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原理

罐疗法又称“火罐法”、“吸筒法”,是指运用各种罐具,经过排除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皮肤表面,通过局部的负压和温热作用,引起局部组织充血和皮内轻微的瘀血,促使该处的经络畅通,气血旺盛,从而达到相应治疗作用的一种常用外治方法。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结、退热、祛风、散寒、除湿等作用,并且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疗效显著、使用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

中医传统理论与认识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为整体观念,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的整体。中医从这一点出发,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五脏、六腑为中心,四肢百骸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使内外相通,表里相应,彼此协调,相互为用,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实现整体的生命活动。

刺激机体的某个部位或某个部位发生变化时,都会引起相应的全身性反应。人体能够保持着阴阳平衡,气血流畅,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主要是依靠体内的“自控调节系统”来实现的。这种自控调节系统的结构是由大脑-脊髓-经络(包括运行其间的气血、津液)和皮部组成。中医学的发病学认为:疾病正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即脏腑功能失调。病从外入,必先见于外。病邪由外入内经皮-络-经-腑-脏是疾病的基本传变次序;反之,病从内生,必形见于外,全身病变反映于局部,局部反映了内部病变。

拔罐疗法正是遵循中医理论,在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及针灸腧穴学说的指导下,随罐具、操作方式、穴位选择、配合疗法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活血行气、温经散寒、消肿止痛等不同疗效,从而可将体表、经络的局部病灶,乃至脏腑中的各种致病因素,得以祛除,使失调的脏腑功能得以恢复,最终使疾病痊愈。

综合历代医家关于拔罐疗法的临床应用与理论认识,可以归纳拔罐疗法保健治疗作用的主要原理有以下10个方面。

调整阴阳:阴阳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多个方面,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病规律,指导临床诊断、治疗。

人体的生命活动,正是由于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正是这种“阴平阳秘”、“阴阳调和”,才保持了人体各组织器官、脏腑的生理功能,即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果因某种原因,阴阳的平衡遭到破坏,则致阴阳失调,会使机体发生疾病。《黄帝内经》中提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载,“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所以,调理阴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成为治疗的关键。

拔罐调整阴阳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经络腧穴的配伍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与其他方法配合应用来实现的。例如,拔关元可温阳散寒,拔大椎可以清泄阳热。再如脾胃虚寒引起的泄泻,可取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以及背部腧穴等,并在拔罐前后配合灸法,以温阳散寒。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而引起的项背痛、头痛、高血压等,则可取大椎穴,用三棱针刺血后加拔火罐,以清泄肝之阳热。诸如此类,通过拔罐治疗,使机体的阴阳之偏胜、偏衰得以纠正,促使阴阳转化、消化,达到阴阳平衡,调整某些脏器之功能。

疏通经络:人体的经络系统似网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体,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连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承担着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的气血运行、输布、濡养、联络、调节的作用。因而它不仅把气血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去,而且使人体内外、上下、左右以及各个组织器官之间,保持着有机的密切合作、协调与平衡,若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破坏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就会产生种种病变。可见经络气血失调是疾病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拔罐疗法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的机制,通过对经络、腧穴的负压吸引作用,在脏腑经络气血凝滞或经脉空虚时,引导营卫之气复来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衰弱的脏腑机能得以振奋,鼓舞正气,加强祛除病邪之力,从而使经络气血恢复正常,疾病得以祛除。《灵枢·经别》载:“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也就是说,人体只有保持着阴阳平衡,气血流畅,经脉相通,才能百病不生,经脉“不可不通”、“脉道以通,血气乃行”。临床常用的循经拔罐法、走罐法及刺络(刺血)拔罐法等,均有明显的此项功能。

调整气血: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种生理功能。《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由此可以看出,通过经络、血脉,气血对人体起推动、温煦、濡养等重要作用。气属阳,血属阴,气血的偏胜偏衰导致了体内的阴阳失衡。阴阳失调,脏腑之气与经络之气亦随之发生逆乱。脏腑之气与经络之气是构成脏腑、经络的最基本物质,又是推动和维持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脏腑功能失调,心脏的搏动、肺的宣发与朝百脉、肝的疏泄等必然失调,影响了气血的运行。经络之气逆乱、营卫气血的运行被阻,则发生痿痹等病。寒则气凝,瘀则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由于寒、气、血的互为因果,从而形成气滞血瘀之病变。拔罐疗法则从其穴前导之,或在对应之穴启上,使所闭之穴感受到刺激,循经传导,则所滞之气血亦缓慢通过其穴,而复其流行,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营卫、增强体质的作用。拔罐又通过“吸拔”、“温通”作用,促增血液流量,使人体气血畅通,达到活血行气的作用。

