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唯物义理故事(6)

过了几个月之后,他家的马带着胡人的一匹骏马跑了回来,于是人们都祝贺他。可是这个老头却说:“这为什么就不能算是一件坏事呢?”由于家里添了好马,老头的儿子又喜欢骑马,骑着骑着,从马上摔了下来,跌断了大腿。人们又来安慰他。这个老头却又说:

“这为什么就不能算是一件好事呢?”

一年之后,胡人入侵边境,年轻人都拿起武器参加战斗,十之八九都在战斗中死了,这个老头的儿子由于是个跛子,因此没有被召参军,最终父子双双都保全了性命。

看来好事变成坏事,坏事变成好事,这里面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这里面的道理也是深不可测的。

三人同舍

“三人同舍”比喻争论的双方,由于自以为是,各持己见,而互不相让;旁观者置身事外,却能看见里面的真相。

此典出自《淮南子·诠言训》:“三人同舍,二人相争。争者各自以为直,不能相听。

一人虽愚,必从旁而决之。非以智,不争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有三个人一起住在一间房屋里,其中有两个人互相争辩不休。争辩的人都坚持说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互不相让。另外一个人即使很愚笨,也一定能从旁边决断谁是谁非。

这里也并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因为他没有参加争辩的原因。

善骑者堕

“善骑者堕”比喻擅长于某事的人,容易疏忽大意,从而招致意外的失败。

此典出自《淮南子·原道训》:“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是故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善于游泳的人往往被水淹死,擅长骑马的人常常被摔死。每个人虽有自己的长处,但这个长处却反而成为他们的祸害之源。因此,好为情欲之事的人,没有不被情所困的;争夺利益的人,没有不被利益所困进的。

射箭之道

比喻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抓住主要目标,集中精力去干,否则将一事无成。

此典出自刘基《郁离子》。

常羊向屠龙子朱学习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了解射箭的方法吗?楚王在云梦泽中打猎,派负责打猎的官员把鸟儿赶飞起来,再去射它们。当鸟儿飞起时,鹿从楚王的左边跑出来,麋斜刺着从右边跑过来。楚王拉弓正要射,又有天鹅擦着王的旃旗飞过,翅膀就像挂在天空的一片云彩。

楚王把箭搭在弓上,却不知道他到底该射什么。

这时,养由基进前说:‘我射箭的时候,在一百步以外放一片树叶射它,射十次中十次。但是假如放十片树叶,那么射中或射不中,就不是我能把握的了。’”

神奇化腐朽,腐朽化神奇

人们将好的东西变成不好的东西形容成“神奇化腐朽”,将不好的东西变成好的东西形容成“腐朽化神奇”。“神奇化腐朽,腐朽化神奇”两句合用则表示事物的好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此典出自《庄子·知北游》:“纂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智慧想弄懂世间的所有道理,便到北方游历。一天,智慧来到玄水边,碰到无所谓。智慧对无所谓说:“我想问你一些问题,具备有怎样的思想,怎样的考虑,才真正懂得道理呢?具有怎样的地方,怎样的行动,才能与道理相处呢?从什么路径,用什么方法,才可以得到道理呢?”智慧连问三次,无所谓都不回答他。

智慧得不到解答,于是又来到白水的南边,无意中又碰到了狂屈,智慧又将上面的问题去问狂屈。狂屈说:“唉!道理我是懂得,我告诉你吧!”狂屈心里正想说出来,可一转眼又忘掉了他想说的话。

智慧还是没得到解答,就回到帝宫里去见黄帝,向他请教,黄帝说:“没思想,没有考虑,才能懂得道理;没有地方,没有行动,才能与道理相处;没有路径,没有方法,才能得到道理。”智慧接着问道:

“你能说出道理,无所谓和狂屈都说不出来,到底谁真正懂得道理呢?”黄帝说:

“无所谓是真正的懂得的,狂屈也差不多,我和你都是是不懂道理的人。因为真正的道理是说不出来的,能说的就早已不是道理了。人们往往把喜欢的认为是神奇,把厌恶的认为是臭腐,但天地间的事很奇怪(“纂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智慧听了黄帝的话后,他认为黄帝说得很对,就再不去弄懂到底什么是道理了。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即使力量再小也能办成大事或不要看只是小事,小事也会铸成大错。

