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安邦治国故事(9)

晋元帝任邓攸为太子中庶子。当时,吴郡太守缺额,许多人都想去担任这个职务,晋元帝都没有答应,结果却把吴郡太守的职位授给邓攸。邓攸自己带着粮米到郡上任,不肯接受俸禄,只饮用吴郡的水而已。当时吴郡闹饥荒,邓攸上奏请求赈济灾民,还没有得到恩准,就自行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朝廷派遣散骑常侍桓彝、虞慰劳饥民,考察邓攸的政事得失、好坏。这两个使者弹劾邓攸擅自开仓放粮。不久,皇帝有诏令下达,谅情而宽赦其罪。邓攸在吴郡任太守期间,清正廉明,百姓欢悦。

后来,邓攸自称身体有病,就辞去太守的官职。郡府里常有用于迎送的金钱几百万,邓攸离职时,不肯接受一文钱。他离开吴郡时,数千名老百姓拉住邓攸乘坐的船,苦苦地哀求他留下来,使他的船无法行进,于是邓攸只好留下来又呆了一段时间,到晚上才乘船离去。

不贪为宝

“不贪为宝”形容清廉不贪,操守高洁。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这段话意思是说:

春秋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美玉,他把美玉献给子罕。子罕是一个清廉不贪的人,不愿意接受这块美玉。献玉的人说:

“我把这块玉拿给玉工看过,玉工认定它是个宝物,所以我才敢把它拿来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求钱财视为宝物,你把美玉视为宝物。如果您把美玉给了我,我们两个人就都丧失了自己的宝物。还不如您自己留着美玉,我严守自己不贪图钱财的操守,这样我们各自都会保守着自己的宝物。”献玉的人听了,连忙叩头,告诉子罕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却带着如此珍贵的玉璧,必然为盗所害,不能越过乡里。我把它送给您,是请求免于一死的。”子罕把美玉留在自己的乡里,派玉工替献玉的人加以雕琢,等献玉的人卖出玉璧,变得富有之后,才让他回到自己的家里。

海不扬波

“海不扬波”比喻天下太平,好像大海风平浪静,没有一点波涛,也比喻人民生活非常安定,社会秩序非常良好。

此典出自《韩诗外传》五:“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于兹矣,意者,中国殆有圣人,盍往朝之。”

周成王时,周公摄行相事,处理国政,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领国都非常敬仰,纷纷来朝贡。

交趾国越裳氏也派了使臣重译来中国朝贡,向周公赠献珍禽白雉。周公很谦虚地说:“我国并没有恩德加给贵国,何况有道德的人,是不贪图享受物质的,况且我们又没有好的政令设施,哪里敢把你们当臣属看待呢?”重译说道:“我来的时候,我们国王黄考对我说:‘如今天下已没有猛烈的风暴和连绵不断的阴雨;灾难也好久没有看到了,海不扬波也有三年了,我想中国一定出圣人啦!我们应该去朝贡。’”使臣朝贡完毕,在回国的途中迷失了方向,周公赐他一辆指南车,并派人给他当向导。

解狐举贤

“解狐举贤”这个典故比喻人要任人唯贤,以国事为重。

此典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解狐举刑伯柳为上党守,柳往谢之曰:‘子释罪,敢不再拜。’曰:‘举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解狐推荐刑伯柳做上党的郡守,刑伯柳去向他道谢说:“你能原谅我的过错,我怎么敢不再次拜谢你呢!”解狐说:“我推荐你,是公事;怨恨你,是私事。你去(上任)吧,我对你的怨恨,一如既往。”

克己奉公

“克己奉公”的意思是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

此典出自《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东汉初年,有一个人叫祭遵,字弟孙,颍川人。 他的家庭虽然十分富有,但他生活俭朴,不喜欢穿衣打扮。母亲死后,他亲自背土为母亲的遗体筑坟。刘秀起兵反对王莽之后,路过颍阳,看中了祭遵,就任用他当军市令。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侍从犯了法,祭遵就把他杀了。刘秀对将领们说:“你们要当心祭遵!我身边的侍从犯了法,都被他杀掉了,如果你们犯了法,祭遵一定不会留情面的。”不久,刘秀又拜祭遵为偏将军,封为列候。从此以后,祭遵跟着刘秀东征西讨,立下了许多功劳。

《后汉书》“列传”的作者范晔(南朝·宋)在为祭遵作传时写道:“祭遵为人廉洁、节俭、谨慎,约束自己,以公事为重。

他把皇上赏赐的钱财物,全部分给士兵,家中没有一点私财。他身穿柔皮做成的低贱的牧人裤,盖布被子,夫人穿的衣服也非常普通,因此,光武帝刘秀很器重他。

祭遵死后,光武帝刘秀感非常悲痛,祭遵的丧车到达河南县的时候,刘秀诏令文武百官先到祭遵的灵前集合,而刘秀本人穿着素服前往吊唁,哭得非常伤心。”