化瘀散结:血瘀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瘀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反过来又会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产生疼痛。另外出血或经脉瘀塞不通,内脏发生积滞,还会产生“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后果。拔罐作用于肌表,通过对经络、穴位或病变部位产生负压吸引作用,使体表组织产生充血、瘀血、出血、放血等变化,改善血液循环,使经络血活气通,则瘀血化散,壅滞凝滞得以消除,经络气血畅通,组织皮毛、五脏六腑得以濡养,鼓舞振奋人体气血功能,人体生命活动恢复正常。

温经散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胜则阳病”,阳气受损,失其温煦气化作用,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证。寒性凝滞、收引主痛。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痹阻;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出现气血凝滞、血脉挛缩而头身疼痛,脉紧,筋脉拘急而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火罐吸着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局部皮肤感受器、经络,传导给相应的组织器官,使体内寒邪得以拔出体外,从而达到“温经散寒”的双重治疗功效。

通利关节:风、寒、湿等邪侵袭人体,痹阻于筋脉,致使关节发生红、肿、热、痛等病理变化,进而导致机体活动障碍,主要病机是因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而疼痛、拘急屈伸不利。拔罐疗法有祛风散寒、祛邪除湿、温通筋脉、疏通气血的作用,通过其温热、机械刺激及负压吸拔作用,吸出筋肉血脉中的风寒,逐其湿气,从而使筋络之邪得以祛除,气血畅通,筋脉关节得以濡养、通利,按着腧穴在患处施行此法,通利关节之效更显。

消肿止痛:所谓“不通则痛”,风、寒、湿、瘀等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致使局部发生红、肿、热、痛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同时疼痛又进一步加重气血的痹阻。拔罐具有活血散瘀、温经散寒、通利关节等作用。经脉通畅,气血运行无阻,故而“通则不痛”。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称拔罐为火气罐,用以治疗风寒头痛、眩晕、风痹及腰痛等证。

发汗解表:肌表是人体的藩篱,外感六淫伤人,一般都先出现表证,此时邪气较浅,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通过人体的潆潆汁出,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风寒邪气随气水出”。拔罐通过吸着作用、温热及良性刺激的神经反射作用,达到发汗,祛除风、寒、湿邪的作用。此作用不仅主要治疗外感六淫的表证,对凡是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汗出而寒热不解的病证,如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等初起之时兼表,或需先除表证时皆可用之。

托毒排脓:湿热火毒之邪蕴结局部,阻碍气血运行,而出现红、肿、热、痛、脓成、化脓等一系列表现,日久火热毒邪伤及阴液而出现阴虚内热或热毒炽盛的实热之证,危及生命。由于罐内形成负压,吸力很强,对毒气郁结、恶血瘀滞之症,在未成脓之时,施以拔罐疗法,可使毒血吸出,气血疏通,瘀阻消散。尤其是针刺之后拔罐效果更好,已经化脓时,可拔毒排脓,症状迅速减轻。

扶正补虚: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与邪气(致病因素)两个方面。正气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其抗病、康复能力。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痰饮、瘀血以及跌扑损伤等。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即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正能胜邪则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由此可看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随着邪正双方的变化,疾病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病机和证候,在临床治疗疾病时,应按着“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法则进行,但当先泻去脉中的邪气而后再调其虚实。

拔罐疗法除具有拔除体内的各种邪气,使邪去正安的作用外,还具有扶助正气的作用。

拔罐通过对机体局部的良性刺激,再依靠人体自控调节系统的传达与调节,从而起到调整某些脏器功能的作用,使之达到扶正祛邪、阴阳平衡的功效。如脾胃虚寒性胃痛治疗则应以扶正为主,可选用上腹部和背部的腧穴,行拔罐治疗。再如荨麻疹由于营血虚弱,卫外失固,腠理空虚,风邪乘虚侵袭肌肤而引起,治疗时可在病变局部进行刺血拔罐,以祛除风邪,配合曲池、血海以调营扶正,邪气祛除,营卫调和,则病自愈。许多临床实践证明,刺血拔罐法祛邪作用最佳,而火罐及熨罐法的温阳扶正作用最佳。对于常人,通过循经拔罐法或对小儿消化营养不良者,背俞穴拔罐、走罐,可起到补虚泻实、畅行气血、扶正固本、调整阴阳、祛病强身、防病保健的作用。

现代医学对拔罐作用的认识

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研究模式的改变,人们对非药物疗法的认可,更多的人乐于接受拔罐疗法。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可把拔罐疗法的现代作用机制综合归纳为以下10个方面。

