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肾为先天之本,养生必养肾(1)

脾为后天之本,与之相对应,肾为先天之本。先天是指人体受胎时的胎元,《灵枢·经脉》亦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不难看出,“先天”是指禀受于父母的“两神相搏”之精,以及由先天之精化生的先天之气,是由遗传而来。

肾为先天之本,是指肾的功能是决定人体先天禀赋强弱、生长发育迟缓、脏腑功能盛衰的根本。识肾,弄清楚肾之所主,搞明白肾虚的原因,

修正自己的养肾观念,是养肾补肾的前提,也是关键。

(第一节)识肾:作强之官,有“四主”

肾脏为“作强之官”,“作强”是什么意思?尽管说法不一,但总体来看,与工匠有关系的观点被很多人接受。古时候,“作强之官”管理的主要是一些实用技巧或发明创造等事务。所以,《黄帝内经》在为肾“加官晋爵”的时候,是将其看作创造生命的器官来认识的。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精之藏,气之纳,骨之生,水之谢。

主精之藏,为何女人比男人老得快

精是什么?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即《灵枢本神》所说的“生之来,谓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藏之于肾,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对于精气有闭藏之功,为精气在体内能充分发挥效用创造了良好条件,具有防止精气流失而影响生命滋养生长的功能,所以,《素问·六节脏象论》才有言:“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

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鬃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的这一段论述,明确指出了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正是由于“先天之精”不断地得到“后天之精”的培补,肾中精气逐渐充盛,出现了幼年时期的齿更发长、性征出现等生理现象,这些一方面可以作为观察肾中精气盛衰的标志,另一方面则可以作为防治某些先天性疾病、生长发育不良、生殖功能低下和防止衰老等的标志。

尿液的排泄虽由膀胱所主,但仍靠肾的气化功能才能维持正常。因此,排尿异常的病症,如遗尿、尿频、尿失禁、少尿、尿闭等,常与肾气虚有关。生殖系统功能也受到肾功能影响,如肾虚则会出现阳痿、遗精、早泄等症粪便的排泄,本是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但也与肾的气化、温煦、封藏功能有关。因此,人在患肾病时,常影响到粪便的排泄。例如,肾阴虚,可致肠液枯涸而便秘肾阳虚则大便溏泻肾的封藏失司时,则久泄滑脱。

主气之纳,上气不接下气重肺别轻肾

所谓的纳,即固摄、受纳之意。这里说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效用,那么,前面我们说过肺主气,这里肾又纳气,二者的关糸到底如何呢?这一点从《类证治裁喘症》中可以知晓,其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可见,纳气实际上是肾的闭藏之功在呼吸上的一种体现,所以,尽管人的呼吸由肺所主,但必须有赖于肾的闭藏,即纳气。而且进一步的研究印证了《难经四难》“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之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呼吸均匀和调必须使肾的纳气功能正常,所以,气喘还跟肾的纳气是否正常有关,否则,就像很多会吸烟的人说那些不会吸烟而假吸烟的人,吸的是“过口烟”,烟没有进入体内,只是在口腔内吸,又在口腔内就向外布散。当然,对于身体而言不可能完全没有清气进入体内,而是说比较浅和比较少而已。

主骨之生,肾不好容易患骨质疏松

说肾主骨生髓,这里首先要弄清“髓”的内涵,《黄帝内经》将髓分为三种:脑髓、骨髓、脊髓,此三种髓,均由肾精所化生。因此,肾中精气的盛衰,不仅影响到骨的生长与发育,而且也影响到髓的充盈和发育。

如果一个人贤精不足,则肾功能失常,骨路失去滋养。

如何影响呢?从反面来看最为明显,即肾精亏虚,骨髓化生无源,骨骼失其滋养。在小儿就会骨骼发育不良或生长迟缓;在成人,则可见腰膝酸软,步履蹒跚在老年,则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从正面来看,则肾精充足,髓化生有源,骨质得养,在小儿则发育旺盛,在成人则骨质致密,步履矫健,在老年人则多坚固有力,富有一定的韧性。

主水之谢,肾是体液代谢的“总幵关”

水是生命之源,不仅因为它要供给人体生命所需要的水分,还在于它的正常代谢。就一般而言,人每天要喝约八杯水。这些水喝下去后,都到哪儿去了呢?首先要输送到各个器官供人体使用,使用不了的经代谢系统排出体外。

水代谢的过程跟肾有什么关系呢?水喝进去之后通过肾阳的温化,蒸化,连同其他各个脏腑的参与,将水输布到全身的各个部分供人体利用,大体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被利用的水分二是被利用过的代谢水分?三是多余的水分,这些水分各有所安,被利用要留下的水分肾要“关”住,而代谢的水分和多余的水分肾要“开闸放水”。一旦肾这个“总开关”出现问题,该打开的时候打不开,身体里的水液不能正常代谢到体外,多余的水留存在体内,人就会出现水肿等问题。相反,肾不好了,该关上的时候关不上,人体不能固摄水液,人就会出现遗尿,尿失禁等问题。

