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年轻人因为收入不高而不投资;中年人因为家庭负担重而不投资;创业的人,因为初创企业“嗷嗷待哺”而不投资;未婚的人,因为还没感受到家庭重担而不投资;已婚的人,又常常因为养房、养车、养小孩支出太多,收入已经没有可投资的余地而不投资。

殊不知,真等到负担减轻时才投资为时已晚,剩下的时间已不够准备足够的教育基金及退休金了!这样的人生,几乎每一个阶段都在手忙脚乱中开始,在仓促无序中结束。到最后何来财富自由,何来享受生命呢?

所以,就理财而言,学习如何理是第二步,首要的是,不论财富多少,现在就开始理财!别让“有了钱再说”耽误了自己的“钱程”!

对于高端理财者来说,他们很明确什么年龄阶段应该做什么事情。一般来说,年轻时,他们会把投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目的是培养自己的“致富”能力,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旦积蓄的资产具备一定规模,从40多岁开始,自己消费的支出就可以从投资得来的复利中抽取了。理财重心也相应由资产的“积累”转移到了资产的“保值”上。

那么,大多数普通人呢?可能有人会问:普通的工薪家庭,钱算计来算计去就是那么多,实在不知道该怎么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理财投资不是有钱人的专利,恰恰是我们普通人必须做的。对于普通人来说,生存必需支出在整体支出中所占比例更大,这样一来,一旦遭遇变故就会面临更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从普通理财中“滚雪球”。

下面,就以子女教育基金为例,算一笔账,看看及早理财与推后理财对家庭规划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现在教育花费高涨,养育成本随之增加,从一个小孩子出生到供孩子读完大学课程,教育支出至少要几十万元;如果再到国外自费留学的话,至少要花100万元。

对于工薪家庭来说,100万是一个天文数字,一个月几千元的收入多久能攒够100万呢?

其实,如果能及早开始规划孩子的教育基金,通过系统化的执行,要准备数百万元的教育或孩子成家基金,并没有那么困难。我们仍以积累100万元教育基金为例:如果孩子出生的时候,我们就采取定期定额投资的方式,每月支出1665元,假设每年投资回报率为10%,那么到孩子18岁的时候,我们已经轻松拥有了100万的教育基金;但是如果到了孩子10岁的时候才想到准备,则每月需要支出6840元,趁早理财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所以,无论我们属于何种身份、何种收入水平,理财都应该秉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原则,越早规划和实施越好。这样,在面对人生变故的时候,才不会出现“钱到用时方恨少”的局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在理财上同样适用。

哈佛图书馆墙壁上20条校训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投资未来的人,必定是忠于现实的人。作为世界最知名的大学,哈佛时刻对学生进行一项教育,那就是:要有长远眼光,为未来投资。从无数从哈佛走出来的商业和投资界精英身上,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教育绝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和工作当中,更对他们的投资理财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股神巴菲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理财教育。他从六岁起就知道储蓄,虽然每月只存30块。但到13岁时,他就拿出3000块买了人生的第一只股票,并愚公移山般地年年储蓄,年年投资,几十年如一日。结果在85岁时成为比微软的比尔·盖茨更有钱的人。

西方有句话说得好:“安度晚年有两种方法:要么认真储蓄,要么死了算了。”中国也有句俗话:“养儿防老”,其实这句话放在今天,应该是“养钱防老”才对。不是钱不多就不需要理,反而越需要钱的人,越要及早规划。理财越早进行,自己的负担越小,将来给儿女的负担也会越小。而且这样带来的好处不仅是泰然的生活节奏,更是自如掌控人生的成就感。

试想我们的父母,他们当年的生活条件比现在艰苦得多,为什么他们可以顺利养大几个孩子,现在还能过着经济独立的退休生活呢?那是因为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懂得理财。就像台湾首富王永庆的那句名言一样:“赚一元钱不是一元钱,存下一元钱才是一元钱。”

投资理财,人性比方法重要一万倍

有人说,投资不是很简单的事吗?找个当今最红火的项目,把钱往里一投,然后坐享其成就可以了。也有人说投资恐怕只有那些大商人、大投资家才会弄明白吧,我们普通人玩投资肯定会被骗的!其实,投资不可能非常简单,但是也绝不会那么困难。以上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误解,具体的投资方法暂且不谈,仅抱着这些偏颇的投资态度就一定不可能理财成功!这就像股市中的一句至理名言:“炒股炒什么,炒的是人性。”投资理财也是一样,有正确的态度最起码可以积少成多,但徒有经验方法却总是态度冒失,恐怕就只有赔钱的份了!就像杭州的冯先生有太多门道摸不透,最后看来看去,钱却被自己不知不觉花掉了。

