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威武二哥朱厚照(2)
- 王阳明正传:唯心有物
- 赵家三郎
- 3273字
- 2014-12-29 15:10:17
按照规矩,官员受廷杖通常裹着毡子棉被之类的。谁也没指望用廷杖杀人,铡刀比它快多了,旨在吓唬吓唬文弱无力的官老爷们。刘瑾在这上面做得非常绝,把官员脱下裤子一顿狂打。打人的都是练家式,打人绝不含糊,这上面学问非常大。那帮畜生以皮人练习,里面塞进砖头,往狠里打,则表面无事,里面的砖头全碎了,全是内伤。往轻了打,皮人外面裹一层纸,打下去纸不破,这就是境界。怎么打,都有暗号,如果监刑太监站成外八字,就是轻打,如果站成内八字,就是打死。
蒋钦被打了三十大板,扔进大牢,犹愤恨不平。他忍着剧痛,在狱中写下了奏疏,矛头直指刘瑾,大骂刘瑾不是男人,他因上疏受杖兀自血肉淋漓,尚未忘却江山社稷,刘瑾与臣到底谁忠谁奸,请陛下明断!奏疏上去之后,拉出来,又打了三十廷杖,扔回去。
蒋钦真的怒了,这回玩了命,继续上疏,中心思想只有七个字——刘瑾,我日你先人!
传说蒋钦在监狱里写奏疏时,祖先显圣。蒋钦写着写着忽闻鬼泣声,旨在提醒蒋钦不要再上疏了,斗不过人家。蒋钦急忙施礼,说道:“如果是我祖宗,请大声告诉我。”果然,鬼泣声极为凄怆。蒋钦道:“人固有一死,我豁出去了,当官的对不起国家,那便是对祖先的侮辱,对祖先的不孝。死就死,此疏不可不上!”言毕,鬼泣声止。这则小故事说明,刘瑾太能闹腾死了。蒋钦抱定必死之心上疏,奏疏递上去后,又被拉了出来,廷杖三十。三天后,蒋钦死于狱中,年四十九岁。
打死了两个人,伤者无算,还有不怕死的吗?当然有!
在暴力面前永远有反抗者,永远有不屈的灵魂,有一种力量专为正义而生,这回出场的就是王阳明!
脸先着地,无力回天
王阳明主考山东乡试后,回到京城,组织上对他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由原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调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官阶正六品。
兵部相当于国防部,下设有武选清吏司、职方清吏司、车驾清吏司和武库清吏司四个重要机构,每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工作人员多少取决于工作职能。比如武库司,相当于后勤,管一管刀枪剑戟、教材资料等,一个科员够了;车驾司,管通讯、警卫,维护战略资源,养个马之类的,两个科员足矣;最惨无人道的当属职方司,一旦有战事,这个司负责分析战况,拟定作战计划,根据前线信息正确地指挥部队作战,打赢了没赏,工作范围之内,应该的;打输了,必须揪出几个临时工,对此事件负责。动脑子的机构得需要四名不会来事儿,并且有真才实学的科员打理。王阳明所在的武选清吏司,相当于国防部的人事司,掌管武官选授、升调、功赏之事,绝对一肥缺。像他这样的科员,司里有三个。
王阳明工作之余,经常与志同道合的人谈论理学,在圈子里面小有名气,索性组成一个类似李梦阳他们那种社团。人家那个为了文学,他们这个为了圣学,结社内容不一样,目的是相同的,都为了寻找良师益友。王明阳真找到了一个人,他叫湛若水。
湛若水,来头不小,广州府增城(今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县)人。单亲家庭,从小没爹,这样的孩子通常早当家,年纪轻轻像个小大人似的。湛若水由母亲一手带大,家庭条件不是很优越,十四岁才开始上学。二十七岁,也就是弘治五年(1492年)考中了举人。就在大家都认为湛若水将会一路披荆斩棘,最后金榜题名时,这哥们儿居然放弃了科举拜于陈白沙门下,学习圣学。为表学习之决心,湛若水把准考证(路引)烧了。从此,湛若水潜心研究理学,六年如一日。
陈老师找到了传人,去世前给湛若水写了一首临终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陈老师衣钵相传。前文介绍过,陈白沙是吴与弼的学生,挺狠的一人,他能相中的人绝非简单人物,所以说湛若水是大师级水平,一点儿不过分。陈白沙死后,湛若水为他守孝三年。守丧结束后,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进京会考。大师出手果然不凡,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金榜题名,湛若水考中了二甲第三人,全国第六名。考在湛若水前面的那个二甲第二人,列位都不陌生,他就是严嵩,与王阳明是好朋友。另外,与唐伯虎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徐祯卿,也是同榜进士,二甲九十三人,全国第九十六名。