所以,生活中很多与水液代谢相关的问题,如水肿,排尿问题,都与肾密切相关。

(第二节)原因:你的肾怎么就“虚”了

生活越来越好,整天按时上班下班,肾怎么就“虚”了呢?除了先天的因素之外,更多的是人们后天“养”成的,看上去很享受的生活方式,或许你没有补出好身体,反而坏了“健康大事”。了解肾虚的原因——回避,对于预防,调治肾虚都有积极的意义。

原因一:先天不足“肾况”不佳

肾是生命之源,为先天之本。藏有先天之精,所以,在孕育之初,如果父母精血不足,多导致子女肾虚,发育迟缓,甚至疾病缠身。

打个比方说,肾精就好比植物的种子,种子质量要打了折扣,自然,收成就不好。对人体而言,身体生长发育就会有影响,而从内在来看,人的智力等就会受到影响。事实上,这一点,古人早就已经有所认识。明代着名医学家汪绮石认为:“因先天者,指受气之初,父母成年已衰老,或乘劳入房精血不旺,致令所生之子夭弱。”意思就是,如果怀孕的时候父母身体欠佳,体弱多病,或者是酒后同房,那么,生下来的孩子就会有肾虚的问题,自然,随着慢慢成长,肾虚的情况就会日益明显。

当然,先天禀赋不足的孩子,如果后天喂养得法,也可以补先天精气,减少疾病的发生。如果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那么易致形体瘦弱,发育迟缓,产生一系列健康问题。比如,有人生下来后,没有头发或头发稀少,长大后也仍然稀疏难长有人牙齿长得很晚有的长到两三岁后,仍站不稳,行走无力有人满周岁后,头项仍软弱下垂,咀嚼无力,时流清涎,手不能握拳。“五迟”、站立、行走、长发、生齿、说话都比正常婴幼儿要晚得多、“五软”、头项、口、手、足、肌肉均痿软无力、“解颅”头缝裂开不合、前囟宽大、等症,这些都是先天禀赋不足,发育不良所致。

原因二:饮食不节伤了脾胃累及肾

饮食不节会诱发肾虚吗?通常我们知道,如果饮食不节,则常常会导致脾胃不好,但很少有说跟肾有关系的。事实上,二者关系甚大。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食物是靠脾胃来进行消化的,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进而气血生化不足,这样化生的肾精就会不足,即中医所说的肾气失充,自然肾就虚了,那么,什么是饮食不节呢?饮食不节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量的问题,二是饮食结构的问题,从量上来看,就是吃得太撑,曰常说饭吃七分饱,如果撑得不行了,那就影响健康了,当然,饱一顿饿一顿就更不行了,饮食结构指的是长期进食肥甘厚味、辛辣煎炸的食物,使脏腑生热,脾热炽盛,引起脾胃功能障碍,其他如饮食不规律,不卫生等,也会造成脾胃功能的损伤,

基于这个道理,《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食饮有节”的养生方法,维护脾胃化源,其内容包括节饮食、忌偏嗜、适寒温诸方面,《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强调饮食要全面配伍,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原因三:大量服药,肾不能承受之重

曰常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男人-动不动就认定自己肾虚了,需要“补”,尽管补的方式不少,但很多人都热衷于药补,听信宣传,认为有效,但是药三分毒,肾虚有阳虚和阴虚等不同类型,需要辨证施治,在分不清肾虚类型的情况下乱用补肾药物,比如肾阴虚的人服用了壮阳的药物,肾阳虚的人服用了滋阴的药物,不仅难以起到补肾的作用,而且会适得其反,加重肾虚状况,

不仅补不好会肾虚,治不好也会出现肾虚,有些医生没有严格的药效、药量控制,患者拿药后,往往嘱咐其“当开水喝”,这使得很多人长期大量服药,给身体增加排毒的负担,势必对肾脏造成影响,使患者正气受损,伤及肾脏,引起肾虚等问题。

原因四:气血不畅-瘀血导致肾伤

气血不畅实际上就是很多人在生活中说的“不得劲”,更为严谨科学的说法,在中医叫“得气”。事实上,人体除非生命结束,没有完全不“得气”

的时候,往往体现的是气血不足。为什么会不足?堵住了。

所以,提到中医病因,尤其是结合中医经络等来看,人们听得比较多的是“阳虚血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湿浊血瘀”等词。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地方。经络损伤,气血运行不畅,就容易导致肾虚。所以,从养肾护肾的角度看,应尽量避免身体产生瘀血。怎么避免?外伤轻则伤及表皮,重则损及内脏,但无论是伤及表皮还是损及内脏,都会损伤脉络,致使血液不循常道而溢出脉外变成瘀血,所以,外伤也容易引起肾虚。