杭州的冯先生在三年前从广告上看到要提前为孩子的教育基金做准备,便当即下决心为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宝宝买了一份保险,每两年领取一次生存金。夫妻二人本来打算把这笔钱存下来,用作孩子将来的教育基金。但两年后当冯先生真的把这7000多元的生存金领到手时,他的内心却动摇了。他对投资不了解,本想把钱投进股市,因为不了解又害怕赔光,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转念想存进银行吧,又感觉利息太少。最终,就在夫妻俩对理财项目拿不定主意时,他们却经不住某商场打折活动的诱惑,用这笔钱购置了手机和电脑。

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像冯先生这样的人,他们对高风险投资非常恐惧,总是想如果把钱投进去,不要说得不到回报,万一连本金也赔光了该怎么办?同时,他们对低风险的固定储蓄也不屑一顾,利息回报只有一点点,看不到明显的增长。于是便开始在恐惧与贪婪中左右摇摆,如果这时又经受不住消费品的诱惑,这钱也就轻易地花出去了,到头来可能还纳闷自己为什么没有存款。

19世纪中期,正值美国加利福尼亚淘金热。汤姆·费恩是美国肯塔基州的一个农场主,他听到很多朋友去加利福尼亚淘金并成为富翁的故事后,十分心动。经过再三考虑,费恩决定出卖农场,然后又向朋友凑了一大笔钱,向着梦想中的加利福尼亚州出发了。

若干年后,他两手空空地回来了,加利福尼亚州并没有让他赚到钱,反而赔得一干二净。当他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时,却惊奇地发现:他原来的农场上正在大规模开采金矿,从他离开这里之后就开始开采,到现在也一直如此。费恩后悔莫及,但一切为时已晚。

大多数投资者都认为自己有能力把握投资方向,可以做出最准确的判断。但就算是经验丰富的投资家也常有失败,这是为什么?其实,经验与技术固然重要,但是人性的弱点把握不好,才最可怕。很多时候,人们并不能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静下心来分析眼前的变化趋势,而是被人性的弱点所左右。比如股民面对熊市时很恐惧,面对牛市时又异常贪婪。在极富冲刺性的现实变化中,他们眼中只有不断攀升的股指或一直价值低迷的股票,他们无暇顾及平日挂在嘴边的投资原则,只为眼前利益所迷惑。

哈佛商学院在经济学课上讨论时,学生曾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有时候商业就是人性,人性就是商业!”人的聪明敏锐可以帮投资者选出最好的投资方式并赚到钱,但恐惧贪婪的弱点却可以把投资者的资本一夜掏空。这不是危言耸听,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的一次失败就能说明这点。

IT出身的周鸿虽然在IT行业做得风生水起,但对投资充满热情的他却总是容易听信创业者的口头蓝图然后头脑发热。曾经有一位创业者找到周鸿说要做羊奶,说牛奶的市场已经过度饱和,而羊奶业尚无人涉足,所以具有很大的投资价值。投资羊奶既能挣钱,又能带动奶农养羊、帮助农民脱贫,是多有意义的一件大事啊!周鸿很快就被这天花乱坠的计划侃晕了,他只尝了两次对方提供的羊奶,就立刻拍板投资了几百万。

可没想到短短一个月后,对方就说钱花完了,周鸿感到很意外,这才想到去实地调查。他后来发现事情和他想象的有很大差距,创业者不仅往奶里掺添加剂,而且他养的羊也根本不出奶,还得去别处收奶维持。这个创业者只想着向投资人要钱,也不去做销售,当然会把投资花光。

周鸿这几百万虽然打了水漂儿,但他就此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做投资不能凭想象,也不能凭热情,更不能冲动。”

投资本来是很简单的事,为什么有资深投资者投资失败,也有初涉市场的人投资成功?关键还在于“人性”二字。由于恐惧与贪婪、想象与冲动,人性的弱点蒙蔽了投资者的双眼,扰乱了他们的理性,原本遵循的投资原则被扔到一边,当然会掉进失败的深渊。不过,人性的弱点固然难以克服,但也不是毫无办法,只要戒掉“懒、愿、贪、惧”,相信缠绕在我们心里的魔鬼很快就会变成天使了!