湛若水听说王阳明弄了个什么班,前来切磋。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此刻王阳明明显没有人家水平高。湛若水以“随处体认天理”的理学观点招揽了很多门生。王阳明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与湛若水一讲,行家明白了。遂湛若水评价他说,王阳明讲的这个“心”与我说的“心”不一样,他说的是胸腔内那颗心,我讲的是万物之本心。
王阳明找到了良师益友,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换理学心得,正在如火如荼之际,帝国政坛发生了重大事件。弘治皇帝驾崩,新君朱厚照一上台,任人唯亲,于是文官集团与新君团队相互角逐、厮杀、博弈。两年工夫,刘瑾等八虎在新君朱厚照的默许下对文官集团大肆清洗,除了李东阳等人没动,其他各部要职换了个遍。眼瞅着文官领袖一个个致仕离职,上疏的一波接着一波被击退,王阳明坐不住了,他写了一封《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递了上去。
王阳明不傻,傻子不可能成为圣贤,他不会效仿蒋钦死于直谏,因为在他看来那都是徒劳无功的。在广大文官集团纷纷上疏之际,他是集团内部小有名气的理学学者,焉能坐视不管。王阳明毅然提笔,为这股洪流再添细浪。那篇“请宽恕言官们的行为,祛除弄权作恶的奸臣,以表明皇帝陛下伟大德行的奏疏”,写得很非常高明,绵里藏针,骂人不吐骨头之典范。这篇文章分为三层,分别是叙述事件起因、影响和官方处理结果及王阳明提出的处理意见。分析如下,仅供参考。
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
文/王守仁(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
【原文】臣闻君仁则臣直。大舜之所以圣,以能隐恶而扬善也。臣迩者窃见陛下以南京户科给事中戴铣等上言时事,特敕锦衣卫差官校拿解赴京。臣不知所言之当理与否,意其间必有触冒忌讳,上干雷霆之怒者。但铣等职居谏司,以言为责;其言而善,自宜嘉纳施行;如其未善,亦宜包容隐覆,以开忠谠之路。
【翻译】我听说领导明白属下便不糊涂,舜帝他老人家就是个例子。最近听说南京给事中戴铣等人上言时事被抓了,我有几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窃以为必因戴铣等人奏疏措辞用句无意间触怒了陛下,但言官工作职责所在,他们就是干这个的。意见提得好当嘉奖,说得不好,亦要包容,以开忠谏之路嘛!(此为文章第一层,作者假装不知道咋回事儿,以作者角度去揣测戴铣他们犯事的因由,并强调了言官的工作职责所在。)【原文】乃今赫然下令,远事拘囚,在陛下之心,不过少示惩创,使其后日不敢轻率妄有论列,非果有意怒绝之也。下民无知,妄生疑惧,臣切惜之!今在廷之臣,莫不以此举为非宜,然而莫敢为陛下言者,岂其无忧国爱君之心哉?惧陛下复以罪铣等者罪之,则非惟无补于国事,而徒足以增陛下之过举耳。然则自是而后,虽有上关宗社危疑不制之事,陛下孰从而闻之?陛下聪明超绝,苟念及此,宁不寒心!
【翻译】今天把他们收拾了,目的是惩前毖后,让以后的言官上疏时都注意点,其实不是陛下您的本意。南京官员距离首都挺远,听风就是雨,我为他们小题大作这种行为由衷地感到痛惜啊!有南京言官的例子,京师的大臣们呢,没人敢说话了,怕引火烧身,但他们有一颗火热的爱国红心。从此以后,假如有关社稷危疑之大事,陛下您又从哪里听取处理意见呢?像陛下您绝顶聪明英明伟大一领导,其实早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此为文章第二层,说明事件在朝野的影响。文如其人,王阳明非常狡猾,他不是一个人在骂皇帝,是一群人。南京言官事件影响极为不佳,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皇帝也反驳不了。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是你这个小子一手造成的,难道真的要与满朝文武作对吗?文末,有讽刺之意,领导该是英明,应该想到后果很严重。)【原文】况今天时冻冱,万一差去官校督束过严,铣等在道或致失所,遂填沟壑,使陛下有杀谏臣之名,兴群臣纷纷之议,其时陛下必将追咎左右莫有言者,则既晚矣。伏愿陛下追收前旨,使铣等仍旧供职;扩大公无我之仁,明改过不吝之勇;圣德昭布远迩,人民胥悦,岂不休哉!臣又惟君者,元首也;臣者,耳目手足也。陛下思耳目之不可使壅塞,手足之不可使痿痹,必将恻然而有所不忍。臣承乏下僚,僭言实罪。伏睹陛下明旨有“政事得失,许诸人直言无隐”之条,故敢昧死为陛下一言。伏惟俯垂宥察,不胜干冒战栗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