可见,生活处处要小心,要避免外伤引起的瘀血,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不仅仅是身体受伤了,还伤害了肾。

畅,就容易导致肾虚。

原因五:风寒暑湿燥火成“杀手”

中医把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也有人将其归结于气,认为六淫太过则是六种邪气,认为它们是让人肾虚的外在因素,

诚可谓“六淫所伤,穷必及肾”。

一般情况下,六淫是不会让人致病的,但当六淫超过了人的承受能力的时候,人就会生病。以风邪伤肾为例来看,《素问·风论》曰: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

其色火台,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肾风之证,

常以肾系病变为主,证见多汗、恶风、头面水肿、尿少等。突出表现为肾主水液的功能失常而致水肿。

肾为水脏,又为水之下源,肾被邪伤,则水液泛滥。水能伤阳,故水肿必致肾阳虚弱。肾风之证,若发展到《素问·奇病论》所说的“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则类似现代医学的肾衰竭。风邪犯肾,不独风水之证。内耗其精,则为劳风内伤肾络,则见腰痛、骨痛、项脊背疼、耳聋、耳鸣、语言謇塞、半身不遂。

临床上还有一些并非由体外侵入的,而是由于脏腑功能活动失外感六淫相区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属病机范围,以内寒为例,内寒是阳气虚衰、机能衰退的一种表现,又称“虚寒”,其主要表现有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呕吐清水、下利清谷、倦怠喜卧、筋脉拘挛局部冷痛等,因肾中藏有真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能温煦全身脏腑组织,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精微至各脏腑组织,并使阳气达于肢体四末,故脾肾阳虚,失其温煦作用,令身体表现虚寒之象,而其中尤以肾阳虚衰为主要证候,阳衰则相对阴盛,阴盛于内,则阳气更为虚衰,两者互为因果。

专家解答

远离肾病,从徘寒扶阳入手

寒气是肾损害的罪魁祸首之一,看似毫不起眼,然而贻害无穷,为许多疾病埋下了伏笔。古往今来,真正的名老中医都非常重视寒气的防治,着名的中医典籍《伤寒杂病论》虽然包罗世间疾病,却以“伤寒杂病”统之,就是这个原因。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远离肾病,就得从排寒扶阳入手。

原因六:情志太过不利于肾健康

人都有七情六欲,高兴的时候笑,悲伤的时候哭,就通常情况而言,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变化,若是在正常的范围内,不会引起什么病变,但是如果七情太过,就会引发肾功能障碍,

肾在志为恐,与惊相似但不同,前者是自知而害怕,后者则是因为不知道而突然受到剌激,为什么会害怕呢?心藏神,神伤则心怯,心怯而恐,面对恐惧不同的人表现不同,那么,影视剧里那些吓得屁滚尿流是真是假呢?从生理的角度讲,这种情况是会发生的。《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又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的时候,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气迫于下焦,而又不能藏纳,收摄不住自然就会发生遗尿的情况。

因此,平常有病无病要做到“恬恢虚无”,只有这样才能“精神内守”,使身体气机调和,“阴平阳秘”对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所致的气机不畅病例,在治疗肾病的同时,也应注意治病求本,可服用疏肝理气之品,如中成药加味逍遥丸,疏肝和胃冲剂,柴胡疏肝丸,血府逐瘀丸等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服用,玫瑰花泡茶既有疏肝又有凉血化瘀之效,可谓物美价廉。

原因七:过劳过逸肾“两头受气”

工作、生活两不误,要求得一个平衡。就生活的艺术而言是如此,就养生而言也是如此。所以,并不是说好耍、清闲就养生,也不是整天劳作就相当于锻炼身体了。劳逸失当伤身还伤肾。就强度而言,不可太过,饭吃七分饱,力用七分好。尽量避免竭尽全力去做什么事儿。时间上建议跟着太阳学养生,日落而息,曰升而作。

这里要特别提及的就是房事过劳,如果一个人房事过于频繁,

男子可出现滑精,早泄,阳痿等症女子则会出现月经不调,白带增多等症,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怀孕困难或者流产,所以,有节是养肾中一个重要的分寸,补肾,仿佛成了很多男人养生的主题词,绝大部分男人都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雄风不在”,肯定是肾虚,也因此,肾虚成了很多人在性生活“不行”时候的挡箭牌,对此,不少肾内科的专家也颇为无奈,“许多本应该去男科的患者,却以为自己得了肾虚,跑到肾病专科来、而不少男科专家都曾接诊过这样的病人,起初感觉性爱时力不从心。

误区:养肾先补脑,观念不对越补越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