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的行为(4)
- 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
-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4953字
- 2015-05-28 11:05:04
我们所处的世界
(一)世界的结构
每个人都必须适应环境,因此,人类的心理机制具有从外部世界接收信息的功能。此外,心理机制会根据自身对世界的认识,沿着先天因素引导的路线向前发展。虽然我们无法用确切的专业术语来解释宇宙,描述这一发展趋势,但我们仍然可以将其定义为一种以自卑为参照物的既定方向。只有在确定了目标后,才有心理活动的产生。正如我们所知,目标的建立需要以不断发展的能力和适度的活动自由为前提,自由活动所带来的满足感是必须具备、不容贬低的。儿童首次完成从爬行到站立的转变,就预示着他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同时也开始感受到敌意的存在。在最初产生活动的愿望时,特别是在他迈出第一步学习走路时,他需要经历各种困难,这些困难可能会激励他继续努力,也可能摧毁他对未来的信心。那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可能会对儿童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决定着他对所处世界的印象。因而,那些在运动愿望上没有得到满足的儿童,很可能会以能够剧烈运动作为理想,通过询问他们最喜欢的游戏是什么或长大后的愿望,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点。通常,这些儿童的答案是汽车司机、火车司机等,这反映出他们想要克服运动上的不便,他们生活的目标是行动自由、没有任何约束,从而克服自卑感并树立自信心。自卑感在发育迟缓、多病的儿童身上是很常见的。同理可知,眼盲的儿童的愿望是看到清楚的世界,失聪的儿童的愿望是听到令人愉悦的声音。
在儿童认识世界的所有器官中,感觉器官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决定着个体与外在世界间的关系。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获得对宇宙的认识。眼睛是人们认识环境的首要感觉器官,色彩斑斓的世界吸引着人们的注意,这是人们生活经验的主要信息来源。视觉对于接收环境信息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它具有长久性,不像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等感觉器官,只能感受短暂的刺激。不过对于有些人来说,耳朵是主要的感觉器官,他们所接收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听觉,此时心理机制也更多地表现出听觉倾向;同时也有一小部分人以肌肉活动为主要感觉器官。还有一些人以嗅觉或味觉为主要感觉器官,不过对气味敏感的人,在我们的社会中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另外有些儿童,他们的肌肉系统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精力充沛、焦躁不安,儿童时期就表现出无休止的活动状态,成年后更加地活跃。他们只对运动类的活动感兴趣,甚至在睡眠中也会显现出活动的迹象,比如睡觉时焦躁不安地翻身等。“坐立不安”并且很难改正的儿童就是这一类型。一般地,所有儿童都是通过强化某一器官或器官组织(无论是感觉器官还是运动器官)来认识和适应世界的。儿童凭借其敏锐的器官来搜集外部世界的信息,从而形成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因此,只有了解一个人是通过哪种感觉器官来认识世界的,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人,因为这影响着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儿童时期,器官的缺陷会影响一些人的世界观,进而影响他们以后的发展。
(二)世界观的组成要素
人生目标决定着我们所有的活动,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心理机制的选择、强度和活动,这些心理机制将构成世界观的意义和表现形式。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只能感受生活的特定层面、事件或只认识自身所处环境的原因。我们只看重符合自己愿望的东西。那么不了解一个人的人生目标,也就很难理解他的行为。因为不知道是什么目标影响着个体的活动,也就不能对他的行为做出合理分析。
A.知觉