此典出自《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张乖崖是宋朝的一位清官,他最恨贪赃枉法的坏人。他担任崇阳县令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去查库房,看见一个小吏慌慌张张地走出来,立即就喝令他站住,叫左右的随从在他身上一搜,发现他偷了库房的一文钱藏在他戴的头巾里。再一清库房,结果发现不少库银被盗。张乖崖下令重罚,那小吏不服,大声嚷道:“我只偷了一文钱,能算什么大罪啊?”张乘崖说:“国家派你守仓库,是为了防盗,你倒自己偷起来了。仓库失盗不少钱,多半与你有关,这是因为你只要有机会,一文钱也不放过嘛!”吩咐把这小吏杀掉。批文上写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经过他的一番严惩,崇阳县贪污、偷盗国家财产的坏风气被刹住了,境内治安也好起来。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这边败了,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此典出自《后汉书·冯异传》:“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公元25年,刘秀当了皇帝(东汉光武帝)之后,马上开始围剿农民起义军。公元26年,刘秀认为大将邓禹对赤眉农民起义军打击不力,就派大将冯异去代替他。

冯异与赤眉军在华阴相遇,双方对峙了六十多天,激战数十回合,冯异俘获了赤眉军将领刘始、王宣等五千多人。公元27年春天,刘秀派使者拜冯异为征西大将军。正好,大将邓禹率车骑将军邓弘等引军带着兵马归来,与冯异相遇,邓禹、邓弘要同冯异一起攻打赤眉军。冯异说:“皇上命令诸将驻扎在渑池,截断赤眉军东去的要道,而命令我西进攻打赤眉军。这是万全之策,必须按说的去办,我们不能乱来。”邓禹、邓弘不听冯异的劝告,与赤眉军交战。最终上了赤眉军的当,东汉军死伤三千余人,邓禹逃回宜阳。

兵败后,冯异弃马徒步走上回溪阪,带着数名部下回到营地。他命令部队继续加强防御工事,收拢溃散的兵勇,招集各个营地的士兵数万人,与赤眉军终定时间再战。

他挑选精壮的士兵,让他们穿上赤眉军的服装,埋伏在路旁。天明时赤眉军万名士兵攻打冯异的先头部队,而冯异只派小股部队去救援。赤眉军以为冯异军力单薄,就命令全体士兵一齐攻打冯异军,冯异立刻带领士兵大战。下午两点左右,赤眉军士气衰落下来,冯异埋伏下的士兵突然杀出,他们穿的衣服同赤眉军一模一样,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赤眉军无法识别谁是冯异军,谁是自己人,于是惊慌失措,溃不成军。

冯异军奋勇追击,在崤底大破赤眉军,俘获赤眉军八万人。其余十万人向东溃逃,到达宜阳时,早有刘秀亲率大军截住去路,赤眉军刘盆子、樊崇以下十余万人都投降了。朝廷发下一封用印章封记的文书,慰劳冯异,文书说:“在消灭和平定赤眉军的战争中,你和士兵、将吏都辛苦了!战斗开始时,你们虽然像斗败了的鸟儿那样,垂着翅膀跑到回溪阪,可是最后终于在渑池奋翅高飞,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就好像:

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虽错过了阳光;可是当日落西山时,却在桑榆间得到了落日的余辉。”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比喻事情虽然开始只错了一点,其结果却造成大错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此典出自《资治通鉴·汉纪十八》:“失此二册,羌人致敢为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既然矣。”

赵充国是汉宣帝在位时的一员老将,在平定边境叛乱的战争中屡建战功。

有一年,西北边塞的羌人又入侵城邑,杀兵斩将。于是汉宣帝命令赵充国去平定叛乱。

赵充国带领大军,坚守营垒,一天,他捉住一个羌兵,羌兵交代说:“我们首领说,赵将军是八九十岁的老将,擅长用兵,我们要决一死战!”赵充国就告诉羌人说:

“我们大军前来是讨伐有罪的人,不杀无罪的人,你们若是杀掉有罪的大首领,天子赏钱四十万;杀掉有罪的中首领,赏钱十五万;杀掉小首领,赏钱二万。”接下来,赵充国又把捕获的男女羌人释放了,搜刮来的财物也还给他们,无辜的羌人非常感激。

由于赵充国采取了安抚的办法,不轻率地使用武力攻杀,深得民心。不久就有一二万人投诚,赵充国还打算在边境屯兵垦植,等待羌人归顺。可是汉宣帝命令他马上平定边事,一连下了几封诏书,让他剿灭羌兵。赵充国认为这样做并不合适,就给皇帝写信,谈出自己的意见。赵充国的儿子赵卯,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派人劝说父亲:

“领兵杀敌,破阵攻城,是将军的职责,既然皇帝叫你出兵你就出兵好了,还和皇帝争论什么?万一违逆皇帝的心意,派来御史办你的罪,你连自身就很难保住。那时候还谈什么国家的安危呢!”

