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之八 艺高胆大解元何惧

  • 陆海巨宦
  • 阿菩
  • 3140字
  • 2009-02-21 17:13:03

推荐奥丁般虚伪的《乱臣贼子》,现在还敢写三国的不多了,这本书我是看了他作品相关里的人物卡之后就看下去了。

——————

原来都指挥使走了以后,左右布政使与按察使惶惶无策,听到各处传来的消息越来越坏,虽然倭寇还没入城,但市井已有不稳之迹象,正恐慌间,提督学道忽然说:“诸位大人,虽然敌情如何还不知晓,但我大明承平已久,省城的这些官兵,没一个上过战场的,只怕都不大可靠。”

诸官都道:“是啊,是啊!此言甚是有理,只是不知该如何是好。”

那提督学道说道:“依卑职愚见,城中幸好却有一个可靠的人在,若是调了这人来,必能保我辈平安!”

按察使便问:“是什么人?”

那提督学道道:“就是新科解元李哲!据卑职所知,此子文武双全,十岁就曾领兵打过山贼,其名号到处,福建各处贼匪闻风丧胆,他又与同安隐士、泉州武师在省城办有个武馆叫止戈馆,馆内常有数十名学生,个个都能以一当十!若调了他们来,那就是一支精兵!”

左右布政使虽知道新解元的名字,但都没听说过他的事迹,倒是按察使对李彦直有所耳闻,听了提督学道的话后顿足道:“我怎么就忘了他!”

左右布政使忙问:“此人如何?”

那按察使道:“若得他来,必能保我等无恙!”

左右布政使大喜,赶紧签押了命令,派人去召李解元。

李彦直正与风启、蒋逸凡商量前往北上两江的事情,没想却撞上了这等变故,陶朱馆内,自有护卫三十二人,都是从北尤溪机兵营里训练出来的精兵,止戈管、博文馆的学生也都受过训练,所以满城慌张,这三合馆却丝毫不乱。

李彦直的武术师从俞大猷、李良钦,俞、李二人所在的泉州乃是当时大中华地区最重要的武学胜地之一,有真才实学的武师甚多,双方相遇之后,李彦直便得以迅速嫁接泉州一脉的武学资源,而泉州武学也借着李彦直的经营能力迅速发展,双方相得益彰,在福建各地建立起了大大小小三十六个止戈馆,这福州止戈馆也是其中之一。

为建立这止戈馆,李彦直和李良钦真是费尽了心血,尤其早期武馆规章的制定、武术教育的流程和第一批武术教师的培养最是困难。他们足足用了四年时间,才算完成第一座止戈馆的建设,等教育程式确立起来,第一批武术教师培养出来,接下来的事情就越来越好办了,不过是把这个体系复制到别的地方,老师教会了学生,毕业生中的优秀者就能成为老师,如此循环不止、生生不息。

止戈馆一开始只在贫寒子弟中招收学生,择材标准十分严格,可一旦取中,不仅学费全免,还包食宿,而且学生若能遵守纪律并顺利通过训练,毕业后还包安排工作,贫家子弟闻名多愿来附,故此生源不愁。这福州止戈馆虽设在省城,但市井之徒一概不取,也有一些富家子弟闻名而来,情愿交上高昂学费学些拳脚,因此李彦直又开设了外馆,其训练的严格程度与本馆完全两样,不过是走走流程,内馆是真正在培养人才,外馆就是办教育产业创收了。

福州止戈馆的内馆现有弟子二十五名,尚未学成的新生十五名,驻馆武师五名。外馆学生九十二名,功夫虽不能与内馆学生相比,但毕竟受过基本训练,所以能够听命行事。由于止戈馆通常都是设在陶朱馆边,所以止戈馆的学生尽管不直接参加陶朱馆的保安工作,但两馆本出一脉,平时既有威慑之功,遇变也会守望相助。陶朱馆的加盟商家个个都是人精,自然深知此情,故而也常出钱出力,帮衬止戈馆的财政。

倭寇警起之后,李彦直便召集了陶朱馆的三十二名保镖,止戈馆的二十五名学生,自己带来的二十二名护卫,连同五个武师,一共八十四人。这八十多人可不比城头上那些暮气沉沉的官兵,只要拿到了兵器,马上就能投入战斗,李彦直估摸着就算有大批倭寇来犯,靠这支人马应该也足以守卫三合馆,甚至在乱军中杀出一条血路来也能够。

博文馆的学生、陶朱馆的伙计、止戈馆的新生虽然比不上这八十四人,但平时耳闻目睹,也都有些胆气,再见到有这八十四人在更是放心。李彦直将他们召集起来后见大伙儿都不慌忙,心中欣慰,却还是给大伙儿打气道:“大家不用担心,就算真有大批倭寇杀来,我们也能自保!从现在起,止戈馆内馆学生、陶朱馆护院,以及随我来福州的护卫,分三班轮流值哨,其他一切照旧!”

