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美国人和德国人的大比拼

谁是当今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从规模上来看,毫无疑问是中国。中国在2011年的工业产值达到全球的19.8%,从规模上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但是如果我们问谁是世界第一制造强国的话,恐怕中国还不在其列,我们会想到美国、德国乃至日本。从高端工业制造的能力、技术的先进性,到创新的高水准和高产品质量,无疑当今的美国和德国是最为强劲的两个大国。日本似乎还没有完全走出经济低迷的“失去的20年”,因为技术创新尤其是信息技术创新的滞后,日本的制造业正在被这两个国家甩在后面。

虽然如此,作为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美国和德国正面临着制造业发展的巨大困境和挑战。

第一个挑战,就是中国制造业的崛起。虽然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但是正在快速追赶先进工业化国家。根据德国的统计,在关键的自动化设备制造领域,中国的生产能力已经高居世界榜首,市场份额高达30%;紧随其后的是德国和美国,都在11%左右;而在被德国视为传统强项的机械装备制造工业方面,中国的发展速度也日益加快。中国的追赶使得德国和美国备感危机(见图1-4)。

图1-4 部分国家的机械工程行业销售数据

资料来源:VDMA.2012

其次,美国和德国面临的市场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的产品,因此对传统生产的灵活性提出了空前的高要求。要应对这种更加柔性化的制造生产,不借助于先进的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通信技术,是无法达成的。这对传统生产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次,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劳动群体,越来越追求自身的生活质量,以及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发展中国家,血汗工厂式的工作方式早已经被这些国家所抛弃,甚至是违法的。美国工人也一度将生产线上的工作称为脏活(Dirty Job),而不愿意涉足。被惯坏了的劳动大军如何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解决就业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些国家。

最后,人口老龄化也使得制造业的劳动力大军呈现萎缩的趋势。这一切都使得先进工业化国家寻求在工业生产方式上的新突破。

对于美国来说,又有一层新的危机。这一危机就是从20多年前,因为美国产业的全球外包和金融化而带来的产业空洞化危机。哈佛大学知名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曾经尖锐地指出,正是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追逐净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ROE)的恶劣导向,导致美国制造企业的管理者尽量将自身很重的生产资产外包出去,流向了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这些生产效率更高的发展中地区。而追求高杠杆的投资结构,又使得这些企业债务缠身。在资本市场追逐的ROE游戏中,资产的下降和高杠杆的使用,看似使得净资产收益率提高了,却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的产业格局,那就是生产能力的外包化导致的产业空洞化。

美国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巨大的危机。2011年夏天,奥巴马总统就启动了高端制造业合作伙伴计划(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AMP),它以企业、高校和政府部门为代表,寻找新兴技术发展的深化和投资的新道路。AMP的指导委员会由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斯坦福大学等知名高校在内,以及来自卡特彼勒、康宁、陶氏化学、福特、霍尼韦尔等制造业巨头的企业家组成的专业委员会进行指导。2012年7月,AMP指导委员会提出了16条详细的建议,其中包括建立以官办和民办相结合的区域优秀制造业中心,从而提升美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这些区域优秀制造业中心利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试图重振美国制造业的雄风。美国政府也于2013年的预算当中,拨出高达22亿美元来强化相关的技术支持和研究工作。

但是美国人自己也知道,这一切布局具有更大的象征性意义。因为如果美国不从根本上改变制造业的现有生产形式,原有的外包趋势已成难以挽回的定局,而且断裂的供应链体系无法再次建立。苹果公司已故的创始人乔布斯就曾经告诉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流出去的工作无法再回来,因为在亚洲,在中国,当地工人的勤奋程度和供应链成熟度是美国无法望其项背的。

但是,今天的美国企业精英们正在思考的就是如何在下一轮全球制造业竞争中重新胜出。美国企业除了在航空、医疗、生物制药、半导体芯片、材料等先进制造领域有可以依赖的优势之外,它们最为强大的资源就是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全球垄断地位了。在美国兴起的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的企业,无论是早年的IBM、惠普、英特尔,还是现今如日中天的谷歌、Facebook,都占据着全球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技术高地和市场高地。GE公司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和IBM公司提出的“智慧的星球”,以及背后的工业互联网战略,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横空出世的。

相比较美国而言,德国人在信息技术方面并不占优势。虽然在控制系统和嵌入式控制设备等方面,德国企业在行业里占据着巨大的领导地位。但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并非德国人的强项。因此,当德国人提出工业4.0概念的时候,他们特别依赖的是德国企业的传统优势,那就是在传统的制造业领域,尤其是在机械设备制造以及嵌入式控制系统制造方面,德国人所拥有的全球领先者地位。德国不仅有像西门子、博世、奔驰、宝马这样的制造业翘楚,在每一个行业中间更有身怀独特技术和高技能工人的中小企业,德国人将它们称为“隐形冠军”。在每一个细分市场中,这些企业的技术能力在全球大都处于领先地位。

德国政府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提出了德国塑造工业4.0的愿景。希望借助原有的工业优势,以及德国具备高技能和充满干劲的劳动力大军,在未来正在出现的工业互联网时代,塑造一个德国工业畅想的新兴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的时代。

在重塑未来工业互联网话语权的竞赛中,很明显美国人和德国人站在了一个比拼的起跑线上。美国人拥有的是传统高端制造业的强大优势,以及互联网产业的绝对话语权和垄断地位。他们试图通过对传统工业进行物联网式的互联互通、对大数据的智能分析和智能管理,重新立于新工业世界的翘楚地位。而德国人所凭借的是他们强大的机械工业的制造基础、嵌入式以及控制设备的先进技术和能力,希望在他们定义的虚拟和物理世界相融合的工业革命中,重新引领全球制造业的潮流。

在这波新浪潮中,中国和中国的企业暂时还不具有发言权,因为在高端制造业和先进的机械加工行业,以及工业互联网中关键的信息技术和嵌入式设备等方面,我们依旧是一个二流国家。

这一场关于工业互联网的大比拼,至少在开始阶段,依旧是以美国人和德国人的竞赛作为序幕而展开的。而这一围绕重塑制造业核心能力的新争夺,只是波澜壮阔的工业互联网大潮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