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疗法中“痧”的含义

痧疗法,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用光滑硬物器具(铜钱、瓷匙、水牛角等)钝缘蘸介质(植物油、清水、活血剂等),根据不同的疾病,在人体体表特定的经穴部位进行有规律的刮拭,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刮痧疗法由于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易学易用、经济实用、适应证广等特点,并符合“简、便、易、廉”的原则,在防病治病、保健养生方面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痧象

“痧”是民间对疾病的一种形象叫法,又称痧胀、痧气、青筋和瘴气。

一般来说,“痧”有三层含义:一是指痧症,一年四季都可发生痧症,以夏秋两季多见,是指因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气或疫疠之秽浊出现的一些病症。痧症按证候特征可分为热痧、寒痧、阴痧、阳痧等,按病因可分为暑痧、瘟痧等。《痧胀玉衡》把痧症分为慢痧、紧痧、急痧之类。二是指痧疹的形态,即皮肤出现红点如粟,以手指触摸皮肤,稍有阻碍的疹点,它是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于体表的现象。《临证指南医案》说:“痧者,疹之通称,有头粒而如粟象;瘾者,即疹之属,肿而易痒。”三是指“痧象”,即指经刮拭治疗后,在相应部位皮肤上所出现的皮下充血和出血改变,可见红色粟粒状、片状潮红,紫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斑、血泡等现象,称为痧象。

痧痕

痧痕是指刮拭皮肤之后,皮肤对刮拭刺激所产生的各种反应,主要是皮肤形态和色泽的变化。常见的痧痕包括体表局部组织潮红、紫红、紫黑色瘀斑或点状紫红色小疹子,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可以持续一天至数天。

痧痕的产生不同于挫伤出血,挫伤出血属于外伤性出血,血色鲜红,出血量较大,而出痧之血血色紫暗。外伤出血局部伴有疼痛、血肿甚至有运动障碍,而刮痧所出的痧痕,出血量少,而且在出现后,能够镇静止痛,消除血肿,使运动障碍得到缓解,机体运动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痧痕的产生又与痧疹不同,主要表现在痧痕出现的部位和形态上。痧痕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疾病的预后判断上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如果痧色鲜红,呈点状,多为表证,病情轻,病程短,预后良好;若痧色暗红呈片状或瘀块,多为里证,病情重,病程长,预后差。随着刮痧的治疗,痧痕的颜色由暗变红,由斑块变成散点,这就说明病情正在好转,治疗是十分有效的。

那么,痧痕究竟是什么呢?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机体在发生疾病时,脏腑功能减退,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在体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潴留,形成危害机体健康,使机体内环境失调的内毒素。

这些毒素使机体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异常,刮拭时造成毛细血管的破裂,形成肌肤之下的充血和充血点状如沙粒,或散在,或密集,或积聚成片,或融合成斑块。所以说出痧的过程是排除体内毒素的过程。由此可见,痧是渗出于脉外的含有大量的代谢废物的离经之血。

刮痧出现的痧痕最终又到哪里去了呢?刮痧所出现的痧痕是离经之血,不久即能散,通过机体的自身溶血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刺激因素。这种刺激可以使局部血液流速加快,淋巴液、组织液运行速度加快,新陈代谢旺盛,促进机体的内毒素排出体外。同时局部的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使得局部的营养代谢更加合理,自身免疫能力进一步提高,从而能够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之,痧象是一切疾病在体表的病理性反应。而刮痧疗法就是利用边缘润滑的物体(刮痧用具)、手指或针具,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在人体体表一定的特殊刺激部位或在某些特定的穴位上施以反复的刮拭、提捏、揪挤、挑刺等手法,使皮肤出现片状或点片状瘀血或出血的刺激反应(即痧痕),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恢复生理状态、扶正祛邪、排泄毒素、清热解表、开窍醒神、驱除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