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心态对了,交际就对了(1)
- 让你人际烦恼一扫光的社交心理学
- 牧之
- 4612字
- 2015-05-28 14:35:48
——社交心理障碍的自我调节
人们往往对自身存在的社交障碍缺乏清醒地认识,因而在社交中难以做到左右逢源。本章将从心理角度来分析常见的社交障碍,以及自我调节和克服的方法。
如何克服腼腆
在人际交往中,拘谨羞涩,眉低脸红,说话声小,表情紧张等特点都可以看作是腼腆的表现。腼腆的人在与他人初次交往时,对谈什么话,怎样保持目光接触,都会感到为难、不自在。他们不善于言表,尤其在人多的场合,咕哝半天也表达不出自己的意思,让人着急甚至引起误解,成为社交的一大心理障碍。
产生腼腆的原因很多:有的人天生胆小内向,性格原因使然;有的人怕在人前出丑,有损自己的面子;有的人受过几回挫折就丧失了勇气,变得谨小慎微起来;有的人持有传统保守思想“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等。这些原因束缚着人们的言行,造成一些现代人在人前感觉腼腆,无法行动自如的情形。
腼腆的人倾向于认为,社交往来就是他们自己在不时地被别人评价。对社交持这样一种态度,必然会使他们对如何出现在人们面前,既渴望又有防卫之心。
带有腼腆倾向的人,总是在设想着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坏事情。他们在社交中不懂得把握与人共享亲密的良机,也不会有多大的愉快享受。
脸红也是腼腆的常见表现,在各种场合都可以发现爱脸红的人。遭受他人羞辱时,在公共场合出丑时,或受到批评时,腼腆的人烦躁不安、心情沮丧、羞愧难当而变得脸红;在受到表扬时,需要当众发言时或与异性初次见面时,腼腆的人会因为内心的害羞而变得脸红。
作为年轻人,腼腆容易使人丧失进取的机会,失去许多本可以交得很好的朋友,错过上司或老师赏识的可能性,漏掉施展才华、发挥才能的时机等。
如何克服腼腆呢?
首先,要“解放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抛弃那些封建教条和呆板的古训,要做超脱的一代,成为一个洒脱的人。
其次,在人前鼓起勇气,自我鼓励。只要多给自己壮胆,多给自己鼓劲,随时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腼腆就会被制服。“壮胆”不是凭着傻大胆,鼓劲也不是乱鼓一气,而是要在拓展胸襟,开阔视野的坚实基础上,有理有力地去做。
再次,与人交谈时训练自己看对方的眼睛,让人感觉到你是一个坦诚而有自信的人,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最后,克服腼腆心理的另一窍门就是改变自己与人交谈的方式。通常,腼腆者感觉与人交谈十分困难。研究人员已发现,为了使谈话不至于中止,他们会用“是的,我同意”或“多有趣啊”来敷衍。其实,当人际交流受阻时,可以问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是怎么形成这种爱好的?”等。轻松随意的话题能够表达你的友好,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而不是自己身上。
所以,只要你有信心、肯努力,就没有跨不过去的障碍,何况仅仅是腼腆的心理呢?如果你是一个在人前感觉腼腆的人,并认为腼腆的确阻碍了你与他人更好地进行交往,成为了你社交的障碍,那么试试上面的良策吧!你会发现克服自己的腼腆心理将变得轻而易举起来。
如何克服嫉妒
嫉妒集中表现为心理上的恶性循环。在一定的环境中,如果某些人在才学、收入、穿戴、成就、人缘关系等方面高于自己时,便会产生一种由羡慕转为恼怒甚至忌恨的情绪,并试图以种种方式中伤、诋毁他人,以维持心理平衡。在攻击方式上,依据个人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程度而定,多以暗中较量、曲折迂回的不公开方式出现。
嫉妒使人们对同事在工作中的成绩和贡献采取贬低、冷落,甚至恶意中伤的态度;对兄弟姐妹受到长辈的宠爱感到不满和愤恨;若是自己容貌欠佳,身材不理想则会对天生丽质者产生无名的嫉妒之火。嫉妒还使人们对恋人或配偶以前的生活经历特别敏感,刨根究底,并对她们的行为及社交圈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这是一种在极端占有欲的情感支配下的行为方式。有嫉妒心理的人总是企图压倒别人、操纵别人甚至占有他人的感情。然而往往由于自己勇气不足,优柔寡断,能力低下,手段恶劣而事与愿违。于是嫉妒者不得不经常挣扎在不良心境的痛苦漩涡之中。
防治嫉妒心理,首先要认识嫉妒对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心胸要开阔,以诚挚友善、豁达大度的态度与他人相处。其次要知己知彼、正确评价,明了双方长短,学会驾驭感情的激流。再次还要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点。一般来说,虚荣心强、好出风头的人容易产生嫉妒心理;狭隘自私,敏感多疑的人也易产生嫉妒心理;软弱、依赖、偏激、傲慢等性格上的弱点,同样是诱发嫉妒心理的温床。最后要善于化嫉妒为积极进取的动力,奋起直追、不断充实自己,使潜能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至于被嫉妒者也不能持与嫉妒者对着干的心理,以牙还牙。对于来自嫉妒者的刺激,应处以冷静态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受干扰,坚持走自己的路,勇往直前。比如,有一位业余作者,文字能力很强,别人3天的工作,他1天就干完了。因此常利用业余时间写稿,一年稿费收入达十余万元。一些嫉妒之人议论纷纷,甚至向领导进谗言。而他抱定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创造出精神财富是高尚之举,依然故我。于是嫉妒者不仅诽谤,还在他办公室贴字条讽刺说:“不务正业,给报屁股写文章,1年成为百万富翁……”这位作者看后用红笔批示:“已阅。1年成为百万富翁是去年的事儿,今年已成倍地增长了。”这招真灵,非议之言随即销声匿迹了。
嫉妒心理人人有之。积极型的嫉妒是事业成功的动力,而消极型的嫉妒则是滋生邪恶的因素。这已被无数事实所验证。这两种效应若处理得好,会使自己事业有成,得到社会的承认;处理得不好,会使自己遭人唾弃。所以说,如何正确对待嫉妒,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嫉妒很容易使人心理上失去平衡,实际上,与其嫉妒别人的成就,不如自己去努力争取。
如何克服猜疑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导致猜疑的原因主要与个人的一些特点有关。
(1)有些人在某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但自尊心过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算计自己、看不起自己。越想越认为是真的,陷入猜疑怪圈而无力自拔。
