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爱的心理学(1)
- 教子要读心理学: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 牧之 张震主编
- 5525字
- 2014-11-21 17:21:54
美国现任总统布什的母亲芭芭拉说,她的父亲告诉她,做父母的只能送给孩子三件最有价值的东西:一是最好的教育;二是树立一个好榜样;三是所有的爱。怎样做到这三点呢?请从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入手吧。
(第1节)对孩子表达“爱”
十岁的小女孩能做些什么?在想些什么?你也许会有成千上万种答案,但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一个十岁的女孩却会一脚把自己养的一只小鸡踩死了。只是因为,她看到母亲帮自己给小鸡喂食的时候,觉得母亲对小鸡比对自己更好。
一只小鸡,就因为一丝妒忌之心,丧命在一个十岁小女孩的脚下。
这不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个事实。无法否认,小女孩的想法过于偏激,但试想,如果平时这位母亲能略微表达一下对女儿的疼爱,也许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
其实,任何一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更有调查表明:如果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真高兴,你是我的宝贝!”等,以及经常拥抱、抚摸和亲吻孩子,会慢慢地给孩子以自信。孩子们长大后注定要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生存,而自幼就得到亲子行为温暖的人更能对付社会环境的压力,并避免那些与压力有关的疾病。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的。”大家都知道,“母爱”是无私的、是奉献,但在这儿,“无私奉献”并不是“崇高”的代名词,因为“母爱”只是任何动物都具备的一种本能,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意识,因此,人在爱自己的孩子时头脑一定要有清醒意识,要有原则地、理智地去爱。但是,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却不知道怎样合理地去爱孩子,甚至造成了以下几种不正确的教养态度。
一、溺爱型。这类家长很爱孩子,但这种爱缺乏理智和分寸,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包括无理的要求。久而久之,父母的权威就丧失殆尽,教育便无从谈起。这种教养形态下的孩子自然是任性、自私和懒惰的。在幼儿园中,他们是很难与同伴相处融洽的,对于老师的教育也是难以接受的。
二、放任型。这种类型的家庭无论孩子想做什么一点也不关心,也不责备,让子女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放任儿童自行发展,对孩子的家教几乎为零,对子女的行为没有明确的或没有什么要求,对他们的奖惩往往是随心所欲的。或者,这类父母本来就以自我为中心,业余时间大多花在自身的娱乐或工作上。
三、专横型。与以上两种方式截然相反的是,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意见和愿望不容易表达,正当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常常受到父母的斥责和禁止,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尊重,缺少参加社会交往的机会。家长和孩子之间缺少沟通。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易形成畏惧、利己、缺乏安全感、对人不能宽容等特点。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也不多用语言去跟别人商量、交流,而多用的是一些粗暴的行为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抢玩具、抢椅子等。
四、不一致型。这一类型的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依父母当时的情况而异,有时非常严厉,有时非常溺爱;或是父母双方或家庭成员之间一方非常严厉,另一方非常溺爱,对子女的态度不一致。这一类型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但方法多变、配合不好,以致教育效果不理想,也容易引起各种矛盾,对幼儿的成长形成许多不利的因素。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有意识地爱孩子是培养孩子安全感和勇气的最重要的方法。当孩子被无条件地爱着的时候,他的自信心会大增,在他的心灵中会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产生。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要求孩子做出相应的行为或取得相应的成绩,然后再给予孩子与之相适应的爱,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成了“生意”关系。这种有条件的爱,极大地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够好,自己还需要做出相应的动作,父母才能爱自己。孩子在意识深层感觉的是屈辱,是人格的贬损,是自尊心的伤害。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最需要的爱就是无条件的爱。孩子最害怕的就是被遗弃与遗忘。对孩子来说,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包容,这种无条件的爱会使人感受到很深的“安全感”。人一旦有了安全感,自信、稳定、自在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这样,人才能勇敢地冒险,不怕艰苦。这种爱的需要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要。
支点招:
有人说:美国是孩子的天堂。那么就让我们看看美国的父母是如何关爱自己的孩子。
一位美国爸爸如是说:
我会常常用又大又暖的毯子裹着女儿,带她到庭园里,让她坐在我的大腿上,我们一起观赏月亮和星星,这对我们俩来说是最美好的时候。
我给我的每一个孩子都保存了一本他们四到九岁的日记。我让他们知道,我是多么地爱他们。没有这些记录,他们的一些重要瞬间、美妙时刻将很容易被遗忘,也靠着这日记,他们成长中的趣事、思想乃至“恶作剧”都能如实地记录下来。
记得在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我的父亲常双手握住我的手,目光凝视着我,然后握我的手三次,好像对我说:“我爱你。”现在我也用同样的方式,试着握住我女儿的手,女儿会用双手回握我,我非常激动。
一位美国妈妈如是说:
我是一个工作的妇女,每天不得不很早地离开家,我的小宝贝们很少能对我说“再见”。为了能让他们知道我有多么的爱他们,每天早上离家前,我先悄悄地进入他们的房间,给他们每人脸上一个深深的吻,到孩子们起床时,会从镜子里看见妈妈留下的鲜红的吻,让他们知道妈妈是爱他们的,并向他们说“再见”。
每逢周末,我会把准备好的午餐放在一个野餐篮里,带着我的四个孩子举行一次美妙的活动。那一整天,就我和孩子们一起散步、放风筝、玩球。我的小宝贝们知道,这是一周中最特殊的时间。
你像上面的爸爸妈妈一样对孩子表达爱了吗?