懒: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东西没有付出是绝对得不到回报的。如果你愿意行动起来尝试新的方式,那你就有机会赚到更多的钱。这世上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

愿:人性中有一种本能,就是只愿意相信自己希望看到的事,不管它是真是假。可往往就是在这个弱点的影响下,投资者看不清现状,理不清头绪,到最后越输越惨。要学会接受不喜欢的事物,良药苦口,有时被认为是最麻烦的投资方式,恰恰是最稳妥也最保险的。

贪:是人就会有贪欲,在投资中这个弱点表现得尤其明显。人们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会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不少人就是被“贪”这个字拖累到血本无归。所以,要控制情绪,坚持自己最初的投资理念,走最长远的那条路,这样才能成为最终赢家。

惧:很多人害怕投资,怕自己辛苦攒下的积蓄会一夜之间消失。但是如果因为对投资的恐惧而望而却步,那就永远只能做站在市场外的看客。重要的是先学会如何投资,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既想赚大钱又想永远不赔本,这是不可能的。

总之,上帝从没有规定过谁不能获得财富。很多时候,不是你不能收获财富,而是你不相信自己能够收获财富,总想得到更多才最终错过好时机。要坚持最初的投资理念不动摇,不管发生什么变化,一定不能自乱阵脚,要梳理心情,力求冷静地去看待大局。人性的弱点无法避免,但要学会抗拒干扰。

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制订适合自己的投资计划前些天,一则“为一双腿投百万保险费”的新闻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事情是这样的,美国一位模特为自己美丽、修长的双腿投了份巨额保险,因为“腿”几乎是她财富的唯一来源,她这么做,正是想在遇到不可预测的变故,或是在因衰老被市场淘汰之后,仍然能通过保险得到不菲的收入。

这着实令许多少女赞许艳羡,不过羡慕归羡慕,即便普通女孩也有美丽、修长的双腿,想拥有这样的投资计划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为什么呢?因为普通人的腿不会产生和模特一样的经济效益,所以在投资上自然也不会有必然回报。不过,不能采取完全一样的投资方式,不代表普通女孩就不能拥有令人羡慕的、专属于自己的理财方法。

就像大海里的大鱼和小鱼,大鱼处在食物链顶端,小鱼只有被它吃的命运。但是等大鱼死后,它的尸体可就成了小鱼的美餐。其实,理财方式也一样,没有强大与弱小、好与不好之分,关键是自己的实际条件更适合哪种理财方式。

哈佛商学院的佩若德教授就指出:“投资者持有什么样的投资理念,是由其思想、性格、阅历及学识所决定的。投资决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理念。”

以不同年龄层的女性理财方式调查为例:

20-25岁的新入职女孩,这时她们除了要做好基本的储蓄和定期定额投资之外,更要拿出一部分钱来投资自己的能力和人脉,这样既能达到让“钱生钱”的目的,还能轻松摆脱“月光族”的困扰。

对于25-30岁的女性来说,步入二人世界甚至已生儿育女,生活规划就变得更为重要。这时的理财,不仅要考虑房贷、车贷、医疗,子女教育基金、重大疾病保险也都要考虑在内了。

而女性到了40岁左右,则要把子女的成家基金和自身的养老费用安排妥当,这样不仅可以做儿女的坚强后盾,更主要的是,在晚年时不会给子女带来过重的负担。

所以,一定要为自己量身定做一款理财计划。投资计划不具有可复制性。

如今人们投资的盲目性仍然非常严重,有多少人觊觎因为某只股票重仓而一夜暴富的“暴发户”;有多少人的眼睛死死盯在基金或理财产品的涨跌上;又有多少人只是一味地研究和模仿那些所谓的投资大师,试图从中找到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但问题是,这些投资大师的选股方法对于自己来说,真的可以复制吗?

巴菲特有句名言说得好:即使格林斯潘(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和鲁宾(美国前财政部长)每天都坐在我的旁边,我也不会因为他们的意见而丝毫改变我的投资理念。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很多人在投资理财上削足适履的可笑。

曾有人这样问过巴菲特:过去10年,可口可乐不仅没有跟随大盘上涨,还下跌了30%-40%,怎么看待股票被高估而没有卖出的问题?巴菲特没有给出答案,也没有回答可口可乐是否被高估的问题。

但是对巴菲特研究颇深的人道出了其中真谛:巴菲特对于投资周期的理解,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他最擅长的是以10年为单位来计算投资和收益。而我们当中,有谁能做到以10年为周期考虑自己的理财计划和人生规划呢?

归根结底,屁股决定脑袋,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立场不一样,看待问题的方式、思考的逻辑自然也不一样。也许巴菲特对前面的问题没有说出口的答案就是:可口可乐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护城河也还在,如果股价跌了,我还会再买。

另外,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缺少的不仅仅是收入分配的规划,还有对当今市场上花样繁多的理财产品的甄别能力。每家金融机构都说自己的理财产品是最好的,其实适合自己的实际收支状况的那个才是最好的。

总之,就像哈佛商训中说的那样:能否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主要在于,能否根据各种投资方式所要求的条件,与自己相对照或做调整,并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投资之道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能够适应自身条件、适应行情发展的投资理念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