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天降少年俊杰

(一)天降奇才

嘉靖四年(1525年)五月初三,江陵一户普通的农家院热闹异常,一个男孩在家人的期待与梦想中呱呱坠地。这个孩子就是明中叶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一代首辅张居正。

中国古人多笃信梦兆,他们相信,大人物的出生是上苍的旨意,必有异常的征兆,张居正的出生亦不例外。据说张居正的母亲赵氏,一天夜里忽然看见室内火光阵阵,随后一个约五六岁的青衣童子,自天上冉冉而下,来到屋中绕床而转,赵氏便怀有身孕了。这个故事大概是赵夫人在儿子显贵以后编出来的,不过张居正的祖父和曾祖父的梦境倒是有根据,真实可信。据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说,就在张居正出生的前夜,张镇(张居正祖父)梦到遍地是水,弥漫屋室。张镇惊慌至极,急问家仆,水是从哪里来的,仆人回答说,水是从张少保(张家先祖)的地里流出来的。同夜,张诚(张居正曾祖)梦到月亮坠落瓮中,满瓮发亮,随后一只白龟浮在水面。张居正出生后,张诚以白龟应月精之瑞,给曾孙取名白圭,与白龟谐音,表达了对这个孙儿的厚望。

(二)初出茅庐

张居正的先世是安徽凤阳人,是朱元璋部下的士兵,曾跟随大将军徐达南征北战,立功浙江、福建、广东,授归州长宁所世袭千户。其后,张居正的曾祖张诚由归州迁往江陵。张居正的祖父张镇为江陵辽王府护卫。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为府学生,曾经屡次参加乡试,均落第。从此饮酒谈谑,放荡不羁,无意于科举致仕。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而张居正2岁时便显出与众不同。他从小聪颖异常,颇受人们喜爱。据说,张居正2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的同堂叔父龙湫正在读《孟子》,张居正刚好在旁边,龙湫便跟他开玩笑,说人们都说你聪明,能认识“王曰”二字才算聪明。过了几天,龙湫读书的时候,家人又带来了张居正,龙湫把他抱在膝上,翻开书要他找出“王曰”二字,张居正竟然认识,因此得了个神童的美名。张居正5岁即入学读《论语》《孟子》,10岁通六经大义,在荆州府小有名气。

中国封建社会入仕登第的科举考试,从隋炀帝创设以来,经前后约七百年的经验积累,到明代更加完备,已形成了教育、科举、做官一系列的体系。所有想科举入仕的人都必须就读于中央的学校国子监或各州、府、县的地方学校,各类学校均有参试的定额。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各级考试均有名额。每考上一级方可获得更高一级的参考资格。府、州、县学的学生称为生员,未取得生员资格的知识分子,不论年龄大小皆称为童生,童生须经过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方取得生员资格。童试考取者即为秀才。而在院试中名列一、二、三等者即取得乡试资格。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卯、午、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及格者为举人。乡试次年,各省举子会聚京师应进士之试,此即会试,考察应考者对国政时务的见解,会试通过的称为“贡士”。贡士再参加殿试,然后按成绩分为三甲: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甲一般为二十名左右,赐“进士出身”,其中第一名称传胪;其余若干名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其第一名也称传胪。一甲三人立即授予六七品官职,二甲、三甲者须参加翰林院考试,考中者称“庶吉士”,留院学习三年,学习优秀者留院任编修、检讨等职,其余出任中央及地方的官员。

12岁那年,张居正到荆州府投考。据说主考官荆州知府李士翱前一天做了个梦,梦见玉皇大帝给他一个玉印,吩咐他转交给一个孩子。第二天荆州府点名的时候,第一个见到的就是张白圭。李士翱仔细一看,正是梦中所见之人,因此替他改名张居正,还说了许多要他自爱的话。荆州府考过之后,正赶上湖广学政田顼大人到来。李士翱便在田顼面前极力称许张居正。田顼爱才,立即召张居正前来面试,出的题目是《南郡奇童赋》,张居正才思敏捷,看完题目后,不假思索一蹴而就。田顼惊异地对李士翱说:“你认为这个孩子和贾谊比起来怎么样?”李士翱说:“贾谊赶不上他。”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就有博学能文之誉,20岁时被任为“博士”。不仅深受当朝文帝赏识,也颇为后世文人推重。田顼既然将居正比作贾谊,其器重之情可见一斑。当时,田顼刚好得到一部唐北海太守李邕《南岳碑》的摹本,尚未读完,即赠与张居正。这一次考试,张居正旗开得胜,中了秀才又入了官学。这样,通往仕途的大门,已经向这位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缓缓开启了。

在张居正考中秀才的第二年,正逢三年一次的乡试在武昌举行。踌躇满志的张居正不愿错过这个早日中举的机会,毅然决然地前去应试。以张居正的学识和才华,中举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这一次偏偏遇上了对人才培养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湖广巡抚顾璘。

顾璘是应天府(今南京)上元县人,为当时文坛闻名遐迩的才子,他与同乡陈沂、王韦并称为金陵三俊。顾璘认为,早熟的天才少年,如果成长道路过于顺利,就可能变得轻狂、浮躁与傲慢,这反而有碍以后的发展,甚至会因此断送前程。顾璘来到武昌后,对张居正有所耳闻,出于对张居正的爱护,他特地对监试的冯御史交代道:“张居正是个天才少年,早些发达没有什么不好,但他毕竟只有13岁。如果让他再迟几年中举,恐怕会更加前程无量的。”这次张居正虽因深受湖广按察陈束的欣赏而被力荐录取,但由于顾璘的作用,张居正落第了。

人生第一次挫折,使这个13岁的孩子倍感苦涩,他开始朦朦胧胧地感觉到,世间的事情并非总能如想象那般容易、顺畅,即使才华出众、少享高名。他多少有些沮丧,但家人的殷切期望,地方官员的器重爱惜,使他不能气馁,况且读书人只有通过科举,由举人而进士,才能步入仕途,施展才干,实现抱负。“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这一年的诗作大致能表达出少年张居正的鸿鹄之志。

三年之后,张居正再应乡试,一举中第。16岁的举人,毕竟还是少年得志,恰巧这时顾璘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县)督建皇帝陵园,张居正便前去拜谒。顾璘对张居正说:“古人都说大器晚成,这是指中材而言,你不是中材,我竟耽误了你三年,真心地希望你立志做伊尹、颜回,千万不要以少年秀才自负!”临别时还将自己所束的犀带赠与张居正。这件事给张居正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后来他在给同僚的信中曾提到,每当忆及此事,都感激不已。对张居正颇有研究的朱东润先生说:“如果张居正早三年中举,也许在湖广添了一个像唐寅那样的人物,而一生的事业便会在诗酒风流中消逝了。”这说明顾璘既善识才又善育才。而对于起自寒门的张居正来说,这种特别方式的器重与鼓励,无异于快马加鞭。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张居正入京会试,失败而归。这一次落第,证实了顾璘的看法是对的。少年名士难免自傲,影响进步。张居正后来对儿子张懋讲到此次失败的原因时,也说是由于少年登科,唾手可得,便恃才傲物,飘飘然所致。所以他对顾璘终身感激。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的张居正再次入京会试,会试通过后又经殿试,结果中二甲进士,选为庶吉士。

在明代自朱元璋之后,已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等要官亦非翰林不任。张居正为庶吉士即入翰林,从此,开始了他参政掌权、坎坷而又辉煌的政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