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怎样做人(2)

苍蝇对蚂蚁说:“下贱的小虫,难道你真以为可以同我们相比?你住在草丛和树叶之中,而我住的却是宫殿,我分享着皇帝的御食,你只能啃啃可怜的麦糠;你只能从地下吸水解渴,我却能在金杯银盘中畅饮琼浆玉液;我可以坐在国王的头上,可以在高贵的女人脸颊上亲吻!这一切,大概你听都没听说过吧。”

蚂蚁冲着苍蝇说:“你呀,真是个不知羞耻的贱货。你怎么还敢吹嘘你那些丑事?你成天飞呀飞呀,可无论飞到哪里,谁不把你当敌人一样追打驱赶?你只是在夏天猖狂一时,一到冬天,你连飞都飞不动了。而我呢?任何时候都很健康,快快乐乐地过着日子,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草丛和树叶中。”

静思语

这个故事说明,不同的人对高贵和卑贱,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苍蝇认为自己能在宫殿里飞,能沾点御食的光,能在贵妇人脸上停留一会……就认为自己比蚂蚁高贵;而蚂蚁则认为苍蝇是不受人欢迎的飞虫,且只能在夏天猖狂一时,一到冬天就会都死了。而自己则无论春夏秋冬,都能健康地活着,过自己的日子,所以认为自己要比苍蝇高贵……

那么究竟什么是高贵呢?这里所说的高贵,主要不是指那些昂贵的房屋和产品,而是指人的品格、素质和精神方面的高贵。这种高贵起码应该是利他的、充满爱心的、能吃苦耐劳、能奋发向上、能团结一致、有理想、有志气等等这样一些代表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东西。

从这样一些方面来看,蚂蚁们的团队精神,不贪享受,安于清贫,健康的生活态度等等,应该算得上是高贵的。

那么什么是卑贱呢?卑贱并不能理解成经济上的拮据,社会地位的低下等等,而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品质、趣味、嗜好上的低下。比如社会上的某些好逸恶劳者、不劳而获者、拍马溜须者、仰人鼻息者、庸俗低下者、自私自利者、以耻为荣者、贪污腐化者等等。这样一些人,代表的是落后、愚昧、黑暗的东西,它们理所当然的要被看作是卑贱的。

按照这样的标准,故事中的苍蝇即属于这一类。因为它们的灵魂很卑贱。

不要盲目和人攀比

寓言

蚯蚓看见蟒蛇在睡觉,羡慕它身子长,心想:自己要是能那么长该多好,于是便躺在蛇旁边,拼命伸长自己。

可是用力过猛,不料把自己的身体伸断了。

静思语

一个人羡慕强者是正常的心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富有进取的表现。问题是在和别人攀比时,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因为人和人、事和事情况千差万别,机械地和强者比,就是不顾实际。只从愿望出发,是很难达到目的的,甚至适得其反。

不能过分贪婪

寓言

狗衔着一块肉过河,看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一条狗衔着一块更大的肉。它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结果,两块肉都没有了:那一块没捞到(因为本来就没有),这一块也被河水冲走了。

静思语

人不能过分贪婪。因为贪婪的人,往往追求不切实际的利益,使简单变得复杂,轻松变得沉重,拥有变成失去。人生的大部分痛苦来自于贪欲的不能满足,从心理学角度讲,贪心越大,人越容易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引起心理上的紧张,淹没原该拥有的满足和快乐。

救命的苹果

寓言

斯坦利·库尼茨是个对沙漠探险情有独钟的瑞典医生。

年轻的时候,他曾试图穿越非洲撒哈拉沙漠。进入腹地的当天晚上,一场铺天盖地的风暴使他变得一无所有:向导不见了,满载着水和食物的驼群消失得无影无踪,连那瓶已经开启的准备为自己庆祝36岁生日的香槟也洒得一干二净。

死亡的恐惧从四面八方涌来,斯坦利的手神经质地伸进自己的口袋:

“苹果!”

斯坦利从绝望中清醒过来:

“我还有一个苹果!”

几天后,奄奄一息的斯坦利被当地土著人救起。

令他们大惑不解的是,昏迷不醒的斯坦利手中攥着一个虽然完整但已干瘪得不像样子的苹果。它被攥得如此紧,以至于谁也无法从他手中取出。

上个世纪初,这个一生中不乏传奇色彩的老人去世了。

临终之前,他为自己拟写了这样一句墓志铭:

我还有一个苹果。

静思语

上天在把你置于绝境的同时,一定会塞给你一个救命的苹果,它就藏在你身上的某个地方。生活中,我们没有必要抱怨自己时运不佳或者一无所长,而应该把叹息和抱怨的时间用在寻找上天给你的苹果上。坚信自己的拥有,不断突破,勇于尝试,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要善于引以为戒

