不在焉。这两种描述尽管不同,但其实质都是相同的。他们不像正常人那样集中精力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而是绞尽脑汁去逃避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有时候,成人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这些儿童缺乏能力和天赋。但是,如果了解事情的原委,并用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来加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儿童缺乏的是自信、勇气,而不是能力和天赋。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只关注自我的个体是社会生活中的畸形人。有些过于追求优越感的儿童就属于这样的畸形人,他们从不顾及别人,敌视他人,反社会,贪婪无度,自私自利。
即使是在那些行为备受指责的儿童身上,我们也总能发现一种明显的人性特征。他们有时会感到一种人群的归属感,但是我们很难发现他们的社会情感,因为这些孩子的生活规划总是远离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合作。但是,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总是存在的,它暗含或表现在一定的形式之中。自卑感揭露了这种关系的藏身之处,因此只要找出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就能发现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自卑感有无数种表现形式,眼神就是其中之一。眼睛并不仅仅用来接受和传递光线,它还是社会交流和理解的器官。一个人打量他人的方式就显示出他与人交往的倾向和亲密程度。因此,所有的心理学家和作家都非常重视一个人的眼神。所有人都可以根据别人打量自己的方式来判断他对自己的看法,而人们也能够通过眼神向别人展示自己的灵魂。尽管我们也有可能作出错误的判断或理解,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比较容易能根据一个人的眼神来判断他是否友善。
众所周知,那些不敢正视他人的儿童都心存疑虑。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品德败坏,也不意味着他们有什么不良的习惯。他们躲闪的眼神只不过是在表达他们不愿与他人发生亲密接触,表明他们想从伙伴中退缩出来,哪怕这种接触是短暂的。人与人之间靠近的距离也是类似眼神的一种信号。如果你召唤孩子过来,一般情况下,他会先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他想先判断一下情况如何,然后再在必要的时候接近你。孩子对紧密关系持有疑虑,这也许因为他对此有负面的体验,而他又以偏概全,把自己片面的认识普遍化,并滥用这种认识。同样有趣的是,对孩子来说,他所乐于亲近的人要远比他所宣称的最爱的人来得重要。
有些孩子走路昂首挺胸,而且声音坚定,无所畏惧,这都显示出他们无比的自信和勇气。而有些孩子则在别人与他说话的时候唯唯诺诺,明显地表现出一种不能应付处境的胆怯和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