博文馆这一届的学生领袖王晶凯出列道:“李老师,我们可需要去多购置一些粮食回来,以备无患?”

“不行!”李彦直道:“三馆存粮,够我们吃半个月了,这次的事情来得蹊跷,但按我的估计,应该不会持续很久。现在去购买粮食,坊间邻居一看我们都在买粮,必定心慌跟风,如此互相影响,非发生抢购潮不可!咱们除了要保护自己之外,还要顾及对坊间的影响!不能给官府添乱子!我已经派人去打探消息,在有确切的消息之前,该读书的读书去,该练功的练功去,该干活的干活去!自己不乱,就是帮忙!”

正要解散众学生,不想门外忽然拥进一大帮人来,却都是同盟的商家、相熟的士绅,上百人拖家带口,抱被子背衣服,都跑到三合馆来请求保护,不片刻间就把止戈馆的院子挤了个人满为患,李彦直连声高叫:“大家不要怕,没事的,先回家去!”却没人肯听,定要赖在这里才心安。这些人多多少少都和同利有些干系,有的还送了儿子来止戈馆、博文馆读书练武,乃是学生家长,实在不能不理。

李彦直无法,只好吩咐学生们将这些人按次序安置在两廊,让蒋逸凡带领新学生帮着管理人流。

这边才安置妥当,那边布政司衙门却传来命令,要新举人李彦直率武馆学生前去助防。一名商人叫道:“他们有官兵保着,还要止戈馆的学生去干什么!”

众依附者都大叫:“是啊,是啊。”都劝李彦直和众学生别去。

学生们向李彦直望去,李彦直却道:“学成文武艺,正为报国家!三司既有命令下达,我等正当出力!”留下三十人归风启指挥,留守三合馆,自己却带了五十名学生、护卫,分作十个小队,赶到布政使衙门听令。

布政使、按察使见他闻令即来,无不欢喜,不久都指挥使孙泰和回来,又作主给他们换了兵器,诸官会聚,再次商议对策,李彦直敬陪末席,都指挥使却问他意见。李彦直道:“李哲斗胆请问:此次倭寇警起,究竟有多少人,从何处来?现在何处?装备如何?”

众官被他一问,没一个答得上来,层层问责下来,最后是东门的城门官被传了来道:“卑职是在城头望见有一队倭寇窜出劫掠,派人出去过问,派去的兵丁却被他们在城下杀害!所以赶紧闭上了城门,并向诸处示警。”

李彦直又问人数有多少,那伙倭寇如今又在何处,那城门官道:“当时望过去,大概有二三十人,我们关上城门后就向东南方向去了。”

李彦直再问,却就没人知道那伙倭寇的去向了,李彦直心道:“听来这倭寇只是一小股人马。嗯,这也对。福州虽然离海不远,但沿岸卫所星罗棋布,除非先扫除了这些卫所,否则过不来。若说有大部队从别的府县登岸,也不能没有惊动其它府县、卫所就直奔省城,这多半只是一群漏网之鱼!”当下便请缨要带人往城外一探。

孙泰和见他如此勇敢,当众嘉奖了一番,便许他出城探查,又问他要带多少人马,李彦直想了想道:“不用多,我只带本馆三十人去。若对方确实只有二三十人,也不需城内援救,只请大人许我在城外便宜行事。”

三司便都许了,都指挥使又许了他船、马并出入牌印,李彦直便挑了十名学生,二十名护卫,先去挑了四十匹好马,但李彦直对官库的武器没信心,便又回三合馆,从止戈馆的秘库中取出五支鸟铳,十五张硬弓,十二口长刀,这才出城寻倭。

蒋逸凡请求随行,李彦直也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