寓言

蝉在大树上唱歌。狐狸要吃蝉,想了一个计策:它站在对面称赞蝉的歌声美妙,劝蝉下来。

蝉识破了狐狸的诡计,摘了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以为是蝉,扑了过去。

蝉对狐狸说:“你这家伙,你以为是我下来了,那就错了。自从我看见狐狸的粪便里有我们蝉的翅膀,我对狐狸就有所警惕了。”

静思语

我们当然可以嘲笑别人的失败,但如果我们能从别人的失误中提炼机遇,在别人的失败中学习经验,引以为戒,那最好不过了。把别人的失败当成自己的大声忠告,这非常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珍惜自己的拥有

寓言

有一个樵夫,每天上山砍柴,日复一日,过着平凡的日子。

有一天,樵夫跟往常一样上山砍柴,在路上捡到一只受伤的银鸟。银鸟全身包裹着闪闪发光的银色羽毛,樵夫欣喜地说:

“啊!我一辈子从来没有看过这么漂亮的鸟!”

于是,樵夫把银鸟带回家,用心地替银鸟疗伤。

银鸟在疗伤的日子里,每天唱歌给樵夫听,樵夫过着快乐的日子。

有一天,邻人看到樵夫的银鸟,告诉樵夫他看到过金鸟,金鸟比银鸟漂亮千倍,而且,歌也唱得比银鸟更好听。樵夫想着,原来还有金鸟啊!从此樵夫每天只想着金鸟,也不再仔细聆听银鸟清脆的歌声,日子越来越不快乐。

有一天,樵夫坐在门外,望着金黄的夕阳,想着金鸟到底有多美?此时,银鸟的伤已康复,准备离去。

银鸟飞到樵夫的身旁,最后一次唱歌给樵夫听,樵夫听完,只是很感慨地说:

“你的歌声虽然好听,但是比不上金鸟;你的羽毛虽然很漂亮,但是比不上金鸟的美丽。”

银鸟唱完歌,在樵夫身旁绕了三圈后告别,向金黄的夕阳飞去。

樵夫望着银鸟,突然发现银鸟在夕阳的照射下金光灿灿,变成了美丽的金鸟。他梦寐以求的金鸟,就在那里。只是,金鸟已经飞走了,飞得远远的,再也不会回来了。

静思语

人常常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了樵夫,自己却不知道。不知道——原来金鸟就在当下。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是最重要的?它既不是你失去的,也不是你没有得到的,而是你正拥有的。

不能光说不练

寓言

整个夏天知了都在唱歌。可是当秋天来到的时候,它慌了——因为它没有储存一点可以充饥的苍蝇和虫子。

怎么办呢?它就到邻居蚂蚁那里去借。“我会还你的,在八月份之前,连本带利!”它说。

蚂蚁不同意,说:“天热的时候你在干吗呢?”

知了说:“你别见怪,我日以继夜地除了唱歌就是唱歌。”

蚂蚁说:“啊,你一直在唱歌,我太高兴了。那你现在就跳舞吧!”

静思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不能光说不练。因为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一样也离不开创造、离不开劳动。只有勤奋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我们的生活才能一天天好起来。那种像知了一样,整天只知道空喊口号,嘴里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实际却不去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到头来只能是一无所有,哪里还谈得上过什么好日子呢?

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确实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以能说会道为能事,实际到干的时候投机取巧,挑肥拣瘦;对上司拍马溜须,对下级蒙骗打压,这是很坏的作风。如果让这类人得逞,我们的事业就有被葬送的危险。

“光说不练”的错误,还在于它不符合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过:“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这里“练”就应该被看作是实践,光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理论只能是空的,因此“光说不练”是站不住脚的。比如你学习游泳,如果你不下水实际去练习,那么不管你读多少本游泳的书,别人告诉你多少这方面的知识,其结果你仍然是学不会的。

关键在于说什么

寓言

有一天,墨子的学生于禽问他的老师:“多说话有好处吗?”

墨子回答说:“池塘里的蛤蟆、禾田里的青蛙白天黑夜地叫,把口舌都叫干了,可是却从来也没人注意它。

“但是,看看雄鸡在黎明时的报晓啼叫,虽只有一次,然而却震动天下。所以,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说的话要有用处,要说得切合时机。”

静思语

生活里的确有些人很爱说话,随便一点小事,他都给你添油加醋、滔滔不绝,没完没了地说上半天,生怕别人以为他是个哑巴。

然而也有些不爱说话的人,该说的也不说,吃了哑巴亏,有苦往肚里咽。这也是一种不好的现象。说话代表了人们的心声,心里怎么想的,嘴里就怎么说。你不说,别人怎会知道你想的是什么。从这个角度讲,说话是一种思想交流的工具,所以该说的话一定要说,不说,你自认倒霉,岂不太不值得了。