赵充国感叹地说:

“我是一片赤诚之心啊!我对皇帝没有不忠的地方。皇帝事先假若听我的意见,哪能出现这种局面?我举荐辛武贤,他们却派义渠安国当统帅,最终被杀得大败而回。

以前这里的谷子价钱便宜,我建议买三百万石存起来,羌人想叛乱也闹不起来。

最后仅仅买了十万,还让义渠安国耗费去一半。做错了两件事情,致使羌人发生叛乱。

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呀。目前边境危机四伏,假如他们连续闹事,再能干的将领也是难于扭转局势的,让人担忧的何止羌人一伙呢!因此我要死守边塞,我相信皇上会明白我的意思的……”

赵充国连续给汉宣帝写了几封信,耐心地说明自己的意图,汉宣帝才答应了他的请求。后来赵充国在边塞屯兵,最后真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师旷调琴

“师旷调琴”说明人们要进行正常的生活和有秩序的工作,就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分工协作。

此典出自《郁离子》:“晋平公作琴,大弦与小弦同。使师旷调之,终日不能成声。”

晋平公让人做一张琴,琴弦粗细一样,没有大弦、小弦的区别。

琴作好后,他让乐官师旷来调音。师旷调了一整天,也不能调出曲调来。

晋平公非常不满意,就埋怨师旷不会调琴。

师旷回答说:“一张琴,大弦为主,小弦为辅,大弦小弦各有各的用途。它们彼此相互配合,才能合成音律;它们有条不紊,才能奏出和谐悦耳的音乐。您现在把琴弦做的完全一样,破坏了它们应有的结构。这样的琴是不能够调得好的!”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的意思是,根据实证,求索真相。

现在人们用它表示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真理。

此典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刘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南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徙所论。”

汉景帝刘启有一生十四个儿子。

刘德为栗姬所生,汉景帝前二年封为河间王。刘德研究儒学,十分喜欢儒家经典。

他读书时,总是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真相。他从民间得到好书,一定抄写一个漂亮的副本还给人家,自己留下书的正本,还赠给送书人金帛,来作为报答和鼓励。所以,四方有学问的人不远千里给他送书,有些书是很少见的先祖遗书,也都献给了刘德。因此,他私人收藏了许多书,与朝廷掌握的书籍差不多。

当时,淮南王刘安也喜好书,可是他搜集的大都是华而不实的书。刘德得到的都是先秦古文旧书,如《周官》、《尚书》、《礼经》、《礼记》、《孟子》、《老子》等等,都是经典著作,它们都是孔子七十个弟子的著述。

刘德做了二十六年河间王。他死后,谥号为:“聪明睿智称为献。”皇上和群臣都认为他聪明智慧,因此,刘德被称为河间献王。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是,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吹刮,使它摇动。人们用它比喻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往往相悖,所谓事与愿违。

此典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九:“‘吾失之三矣!少而好学,周游诸侯,以殁吾亲,失之一也。

高尚吾志,简吾事,不事庸君,而晚事无成,失之二也。与友厚而中绝之,失之三矣。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

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

春秋时,孔子外出游历,在路上听见有人啼哭,哭声非常悲痛。孔子说:“追上去,追上去!前面有贤人在哭泣。”近前一看,原来是皋鱼,他身穿粗布衣,抱着镰刀在道旁哭泣。孔子把车停下,同皋鱼交谈起来:“先生莫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皋鱼回答:“我有三个过失!年轻时喜欢求学,遍游诸侯各国,可是等到回家的时候,我的双亲已经去世,这是第一个过失;自命清高行事傲慢,不愿事奉昏庸的君主,以至岁月蹉跎,岁数很大了却没有任何成就,这是第二个过失;与朋友交谊深厚却中途绝交,这是第三个过失。树欲静而风不止啊,子女想孝敬双亲而父母却过早去世,一去不复返的是岁月年华,不能再相见的是去世的双亲,我要从此与世人永别了。”说罢一下子形同枯木,死去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要记住这些话,它足以作为自己的鉴戒了!”于是,有十三名弟子辞别孔子,回家侍奉父母去了。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意思是,水能载船,也能翻船。

水比喻人民,舟比喻君主。比喻群力的伟大。

此典出自《荀子·王制》:“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

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初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拉车的马惊了,那么坐在车内的人就会坐不安稳;老百姓对政事提心吊胆,君子在官位上就不安稳。拉车的马惊了,没有什么比使马平静下来更好的了。老百姓对政事提心吊胆,就没有比什么施予他们恩惠更好的了。选择贤良的人,提拔忠诚而又严正的人,提倡忠孝,收养孤寡,补助贫穷的人,果真做到这些,那么老百姓就会安于政事。

老百姓安于政事,然后君子就能安于官位。

古书上说:“君子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的航行,也能使船沉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造什么因,得什么果。

此典出自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二十九卷:“前为因,后为果;作者为因,受者为果。假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是因,得是果。不因种下,怎得收成?好因得好果,恶因得恶果。”

宋高宗(赵构)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柳宣教,胸藏千古史,腹蕴五车书,考中了进士,当上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府尹。上任时,厅下一应人等全都来参拜,独有城南水月寺竹林峰住持玉通禅师不到。柳宣教大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