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先生在金融领域享有盛名,他希望他的儿子威特能够继承父业,大展宏图。在威特很小的时候,他在爸爸的带领下出席了一个晚宴,翰林当着众人的面问威特:“儿子,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当时他们所在的餐桌上摆着香甜可口的蛋糕,于是威特脱口而出:“我长大后要做一个蛋糕师,做出世界上最好吃的蛋糕。”
威特长大上学后,他的学习成绩在全校总是名列前茅。等到高中毕业的时候,很多知名院校都向他寄来了报考资料,希望将来他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威特回到家后,准备征求父亲的意见。翰林先生告诉儿子:“你的未来属于你自己,你自己有什么想法?”
“我想报考烹饪学校,做一名糕点师。”威特很认真地讲道。
威特的回答让他的父亲感到很意外。他原本以为儿子一定会从哈佛、剑桥等知名院校中选择,没想到他却坚持当年儿时的想法。平时翰林先生很注重孩子的感受,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给孩子很大的自由,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可是这次在孩子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孩子竟然去当一名糕点师,实在让他觉得有点哭笑不得。为了打消孩子的积极性,父亲首先让孩子去参加烹饪师的初试,不过也让他专心去准备高考。
过了一段时间,烹饪师的初试成绩出来了,结果显示,威特的成绩很糟糕,这让他很失望,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备战高考上。不久他便被知名院校录取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威特在家中的抽屉里发现了当年自己烹饪师考试的成绩单,没想到当年父亲向他隐瞒了他的成绩。其实他的成绩是优秀的,完全可以考上一流的烹饪学校,可是父亲觉得烹饪师是没有前途的,所以他欺骗了儿子。当时威特十分生气,他找到爸爸,说道:“你为什么要隐瞒我当年的成绩,擅自为我做主呢?你剥夺了我当一名烹饪师的权利!”
面对青少年,父母不能总是以父母的权威来打压孩子,而是要多创造机会和他们沟通。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在他的名著《青年心理学》中写道:“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深陷于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性强,家长必须时常与他们进行心理沟通。只有家长和他们互相尊重,才为良好沟通创造了前提条件。如果家长总是把自己放在领导者的位置,把孩子当做是被领导者,总是对孩子用命令的语气讲话,这只能让沟通难以进行。孩子即使心中有很多话要讲,他们也不会和家长道明,他们会把自己心灵的门紧紧闭上,不会和父母去进行沟通。家长只有和孩子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孩子才会有什么话讲什么话,家长就会得到教育孩子的主动权。一位家长这样形容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如同放风筝,没有绳子或绳子太短,风筝没有一定的活动自由,风筝是放不起来的。风筝绳子必须有一定的长度,让风筝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自由飘动。”
有一天,南风和北风不期而遇。两个对手一见面便准备要较量一番,谁先能够把行人的衣服吹掉谁就获胜了。于是北风首先吹来一个寒冷、凛冽、刺骨的风。可是很多人并没有脱衣服,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他们只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却不是这样,它徐徐吹动,没有北风的凶猛,顿时变得风和日丽,此时行人感到身上穿的厚衣服是没有必要的。所以他们解开纽扣,脱掉了大衣,南风最终获得了胜利。
为了让孩子能够敞开心扉,讲出自己的心里话,家长就应对孩子轻声细语,用自己的真心感化孩子,这样才能够获得孩子的信任。这就是“南风法则”,又被称为“温暖法则”。它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意在告诉人们温暖往往是要胜于严寒的。所以不论对待任何人,要多关怀他们,多点“人情味”,这样双方的关系才会变得十分融洽。
在很多家庭,家长的话是权威,根本不去理会孩子的意见和看法,根本不能容忍孩子持与自己相反的观点。一旦孩子表示出与家长不一致的看法,家长就武断地认为孩子在和自己作对,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有时还会不耐烦,甚至恼羞成怒。实际上孩子长大后会有自己的看法与立场,他们绝非有意与家长过不去,他们也希望和父母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不想与家长作对,有意搞僵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他们只是在维护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有的家长还会以孩子害怕自己为荣,让孩子始终在自己的掌控范围。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长期被压制,要么形成自卑、怯弱的性格,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要么忍耐到一定限度,会极力反抗,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古人有云:“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以力服人是不行的。”所以家长教育孩子必须让他心悦诚服,心服口服,靠强力让孩子信服是不可取的。父母要耐心用轻声细语感化孩子,与孩子平等沟通。
任何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自尊心,当然孩子也不例外。家长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讲出的话孩子才愿意去听,才能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雯雯和静静是亲姐妹,雯雯是姐姐,已经九岁了,静静是妹妹,刚满五岁。每次爸爸、妈妈和小女儿说话的时候总是站着,而她听父母说话的时候,只能仰着头。时间一长,静静听他们讲话的时候脖子会很痛,这也让她变得有点不耐烦。有时候父母和她讲话的时候,她会显得很烦躁。当妈妈知道原因后,她和静静讲话的时候总是蹲下来,这样静静便不用抬头听别人讲话了。
一天,爸爸给两个女儿买了两本书,姐姐的书要比妹妹的大,静静看见后心中有点不高兴。妈妈握住小女儿的双手,脸对着脸,目光正视着孩子,诚恳地说:“静静,书的大小是次要的,里面的内容是否精彩才是最重要的!”静静听后心中的疙瘩终于解开了。
现在,不少父母都说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但是很少有父母会反过来想一想,自己对孩子了解多少?能够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吗?自己说出的话“中听”吗?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没有自尊心、羞耻感,这就大错特错了!其实两三岁的孩子也有自尊心,只不过孩子的自尊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收到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比如孩子做错了事,你可以委婉地告诉孩子:你再想一想,这样做,对吗?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再如,孩子画了一张非常稚拙的画,自己很得意,满怀希望地以为能得到你的夸奖,如果你对他的画不屑一顾,说类似“你画的是什么呀,看上去乱七八糟的”的话,孩子的情绪肯定会一落千丈,再也不想拿起画笔了。如果你把孩子的画拿来仔细地看一看,猜猜看孩子画的是什么,让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得意之作,表现出很感兴趣或恍然大悟的样子,并告诉孩子,“你画得真不错,真有想象力,如果把这个地方稍微改一改就更好了”,孩子很可能就会听从你的建议,更加兴致盎然地画下去。
作为父母,无论你多忙,都应留意一下孩子在干什么,并尽量抽时间与他们讨论,当和孩子交流时,你应该尽可能放下手头上的事情,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他的话,孩子感受到尊重和鼓励,就会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很多父母给孩子建议时,孩子很可能不会理睬。这是因为他需要的是顾问和支持者。当你知道孩子犯了错误后,重要的不是急切地提出批评,而是帮助他把事情弄明白,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今后该怎么办。你可以写下那些孩子不愿听或拒绝听的话,先把事情、道理写下来,等孩子安静下来后,便将本子拿给他看,可能会对他有所启发,对解决问题可能会更加有效。当孩子顶撞你时,你也许会觉得很没面子,甚至想动手解气,这个时候你要先深呼吸一下,把手放回来,以平常那种呵护的眼神重新看待此时的僵局。首先,孩子肯定是弱者,不用打,你肯定会赢,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其次,问题一定会被激化,打在孩子的身上,你难道不心痛吗?有的孩子,打了他他可能会有所改观,但那是因为他怕你。仔细想一想,他真的服气吗?他还能跟你真心地交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