(2)还有些人以往比较轻信别人,总是把他人视之为知己,容易很轻易地说出自己的秘密,但却常遭到他人的欺骗,从而蒙受巨大的挫折和失败,结果导致很强的防御心理,不愿再信任他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怀疑再三。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会捆绑我们的思路,使我们远离朋友。如果猜疑心过重的话,就会因一些可能根本没有或不会发生的事而忧愁烦恼、郁郁寡欢;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较狭隘,因而不能更好地与周围的人交流,其结果可能是无法结交到朋友,变得孤独寂寞,对身心健康都有危害,因此需要加以改变。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如下所示。
(1)理性思考,不要无端猜疑。当发现自己生疑时,不要朝着有利于猜疑的方向思考,而应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想?理由何在?如果怀疑是错误的,还有哪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在作出决定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有利于冷静思索的。
(2)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要只看到缺点而灰心丧气,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和自爱心,相信自己有能力,会给他人一个良好印象的。
(3)增强对自我的调节能力。一个人在人生旅程中,难免遭到别人的议论和流言。如果别人对自己有看法,不必放在心上。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情,不要在意他人的议论,该怎样做还是怎样做,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产生的怀疑也烟消云散了。
(4)加强交流,解除疑惑。有些猜疑来源于相互的误解,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就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两人坐下来交流。通过谈心,不仅可以使各自的想法被对方了解,消除误会,而且还可以避免因误解而产生的冲突。总之,我们必须做到实事求是,理性思考,才能从猜疑枷锁中解脱出来。
如何克服偏见
我国古代有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一位农夫失落了一把斧子,他开始怀疑是隔壁人家的儿子偷的,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觉得那人走路的样子,说话的声调,脸部的表情和平常人都不一样,很像偷了东西的人,后来,他自己的那把斧子找到了,于是再留心观察隔壁人家的儿子,觉得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脸部的表情又都不像一个偷斧子的人了。
偏见是由于对他人或其他群体缺乏事实根据的、偏执于某一极端的、不符合事实的认识而产生的结果。偏见的特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因而对一些人的看法往往是捕风捉影的,道听途说的,人云亦云的。有偏见的人,看人处事容易走极端,往往“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如果说某个人好,就是什么都好,如果说某人不好,就是一无是处。偏见使人囿于自己的一孔之见,使人用有色眼镜看问题,使人懒于思索问题、拒绝接受新的东西,使人难于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使人越来越无知和愚昧……总之为偏见缠身的人们,是很不容易理解他人的,不管对方是不是具有美好的愿望和善良的动机。
那么,怎样克服偏见呢?
(1)避免先入为主。前面提到的那位农夫,先入为主地怀疑别人偷了他的斧子,于是“真的发现”在他身上有许多疑点。其实这些疑点只不过是农夫自己主观想象的结果,而并非是真的事实。如果有些人平时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喜欢道听途说,靠印象做判断,就难免要陷入“先入为主”的泥潭,对他人形成偏见。
(2)避免“循环证实”。有些人对他人的偏见十分强烈,而且这种偏见一旦形成后,久久不能消除,还自认有许多“理由”,究其原因是受了“循环证实”的影响。所谓“循环证实”,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互动”效应,即你对某人抱有反感,久而久之,对方也会对你产生敌意,于是,你就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反感对反感,敌意对敌意,两人的偏见和隔阂越来越深。遇到这种情况,自己应首先主动理智地改变偏执的态度和行为,切断偏见的“恶性循环”。
(3)增加直接接触。许多偏见往往是由于彼此间缺乏开诚布公的交谈接触而形成和产生的。要克服偏见,就必须跨越敌意和不信任的心理障碍,加强直接接触,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4)提高知识修养水平。可以说,偏见是无知和愚昧的产物。一个人知识修养水平越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越强,偏见越少。反之,则容易受流言蜚语、道听途说的愚弄,而对人形成偏见。
如何改变消极思维
希腊哲学家伊皮克特德说:“使人不安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通过这事物作出的结论。”消极思想和情感对人的影响比人意料的还要大。它使思考停滞,对自身产生怀疑,使人不能安眠、人际关系变得复杂。
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有消极思想的人常常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正也干不好,不干就算了
总是倾向于将事物的前景预料得很糟。有消极思想的人注意力习惯于集中在冒险几率上而非机遇,这似乎也可以说明人们为什么不会对成功念念不忘,而总是对失败耿耿于怀。
二、如果我能……就好了
不仅仅为未来而无端的忧虑,还总是为过去的失败和失意的阴影所笼罩,固执地独自沉浸其中,所以总是难于忘却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