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加减交际术的基本模式(3)

说实话,直到七月一日下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顶层的那间会议室里,当看着克林顿进门向自己走来的那一刻,水均益才意识到他们包括“虚拟”采访在内的所有看似繁琐的准备是多么的必要。

和他们漫长的等待以及煞费苦心的准备工作相比,采访克林顿的过程却是那样地简短、紧凑和充实。

七月一日下午一点五十五分,克林顿终于走进了他们已经在里面等待了四个小时的上交所那间房间。

克林顿给水均益的第一个印象是显得非常轻松。一进房间,还未等他们开口,就向水均益来了一句随意的招呼:“哈罗!”

第一次走近克林顿,水均益才发现他比自己想象的还要高大,足有一米八到一米八五之间。那天克林顿全身上下最醒目的就是一条红底小黄花的领带,还有就是他那双大脚。如果按我们中国的鞋码算,估计足有四十四到四十五号那么大。

按照外国人的标准,克林顿长着一张“娃娃脸”。他的眼袋很明显,然而气色却显得不错。整个采访过程中,克林顿显得非常地诚恳。每当水均益他们提出一个问题后,他总是把双手握在一起,两只大脚的脚背靠着脚背交错着叠在一起,身体微微向前倾斜。当然,也许这是因为克林顿曾经学过外交和法律,知道怎样和人打交道,也知道什么样的身体语言会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他面对的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电视台。相信他身边的人不会不告诉他,他将面对的是几亿中国观众。对于一个生活在美国这样一个“媒体的社会”里的人来说,克林顿太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克林顿的确很聪明,思维很敏捷,也很会配合采访者。

两人见面之后,为了使气氛能轻松一点,水均益主动和克林顿寒暄了起来。他说:

“我叫水均益,是中央电视台国内新闻节目的主持人,这是我们海外节目的主持人,所以说,你今天面对的观众将是……”说到这里,他稍稍停顿了一下,考虑着用什么词更加准确。

这时,克林顿心领神会,马上接了他的话说:“国内和国外的观众?”

双方会心一笑。

采访开始后,他按照当初自己的设计先问克林顿为什么选择西安作为访华的第一站。

也许是由于这些天的访问活动丰富,也许是因为刚和一些上海企业家共进了午餐,还处在饭后放松状态,克林顿略显得有一点疲劳,眼神不那么集中,他看看天花板,一边思索一边慢慢地说道:

“我希望能从一个能够体现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地方开始我的访问。这个地方可以体现出中国人民那种永恒的性格,当然我选择西安也是有个人的考虑。因为我认为要想了解一个民族的现在和她的未来,最好的办法是首先了解她的过去……”他差不多已经进入状态了。

水均益接着问他,最初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中国的。

克林顿说:“噢,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我父母给我买了一套百科全书。书里介绍了世界各地的情况,像是索引一样从A到z,由浅入深。你知道当时没有电脑。我记得那时我一边看着世界地图,一边阅读有关中国的内容。那时大概八九岁。我被书中的内容迷住了。从那时起我就一直想到中国来。”

接着,克林顿谈到了他这次来中国的感受。他谈到了中国戏剧性的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他谈到了中国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的变化,谈到了在基层领导人的任用及其政策的制定方面,中国老百姓的发言权在增大。这时,水均益发现,他似乎已经找到了感觉。

他说:“中国已经有了一种真正朝向开放和自由的趋势。显然,作为一个美国人,也作为一位美国总统,我希望这种趋势继续和增强,我认为,这种趋势是正确的,道义上是正确的,而且我也认为这对中国是有益的。”克林顿已经完全摆脱了刚开始时的那种倦意,显得神采奕奕。这时,水均益似乎感觉到克林顿有一点离题。“不能让他占据主动,”他对自己说。

“除了这些以外,你有没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水均益冷不丁问他。

克林顿大概正在兴头上,没想到水均益会问他这个问题,他稍有些迟疑地说道:“我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惊喜……”

此时,他好像突然意识到了什么,赶紧改口:“让我想想,啊。我想,我是有一点吃惊。是的,我有两点。首先,在我来之前,我没有想到我与江主席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会被现场直播。随后,在北京大学的讲演,我昨天在上海电台热线对话都被直播了。我没有预期到能够和中国人民有如此公开和广泛的交流……”

【现在请听·星星蜜语】

“看满天的星星好美喔!”

“我觉得它们既遥远又孤独,不知道它们在想些什么?”

“别出声,听星星正在说话呢!”