那么究竟话多好,还是话少好?这要看话的内容是什么。内容充实,说得再多也不多;内容空洞,哗众取宠,甚至胡说八道,造谣生事,那一句也嫌太多,更别说多了。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海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们再加上一句:“话不在多少,关键在于内容。”

近朱者赤,摇近墨者黑

寓言

有一天,墨子无意之中路过一家染坊,看见染匠们正在染各种颜色的丝,便停下脚步观看。

他聚精会神地观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长长叹了一口气,说:“唉,丝原本是雪白的,但是把它放入黑色的染缸里,就变成了黑丝;若是把它放入黄色的染缸里,就变成了黄丝。改变丝的颜料,丝的颜色也随之改变。染完了五次,丝的颜色自然也改变了五次。看来,染丝不能不小心谨慎啊!这个道理,为人处世也同样适用。倘若做事时一时莽撞,就会像把雪白的丝错投染缸一样,再想改变就难了。”

静思语

南方的植物,有它自身的特点,如喜欢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环境;北方的植物耐旱、耐碱、喜阳光,这些都是不能随意调换的(除非人工改变气候条件)。人的生长环境也是这样。一个文弱内向的孩子,比较适合用脑;一个强壮好动的孩子,比较适合用力。如果把他们的生长环境搞颠倒了,爱用脑的硬被送到体校去学打篮球;爱用力的又被送到音乐学校去拉小提琴……如此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更不要说把一个诚实善良的孩子,带入花天酒地的舞场、咖啡厅、夜总会之类的环境里,能出现什么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能知错不改

寓言

从前某地有一个人,他每天要偷人家一只鸡。

别人劝他说:“你一天到晚,到处偷鸡摸狗,四邻为此不安,这可不是好人的行为。”

偷鸡人听了以后说:“既然如此,请让我先少偷一些,改为每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完全停止吧。”

劝他的人听了,叹息说:“明知这样做不对,就应当立刻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你要这样,恶习恐怕永远也改不掉了。”

静思语

故事里的偷鸡人,听了别人的规劝,已经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却仍然要偷,给自己的不法行为打掩护,这种做法愚蠢之极。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不良行为一旦成性,要改掉是很难的。因此一定要狠下决心,而不能知道错,还遮遮掩掩,给自己找台阶下。如果这样,只能错上加错,走上不可救药的道路。

改正错误的最好办法,就是从思想上彻底认识错误的危害,从而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其次就是接受群众的监督,主动争取别人的帮助,因为外因可以推动内因而起作用,比单纯只有内因效果要更好。

人无大志,行必不远

寓言

在那遥远的北极地方,有块荒凉的不毛之地,那里有个辽阔无边的大海,名叫天池。

相传在天池中,生活着一种大鱼,没有人知道它有多大多高,它的名字叫鲲,鲲后来又成鸟,它的名字叫鹏。

鹏非常之大,它的背如高耸的泰山,翅膀好像挂在天边的彩云。鹏舒展伟躯,乘着旋转的暴风奋起高飞,直上那九万里的苍穹。它穿云破雾,背负青天,展翅南飞,直往南海。

一片小小的沼泽中,有一只小小的雀鸟,名叫斥。它看到鹏高高翱翔,很不以为然,嘲笑说:“它将飞到哪里去呢?我飞腾跳跃不过几丈高,回到地面上,也可以在蓬篙之间自由自在地回旋飞翔,这也是很得意的呀!”可它究意要飞到哪里去呢?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人无大志,行必不远。

静思语

故事中的鹏鸟身躯伟岸,日行千里,它并不安于在那不毛之地的荒凉地方长久呆下去;它能直飞九万里高空,穿云破雾,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它的飞翔。

而斥,仅是一片沼泽地中的山鸟,飞不过丈高,穿行在蓬篙之间。可即使如此,它也自满自足,不求上进。

在我们的人类社会里,有一类像鹏鸟一样的人,他们年少志高,在学校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工作岗位成就卓著,为国家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有一类像斥似的人,胸无大志,工作平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了一点工作,就自满自足,固步自封,甚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到四十岁就老态龙钟,暮气横秋。

为什么这两种人,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呢?最主要就是一种人胸怀大志,努力奋进了;而另一种人则胸无大志,安于现状。有理想,有志气的人,就能做出很大成绩,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没有志向,没有理想,就只能循规蹈矩,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一辈子也走不出个人的小圈子。这样的人,自然也谈不上对人民会有多大贡献,做多少有益的事情。

懦弱要不得

寓言

有一位少女,脖子上挂着珍珠,腰间佩着宝石,身上还携带许多黄金,在山林里遇见了一伙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