两袖清风

“两袖清风”形容官吏为政清廉,除两袖清风外,别无所有。

此典出自明代于谦《入京》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于谦(公元1398~1457年),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考取进士,任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十九年,能够体察老百姓的疾苦,深得民心。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秋,蒙古瓦剌部进犯,英宗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被俘,于谦被任为兵部尚书,坚决反对迁都南逃,亲自指挥作战,迫使瓦剌部议和。

明英宗复位,于谦却被诬陷致死。

于谦在担任巡抚从外地回京时,什么东西也不带。他写了一首《入京》诗,表达自己对贪官污吏的不满,以及廉洁自律的高尚情操。他写道: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的意思是,绢帕、蘑菇、线香等物品,本来应该给老百姓使用,只因贪官污吏巧取豪夺,反而给老百姓带来了灾难。在如此恶浊的世风下,我要保持自己的清白,离职返京时,什么东西也不带,两袖清风朝见天子,以免里巷与平民对我议论纷纷。

马不入厩

“马不入厩”形容官吏廉洁从政。

此典出自《后汉书·张奂传》:“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人怀。”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今甘肃安西县)人。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出任安定属国都尉。他刚到任的时候,南匈奴派兵七千多人侵扰闹事。张奂兵少,就联合东羌人,打败了南匈奴的军队,南匈奴七千多人全部投降,边界一带平安无事了。

羌族首领很感激张奂的恩德,就献给他二十匹马。羌人先零部落的酋长又送给他八枚金银制成的耳环。张奂表面上收下了这些礼物,背地里却把主簿叫到羌人面前,说:“即使马像羊那样小,也不要牵入我的马厩;即使金子像谷粒那样小,也不要装进我的怀里。”他命令主簿把金子和马匹全部还给了羌人。羌人非常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安定属国的八任都尉都贪图钱财,羌人对这些贪官污吏十分憎恶。张奂则以身作则,为政清廉,他的威望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社会习俗和风气。

黄羊任人

“黄羊任人”这个典故比喻大公无私、任人唯贤、因材荐录的崇高精神。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

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这段话意思是说: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没有县官,你觉得哪个人可以去做县官?”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说:“你问我谁可以当县官,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晋平公说:“好。”

于是晋平公便任用了解狐,百姓都称赞解狐是个好县官。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国家没有法官,你看谁可以胜任这个工作呢?”

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晋平公说: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

“您问谁可以(做法官),并没问谁是我的儿子。”于是晋平公又任用了祁午,百姓都赞扬祁午是个好法官。

食少事繁

“食少事繁”比喻吃的饭很少,事务却很繁多。这个成语多用来劝告别人要注意身体的健康。

此典出自《晋书·宣帝纪》。

三国时,魏、蜀、吴各据一方。刘备死后,诸葛亮辅助幼主继承刘备遗志,想要统一天下,便率了十万大军向魏进攻,在渡渭水之前,曾派使者去魏国。魏国大将司马懿非常敬重诸葛亮,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日常生活情形。说:“诸葛孔明先生生活得好吗?他的饮食如何?能吃多少饭?”使者说:“只有三四升。”接着又问诸葛亮处理政事的情形,使者回答说:“凡是处二十(指挨打)罚以上的公文,诸葛丞相都要亲自审察。”事后,司马懿对他左右的人说:“诸葛孔明的食量这样少,而工作量又这样繁重,他能长命吗?”后来真的被他说中了。

受一大钱

“受一大钱”也作“一钱太守”,人们用它比喻为官清廉。

此典出自《后汉书·刘宠传》。

刘宠,字祖荣,东汉东莱牟平人。他任济南郡东平陵县令时,为人宽厚,受到下级官吏和老百姓的爱戴。母亲生病后,刘宠辞官回家侍奉母亲。成群结队的老百姓赶来为他送行,刘宠的车子过不去,只好下车悄悄地走了。

后来,刘宠被任命为会稽太守。山区百姓忠厚朴实,有的人头发都白了还没有进过城镇。百姓被官吏骚扰得厉害。刘宠废除烦琐苛刻的政令,查禁不法行为,郡中风气为之一振。刘宠后来被朝廷征做将作大匠,职掌宫室、宗庙、陵园等处的土木建筑。消息传开后,山阴县有五六个老人,苍眉白发,从若邪山谷中赶来,每人拿了一百个大钱送给刘宠。刘宠对他们说:“老人家何必这样劳苦自己呢?”老人回答说:“我们生长在山谷野外,没有见过郡府。别的太守在任时,常常派官吏敲诈勒索,百姓没有好日子过。自从您这位开明的府君到任以来,夜间狗不惊叫,老百姓见不到官吏前来盘剥。我们在年老时才遇到如此圣德的官长,如今却听说您要离我们而去,因此特意赶来送别。”刘宠说:

“我的政事哪能有你们说的那样好?让老人家受累了!”说完,特地从每个老人那里拿了一个大钱接受了。

一馈十起

“一馈十起”形容事务繁忙或热情听取群众意见。

此典出自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

大禹因为治水立下了功劳,非常受百姓爱戴。

后来虞舜把帝位让给大禹,大禹就做了夏朝的第一个君主。

大禹做了君主以后就用五种声音来治理国家。这五种声音是:钟声、鼓声、磬声、鞀声和铎声。他对百姓说:“要告诉我大道,就击鼓;要告诉我大义,就敲钟;有紧急事情告诉我,就击磬;有案件要我处理,就敲小鼓;有大事告诉我就摇铃铛。”当他把这五种声音的功能告诉百姓以后,大禹就常常是:“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意思是:因为要找大禹的人太多,大禹吃一顿饭都要接待百姓许多次;洗澡的时候也常常还没洗好时就有许多人来找他。他就是这样一心一意为百姓办事。

一琴一鹤

“一琴一鹤”形容为官清正廉洁。

此典出自《宋史·赵抃传》:“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

赵抃(公元1008~1084年),字阅道,宋代衢州(州名,治所在今浙江衢县)西安人。宋仁宗(赵祯)景抃元年(公元1034年)考取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贵。

宋神宗(赵顼)即位后,任用赵抃在谏院任职,负责规劝朝廷得失。按照朝廷的先例,近臣从成都返回朝廷的,如果要重用,必须要到尚书、门下、中书等官署中任职,不能做谏官。赵抃曾在成都任职,而宋神宗居然任命赵抃当谏官,大臣们对此非常不满。宋神宗说:

“我还得依靠他的直言劝谏呢。想用就应该用,这有什么妨碍呢。”等到赵抃辞谢时,宋神宗说:“听说你单人独骑进入蜀郡上任,随身只带一张琴、一只鹤,所带的行李非常少,为政清廉,主持政务简易不烦,你的这种表现,同谏官的身份不是十分相称吗?”不久后,赵抃被提拔为参知政事。赵抃为了感激宋神宗的知遇之恩,竭尽全力效忠于宋神宗。朝廷的政务有不合适的地方,赵抃总是秘密向宋神宗报告,宋神宗亲写手诏,对他以示称赞。

苑中种麦

“苑中种麦”说的是唐玄宗亲自种麦的故事,人们用它喻指皇帝励精图治、重视农业生产的明智之举。

此典出自《旧唐书·玄宗纪》:“此将荐宗庙,是以躬亲,亦欲令汝等知稼穑之难也。”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762年),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秋出生于东都洛阳。为人英勇果断,多才多艺,精通音律,擅长于书法,仪态俊逸,一表人才。

唐睿宗是一个昏庸懦弱的人,他依靠儿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力量得到帝位,因此,登上帝位后他就立李隆基为太子。公元712年,唐睿宗让位给李隆基自己改称太上皇。

唐玄宗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从公元713年至公元736年,为了求得国内的安宁,在用人和纳谏等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因此,开元年间,经济繁荣,国威远扬,是唐朝的黄金时代。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夏季,唐玄宗亲自在苑中种麦子,率领皇太子等人收割庄稼,对皇太子等人说:“因为要把这些收获下来的粮食供奉于宗庙,所以我要亲自动手收割,也想叫你们懂得耕种收获粮食的艰难。”他把粮食分赐给侍臣们,对他们说:“每年派人巡视检查禾苗庄稼,要知道到底能产多少粮食,但是,他们所报的数字多是浮夸,与事实不相符。所以,我要亲自种植,看一亩地到底能收多少粮食,以推测收成如何。况且,《春秋》这本书极力描述麦子禾苗,难道稼穑之事不是古人所重视的么!”

斋马清风

“斋马清风”形容官吏居官清廉。

此典出自《旧唐书·冯元淑传》。

唐代,有一个人叫冯元淑,在武则天时期任清漳县令,政绩非常突出,老百姓都极为尊敬和爱戴他。后来,冯元淑又出任浚仪、始平县令,都是单人独骑前去赴任,从来都不带妻子儿女一同前往。他所骑的马,午后就不再喂草料,冯元淑说,这是让马作斋戒。而且他自己以及他的随从奴仆,每天只吃一顿饭。节省下来的俸禄,都用来作办公的费用和赐给贫寒的人们。有人讥笑他是为了沽名钓誉,冯元淑说:“这是我的本性,不觉得清苦。”唐中宗(李显)时,皇帝发下诏书慰劳和勉励他,并叫史官编写他的事迹。

折臂三公

“折臂三公”指人坠马、伤臂等。也可用它称忠诚的官员。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术解》:“人有相羊祜父墓,后应出受命君。祜恶其言,遂掘断墓后,以坏其势。相者立视之曰:‘犹应出折臂三公。’俄而祜坠马折臂,位果至公。”

羊祜,晋代南城人,字叔子。三国时期,曾在魏国末年任相国从事中郎,掌握朝廷大权。西晋王朝建立后,羊祜被封为巨平侯,都督荆州诸军事,前后长达十余年。他在任期间,励精图治,开荒屯田,储备军粮,筹划攻灭东吴。他待人宽厚、抚恤百姓,深得百姓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