知觉是感觉器官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和刺激时将其传送至大脑后,在大脑中留下印记,形成记忆痕迹的过程。这些痕迹就组成了我们意识中的世界。但不可以将知觉与摄影相比,因为知觉受个体的性格特征影响。人是不可以感知他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而且对于同一景物,任何两个人的反应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对看到的事物的描述也会相去甚远。儿童感知到的仅仅是环境中符合其行为模式的事物。视力较好的儿童在感知上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大多数人都是视觉占优势,但也有一些人是听觉占优势,通过听觉接收到信息,获得对世界的认知。这些认知不一定与现实世界完全一致,为了与个体的认知模式相符合,人们接收到的外界信息都会经过重新编码、加工。一个人的个性表现在他是如何去感知,以及对于接收到的信息是如何加工利用的。知觉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理现象,它还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我们可以从中探索人类心理活动的深渊意义。
B.记忆
心理的发展以感知为基础,并与活动有着重要的关系。心理与活动之间存在着固有的联系,心理活动受生理活动的影响。人必须具有收集所处环境的各种刺激和整理刺激之间关系的能力,这不仅是心理发展的前提保证,更重要的是这些技能在人类防御和生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对于生活问题个体所做出的独特反应会在心理机制中留下印记,适应的必要性会影响记忆和评估的功能。没有记忆人类就无法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受到伤害。我们可以大胆地做出推测,所有的记忆都有一个隐藏在内心深处未被意识到的目的,人们的记忆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具有预警或鼓励作用的。绝不存在无意义的记忆,只有确实了解了推动记忆的目标,我们才可以对记忆进行评估。知道人记住了某些事而忘记了另一些的原因并不重要,我们之所以会记住,是因为这些事件对某个特定的心理功能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们推动了某种潜在的心理活动。同理,那些对于实现目的来说无关紧要的事件我们将会忘记。因此我们发现,记忆也受人类生存发展这一目的的控制,受其支配,进而指导着人的整体人格的发展。一段长时记忆,哪怕它是虚假的类似那些充满偏见的儿童时代的记忆,也可以超出意识的控制进而表现出一种态度、一种情调,甚至是一种哲学观点,只要可以达成目标就一定要这样。
C.想象
幻想和想象的产物能够清楚地表现出个体的特殊性。这里所谓的想象,指的是在引发感觉的对象不在场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知觉。即想象是被复制出来的知觉,是心理功能的创造物。想象所得到的产物不仅是知觉的重现(知觉本身就是心理创造力的产物),而且是建立在知觉基础上的一个全新而独特的产物,正如知觉的产生是基于生理感觉一样。
在表象的清晰鲜明方面,幻想远远胜过想象。幻想所产生的表象具有鲜明的轮廓,就好像本来不在眼前的事物就在眼前一样,以致它们不但具有想象所具有的价值,而且还具有影响个体行为的作用。当幻想使人们感觉仿佛缺失了一个这样的虚幻的刺激物时,我们就将它称作幻觉。幻觉产生的条件与白日梦产生的条件是完全相同的。每一种幻觉都是心灵的艺术创作,根据特定个体的目标设计而成。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这个案例进行说明。
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姑娘,她违背父母的意愿,选择了不被父母认可的婚姻。她父母因此很是恼怒,竟和她断绝了所有的关系。时间一天天过去,她开始相信她父母不会原谅她。由于双方都很骄傲、固执,因此许多重归于好的努力都失败了。这个姑娘出身于一个受人尊敬的富有家庭,由于她的婚姻,她陷入了尴尬穷困的处境。但从表面上,没人能看出她的婚姻有什么不幸福的迹象。如果不是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人们一定会相信,她已经很好地适应了这样的生活。
这个姑娘从小就倍受父亲的宠爱,父女关系十分亲密,这就使目前的决裂让人难以接受。然而由于她的婚姻,她父亲待她很不好,父女之间的裂痕日益加深。甚至在她的孩子出生以后,她的父母都没有丝毫动摇,拒绝探望她或看看她的孩子。父母的无情,使她难以释怀,特别是在她最需要父母安慰照顾的时候,父母的态度伤了她的心。她本是一个占有欲很强的人,父母的这种态度自然触到了她心中最敏感的痛处。
我们必须记住,这个姑娘的情绪完全受她的欲望所支配。正是这个性格特征使我们得以洞察与其父母的决裂给她造成的如此之深的影响。她的母亲是个严厉、正直的人,有许多优良的品质,尽管她对待女儿较为严厉。她知道如何在不降低自己身份的同时做到服从她的丈夫(至少在表面上如此)。而实际上,她也骄傲地向人们显示她的服从,并视之为一种荣耀。在这个家庭中还有一个儿子,他的性情脾气酷似他的父亲,是这个家族的下一任继承者。他比这个姑娘更受父母重视的事实,进一步刺激了姑娘的占有欲。这个一直都养尊处优、深得父母庇护的姑娘因为她的婚姻而陷入困苦贫穷的境地,使得她经常带着日益增长的不满回想父母对她的虐待。一天夜里,在她入睡之前,她发现门被打开了,圣母马利亚走到她床前,说:“因为我非常爱你,所以必须告诉你,你将死于12月中旬,我不愿让你毫无准备。”