扬阑

现在我已经非常习惯于提问了。实际上,我已经以提问为生了。说得通俗点儿,我靠提问吃饭。我是记者。

我甚至认为,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回答。有一个问题人人都必须面对:“你为什么活着,又将怎样活着?”每个人的生活本身,就在回答这个问题,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上帝是宽容的老师,五花八门的答案他都照收不误。至于给各人打多少分,就不得而知了。

如今,我正用年轻的生命,一天又一天地写我自己的答卷,这份答卷是由无数细节组成的。其中有不少时候我感到困惑难解或绝望无助,或干脆就答得跑了题。好在上帝给我们安排的这场考试是开卷的,你可以去问别人是怎么回答的。

《杨澜工作室》就是一个可以公开讨论答案的地方。有不明白的,我问,以求明白;有时明白了,还要明知故问,因为我估计电视机前的有些人也想明白。

有感而发,有感而问,是节目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章伟秋(中央电视台记者)

一、反躬自问

“反躬自问”就是反过来问自己。善于反躬自问,是采访成功的关键所在。在采访前对所设计出的问题首先要问一问自己,能不能接受,是否不着边际,不到位,不得体。随便举个例子,“你是怎么想的”,谁都知道这是个很愚蠢的提问,但是它出现的次数还是不少。假如问这话前先问一下自己,这种提问恐怕就不会出现了。

一般来说,在实拍前,记者都会对要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个初步的了解,以使自己能驾驭这个报道。了解之后,对报道所涉及的几个层次的内容、大概什么方向,可以说都已过滤一遍,做到心中有数了。这时再设计提问,基本上能保证“内容”表达的万无一失。

失语——语言苍白,不会说话,缺乏表达能力。

失态——语言分寸失当,啰啰唆唆,喧宾夺主。

失误——把握不住对方的话锋,不能追问,贻误战机。

二、不耻下问

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不藐视人,这在批评性报道中尤为重要。

记者应争取与被采访对象有感情交流,要从理解对方的角度选择提问的内容与方式,使被采访对象减少乃至消除抵触情绪、防范心理,能心甘情愿地和你说实话、说真话。便于挖掘问题实质,顺利完成采访。

三、旁敲侧问

也可以说是投石问路。这一般针对被采访者难以启齿或者是顶牛的、正面问不出来的问题。

记者的提问要让对方能谈到实质性的内容,这时针锋相对地“硬”问无疑是无效劳动,只有侧面迂回、旁敲侧问才有可能问出实话。

水均益

面临重大场面时的表现,我想最根本的就该是精力集中,集中在如何完成这次采访,而不是被“我的一举一动都在对方的眼中”、“我的节目将被一些人看到”等类似的问题所干扰,要集中精力听对方的回答,因为常常是问题与回答是相互派生出来的,这样才能在遇到出乎意想的情况时应变自如。

应变时的反应应该是坦诚的:不解时可追问,惊讶时也可表现出来,发现他离题太远要设法拉回来,有一些必须要对方回答的问题要直截了当,用大众化的明了语言,否则就会给对方提供避实就虚的机会。

白岩松

作为主持人一定要刺激采访对象,我要坐到极善掩饰的人面前,如果不刺激他,我会很难受,我可能暂时忘掉了观众、身份,我也会刺激他,老百姓也有同样的感觉。相反,有的人老百姓不想你去刺激他。

丹·拉瑟

我曾经仔细研究过华莱士的采访风格:他的提问的方式、措词的特征;他的语气、手势、表情以及迅速跳过一个问题转而自然地提出新问题的本领。像推选作家一样,我在这类记者中首推华莱士作为榜样加以学习。

【现在请思·该怎样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快快学起来

一问制敌技巧

所谓一问制敌,就是只需一次问话就能将问题“搞定”。以此体现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和自控能力,是一种高水平的问话技巧。所以,凡属这种类型的发问。就需要所问出的话具有相当的分量,做到一问而制“敌”、一问而见效。

一问制敌的最显著特点在于抓住要点,只需一次问话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活动中。此道以其高效的优点而被许多人所用。

一问制敌技巧,主要有回避式反问、委婉式发问和变通式发问三种类型:

回避式反问

所谓回避式反问,就是当对方向你提的问题使你很难作答时,为了避其锋芒,回以一句反问让对方作答。对方若被你的反问所套牢。你则可制胜;对方若不放弃自己的先机,你则可通过反问的语言尖锐性超过对方而和对方形成“问题”割据,那么,至少你也可以因此逃避尴尬。

回避式反问的妙处就在于后发制人。不过,用这种办法时,切忌夹带攻击性的讽刺。否则。那就不叫回避反问。

委婉式发问

委婉式发问是属于一种含蓄型的问话方式。这种方式大都适用于礼仪性的交际场合。即真心地向对方发问,以换得对方坦诚的笑容。无数事实可以证明,在实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对于对方发问都会有反应的,所以,问话的方式往往会直接影响到答话人的情绪。应该说,在某些特别情况下有的问题不便直问,直问会引出较多的麻烦。这时需要采取迂回方式提出问题,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

这种谨慎而有分寸的委婉式问法,在交谈中显得很得体,既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又达到了自己提问的目的。