机械刺激作用:拔罐疗法是一种刺激疗法。在拔罐时由于罐内空气热胀,继之冷却,压力大降而形成负压(或用其他器具将罐内空气抽出而形成负压),具有相应吸引力。通过罐内的负压,使局部的组织充血、水肿,产生刺激作用和生物学作用。负压吸拔力越大,刺激强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人体感受其刺激,通过神经体液机制,反射性地调节兴奋和抑制过程,使整个系统趋于平衡,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在临床实践中,轻而缓和的拔罐,可使神经受到抑制,强而急的拔罐则使神经兴奋:过强过重的吸拔,又使神经抑制。身体处于兴奋状态时,拔罐可使其抑制;身体处于抑制状态时,拔罐可使其兴奋。

温热刺激作用:拔罐疗法的温热作用尤以传统的火罐、油火罐、水罐、药罐较为明显,新型的负压吸罐同样能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此种刺激能使局部的浅层组织发生被动充血,促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血液循环加速,从而改善皮肤的血液供应与营养供给,增加皮肤深层细胞的活力,增强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网状细胞的吞噬能力,使局部温度升高,增强局部耐受性及机体抵抗力,提高免疫力。

消炎止痛作用:在皮肤的表层,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为伤害性刺激,释放致痛物质导致疼痛。同时局部的组织在刺激下也发生炎症反应,产生炎性渗出物,和一系列红、肿、痛等病理变化,拔罐疗法的负压、吸吮、熨刮、牵拉、挤压皮肤和浅层肌肉的良性刺激,可引起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神经调节,从而改善局部内环境,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病变部位组织细胞的恢复与再生。吸拔之后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可迅速带走炎性渗出物及致痛因子,减少或消除对神经末梢的刺激,消除肿胀和疼痛。

调节血液循环作用:很多疾病发生时,都表现出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流流通不畅,血管紧闭,使血液供应减少。或是血管不同程度麻痹,使血流缓慢,代谢产物不能顺利排除,营养供应不足。拔罐所产生的充血、瘀血,或者走罐、刮痧、拔罐所产生血液往复灌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负压的良刺激,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张功能和管壁的通透性,加强局部血液流动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临床实践证明,用针刺激后再做吸拔有“放血”作用。经过“放血”,血管迅速恢复舒缩功能,血液流通好转,有限度放血是一种良性刺激,它的后作用是反射性调节使血管运动恢复正常。

改善血液流变性作用:从现代医学来认识,在人体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一般保持相对平衡,在一定穴位或部位拔火罐使之充血或出血则使血液流出血管外,血管内血量减少。血管内外相对平衡环境被打破,因此组织间液,势必向血管内渗透,这样亦影响了细胞内外液的变化及离子的变化,同时影响血液化学成分,如营养素、调理素、干扰素、酶系统以及pH的平衡,当然也影响到血管壁上分布的神经,如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这些都向有利于机体方面转化。

改善微循环作用: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液与组织间物质的交换。拔罐疗法可调整微循环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调节新陈代谢,改变局部组织营养,而且还能使淋巴循环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增强机体抵抗力,消除疾病,恢复身体各部位的正常功能。

调节免疫功能作用:拔罐疗法有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可使白细胞总数增加并且提高了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大大提高了机体的防御免疫能力。

调节神经系统的作用:拔罐疗法出现的溶血现象,释放组胺神经介质,给予机体一系列微弱的良性刺激。此种刺激首先作用于神经系统的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质;加之拔罐疗法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此种刺激作用则可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反射性兴奋,借以调节兴奋和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以加强大脑皮质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和管制功能,使患者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促进机体恢复其机能。这种双向神经调节功能,实际上是针对人体病理特征进行良性调节,拔罐疗法有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可以治疗某些神经机能失调的病症。吸拔头面穴位可以治疗神经性头痛、失眠、神经衰弱等;吸拔背部穴位能催吐,又可以治疗神经性呕吐;吸拔腹部穴位可以治疗肠麻痹和腹泻。

双向良性调整作用:拔罐疗法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除对血液循环、神经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外,对心率、血压、呼吸、消化、内分泌等亦具有此作用。对心动过速时减慢,心动过缓时加快;高压使之降低,低压使之升高;增加肺的通气量,呼吸功能加以改善;当胃肠处于抑制状态时,拔罐可兴奋胃肠功能,反之抑制胃肠功能,可使胃下垂上提,十二指肠壁龛影愈合;可使增高的血清胃泌素下降等。这种双向调节作用是与疾病好转相一致的。

解毒作用:拔罐产生的负压可使消亡的上皮细胞加速脱落,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及皮下组织的血液流量增加,改善皮肤的呼吸作用,更有利于汗腺与皮脂腺的分泌,协助和加强了肾脏排泄体内新陈代谢的废物。负压使皮肤表面产生微气泡溢出,排除组织的“废气”,加强了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从而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加强了新陈代谢。

拔罐又可增加机体内的氧化过程,进行保健治疗后,可使氧的需要量增加10%~15%,排氮量、排尿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泄量都有所增加,促进体内的脂肪代谢,减少脂肪在体内各部位的储存和积累,从而可起到减轻体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