她并不害怕这一幻影,但她仍然叫醒了她丈夫,并一一告诉他。第二天,她去看医生,把这件事告诉了医生。这显然是一个幻觉,但她坚持说,对所发生的一切,她都相当清楚明白。初看起来,这似乎不可能,但运用我们的知识认真分析,我们就能理解这一切。情况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占有欲极强的姑娘,同时,我们的观察表明,她渴望支配所有人。与其父母决裂以后,她发现自己陷入了困境之中。一个人如果竭力要征服生活中的一切,他当然很可能接近上帝并与之交谈。例如在祈祷中,圣母马利亚就经常出现在想象中,谁也不会觉得这事有什么值得注意之处,但这个姑娘的情形不同,还需要进一步说明。
不过,一旦我们明白心灵可能会玩一些小花招以后,这件事就完全失去了它的神秘色彩。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情况:不是有那么多人都做过荒诞不经的梦吗?其区别只是在于:这姑娘可以醒着做梦。我们还必须补充一点,她的抑郁感使她的欲望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现在,我们意识到,实质上有另一个母亲来到了她的身旁,这位母亲是大众心中最伟大的母亲,与她的母亲形成鲜明的对比。圣母的出现是因为她自己的母亲不曾到来。这种幻象的出现是她对母亲对自己缺乏关爱的谴责。
这姑娘现在正在设法证明她父母是错误的。12月中旬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在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更倾向于维护巩固与亲人之间的关系,大多数人满怀温暖和热诚相互拜访,赠送礼物、贺年卡等。同样在这个时间,改善破裂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迫切。所以我们可以理解,这个特殊的时间与她发现自己所处的窘境密切相关。
在这个幻觉中唯一让人感到奇怪的事情是:圣母的友好到来,只是为了告诉这个年轻的姑娘,她将要死去这个坏消息。而她对丈夫述说这一幻象时所用的几乎是幸福的语调,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圣母的预言很快就在她狭小的家庭圈子中传播开来,医生在第二天也知道了这件事,因而,这很容易使她的母亲改变心意,来看望她。
几天以后,圣母马利亚再次出现,再次说出了同样的话。当我们问及她与她母亲的会面结果如何时,这姑娘回答说她的母亲不承认做错了事。因此我们看到的仍然是老一套,她想要支配她母亲的愿望没能实现。
这时,我们曾力争让她的父母明白女儿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成功地安排了一次这姑娘与她父亲的会面。当时的场面很感人,但这姑娘仍不满意,她说她父亲有夸张做戏之嫌,她还抱怨说,他让她等得太久了!可见,即使赢得了胜利,她仍不愿意纠正自己的错误,仍想要证明其他人都是错误的,唯有她自己是永远正确的、是胜利者。
由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幻觉出现于精神压力最大、害怕目标不可能实现的时候。毫无疑问,在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及在遥远的从前,幻觉会对人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游记中有许多对于幻觉的描述众人皆知,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就是个极好的例证。在沙漠中迷路的人,又饥又渴,疲惫不堪,危在旦夕,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人们通过想象为自己创造出一个清朗的、使精神为之一振的景象,以减轻环境带来的压力。这里的海市蜃楼象征着一种新的境遇,它对于筋疲力尽的人们是一种鼓励,能使之重振精神,下定决心,继续前进。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安定剂或麻醉剂,能使人忘却苦难带来的恐惧。
对于我们来说幻觉毫不新奇,因为在关注知觉、记忆机制和想象时我们已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当关注梦境的时候,我们也将看到同样的现象。想象力增强而高级神经中枢判断功能受到约束时,人们就很容易产生幻觉。幻觉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益的,在紧急时刻或是危机关头又或是面临巨大威胁的压力下,人就可能会产生幻觉从而消除或克服自己的畏惧心理。面临的压力越大,人们就越难以理性。这时“自救”将成为意识的主题,人们将调动他所有的精神能量,并设法达到自救这一目的,而想象也会被迫转化为幻觉。
错觉与幻觉有着紧密的关系,两者唯一的区别在于错觉是对外部特征的歪曲,就像歌德的《魔王》中描述的情形一样。而其潜在的意义及与心理上的危机感的关系则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