以委婉式的口气向对方发问,这样。双方都不至于难堪。而且还可以探到对方心里的虚实。无数事实证明,性情再暴躁的人,遇上委婉发问者,他若还能不依不饶地发起火来,想必他也是怪物了。

变通式发问

提问时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通过改变或调整原来的语序、句式或词语,使自己的观点能够只需通过一句问话就得以更准确更有力地表达。并直接影响谈话结果。这种问话通常被称为变通式发问。变通式发问最主要的是要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和语言“加工”能力,做到无论什么场合遇上什么样的人都能应对自如。

§§§第六节模式的第五步:结局

加减交际谋略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回到“阴阳”,是要求施谋者对谋略的结局作出评价,并采取相应措施。

如果说“成败”这个环节是结局,回到阴阳就是“后结局”。结局求胜,后结局求不败;结局求兴盛,后结局求得中。

求功是制胜,求中是安全。制胜和安全,是交际谋略要达到的两个目标。

【现在请看·今夜星辰】

“造”星,用“星”,炒“星”,追“星”,“星”光烂灿,“星”光里“有你也有我”。

水均益专访美国总统克林顿(五)

克林顿这番话后来成了西方媒介在报道克林顿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消息时被广泛引用的一句话。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这样一条好新闻却是出自当时这样的一个背景:水均益那个适时的追问打断了克林顿正欲发挥一番的关于民主的话题。而克林顿也的确很聪明,他不仅没有让水均益失望,而且还给了水均益,给了中国人一个值得喜欢的回答。

然而,克林顿毕竟还是克林顿。他是美国的总统,是以“自由世界”标榜自己的国家的领导人。他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美国政治家。尽管按照他们事先商量好的方案,水均益在采访中几乎没有给克林顿什么机会,但是,克林顿还是没有忘记替自己的国家做一点宣传,只不过他措辞还是比较含蓄,不失总统级的风度。

二十五分钟的采访下来,水均益不禁在问自己,这是美国总统吗?真希望美国总统就是我见到的这样,希望他表里如一,更希望这位年轻的美国政治家回去以后别再找中国的麻烦。

从时间上算,克林顿是水均益采访的外国政要中最近的一位。然而,他也是最难采访的一位。

困难不仅仅在于克林顿是被认为当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的总统,家大业大,“谱”也大。联系采访的工作可谓是一波三折,绝处逢生。更难的还在于,由于中美关系甚是微妙,如何巧妙地设计这次采访以及采访中的提问也可谓费尽了心机,绞尽了脑汁。

对于水均益个人来讲,采访克林顿又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近几年,总是有人问他,你采访了那么多的外国政要,怎么没有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统?的确,这些年来,他采访过许多国家元首和世界知名人士,但除了个别几位以外,多数是一些小国家的领导人。水均益他们曾经三次争取专访叶利钦,但每一次他都只是和这位俄罗斯总统擦肩而过。美国总统就更是遥不可及。一九九七年随同江泽民主席访美时,他曾委托中央电视台驻美国记者站的同事向白宫发过一份希望采访克林顿的申请,结果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当记者的,最不愿看到的就是采访机会从眼前溜走。而当了十几年记者的他有一个“坏毛病”:越是困难的事就越想把它做成。对于他来说,采访克林顿就是这样的难事。它就像是一次挑战,一个为了更进一步而必须越过的台阶。!

【现在请听·星星蜜语】

“看满天的星星好美喔!”

“我觉得它们既遥远又孤独,不知道它们在想些什么?”

“别出声,听星星正在说话话呢!”

水均益

有一篇报道曾把我称为中国记者中采访外国总统的“专业户”,这名字听上去虽然和农牧渔副业有那么点靠近,比如,“养鸡专业户”、“养鱼专业户”,等等,但是,我却很喜欢。因为,我喜欢采访那些著名的外国政要。我喜欢通过和他们面对面地交谈,来研究他们的过去、他们所扮演或者扮演过的角色以及他们所以那样地与众不同。

我采访过的外国政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各个国家的领袖人物,他们或叱咤风云,或韬光养晦;他们或声名显赫,或臭名昭著,然而,他们却都属于那种具有影响力的人。他们的工作不仅改变了他们自己,也改变了他们周围的人民的生活。他们的话题容易成为报纸的标题,虽然他们的思想并不都那么深邃;他们作出的决定很可能令我们这个世界的进程发生深刻的变化,虽然他们的决定有时候并不被所有的人所接纳。

他们属于当今世界的政治家们。每当我有三四十分钟的时间坐在这些政治家的对面,我总能有所收获。在他们的滔滔不绝中,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历史滚滚的步伐。

【现在请思·该怎样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快快学起来

清除失败我要告诉各位。要是你让焦虑干扰你的心智。很可能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若是你让“某事会发生”的想法钻进脑袋里,你将“让”这事发生。因此,你得把那种可能性赶出你的脑袋,这得配合你的注意力、努力和决心,但你一定能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