本节笔记:
任何孩子都需要爱,他们对爱的需要远远胜于对玩具的需求。请给孩子正确的、无条件的爱吧。
试一试:
与孩子道别时挥挥手;
孩子回家时给他一个问候;
轻轻地拍拍孩子的肩;临睡前给孩子一个吻……
(第2节)尊重孩子的权利
有一位母亲当过三十多年老师,却犯了一个后悔莫及的错误。一天,她发现儿子在自己的屋子里烦闷地走来走去,非常替孩子着急。她隐隐知道,上高中的儿子在谈恋爱,碰到了什么挫折,她暗暗祈祷:儿子啊儿子,你可有点出息,别为这么点儿事想不开!一会儿,儿子出门了,妈妈再也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想方设法撬开了儿子的抽屉,取出了儿子的日记。可是,当她翻开日记时,手却像被烫了一样——原来儿子在日记中夹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妈妈,我料定您会来偷看我的日记,我瞧不起您!我有烦恼是自己的事,您不必管我,我能挺过这一关!”这位母亲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低估了孩子的能力。还是应该尊重孩子啊。”
孩子是什么?孩子不是玩具、附属品、动物、机器……最简单的解释当然是“人”。所以孩子也有天赋人权,但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的诸多权利却常常被忽视。我们常常以那种君臣的心态面对孩子,父母、老师是皇帝,孩子是臣民,成人永远没有错,孩子却总是错得离谱。孩子在成长的生命里,只是被保护、被限制、被约束、被处罚,可他们该有的应该被尊重的权利却很少被提及。孩子常常被父母用于满足自己未曾圆满的梦,于是他们没有自己的理想,有的只是大人的期待。
尊重孩子,是因为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被认为是一个权利主体。他(她)不是父母的附属物,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国际、国家和地方各种法律法规的保护。所以父母应该尊重孩子,上面这位母亲认为孩子能力提高了,才意识到要尊重孩子,其实是不正确的。从法律角度讲,无论孩子是否有这种“能力”,他们都应该受到尊重。
从另一角度说,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获得自尊,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而自尊和尊重他人是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首要条件。由于孩子年幼,自尊意识处于稚嫩状态,特别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更应当给予保护。可以说,是否尊重孩子,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值得父母们予以特别的重视。
新一代的父母们对民主的意识有足够的认识,无论美国还是其他国家,在对待社会及工作问题上,人们常常能自动地应用民主概念。但在家庭中,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却时常暴露出潜在的家长意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成年人认为孩子们年幼无知、体力缺乏、毫无经验,完全在自己的保护伞下,并对他们负有完全的责任,因而也就有了权力来指挥他们。于是表现为独断专行、主观片面,站在成年人的立场去体味孩子的感觉。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位置便有了倾斜,过分看重了自己的权利而忽略了孩子们的权利。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主动性的个体,因而也就有了权利。即使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也不能忽视他的权利,随意调遣。
支点招:
尊重孩子,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说,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些权利一概受到法律的保护,当然还包括儿童的隐私权(偷看孩子的日记、信件就是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孩子其实应该有很多被尊重的权利,但却常常被忽视。
平等权:孩子是世界和平的象征,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国界、阶级、种族、职业、性别、偏见等,但成人世界的不平等观很快会感染孩子。所以老师应该传授孩子真正的平等权,一种不以成绩、不以长相、不以家中财富作指标的平等。人生本来就有智愚之分,也有兴趣与品位不同之别,这些差异足以左右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但那不代表孩子的全部。跑不快的孩子也可以享受与人竞逐的快意;图画画不好的孩子,依然可以彩绘出他心中的天地。但是老师的否定与拒绝会是一个重要的变量。惟有平等的待遇,孩子才不至于在挫折中流失掉学习、生活的乐趣。平等地看待每个孩子,孩子方能学会平等地看待自己。
分享权:孩子有权把在学习中所看见的、所听见的、所想的一切“报告”给成人,包括宇宙的变化、天地的迷惑、世界的困境,这叫分享。孩子是很善于与他人分享的,只要你给他这份权利。反而是我们成人把这项有趣的法宝早早地遗忘殆尽。而分享应该是双向的,家长快乐的事也可以和孩子说一说。别说这只是个人的想法,孩子从不这样认为,他们以能分享家长的心事为荣,只要你给他们机会,孩子会很乐于聆听。
体验权:体验是孩子汲取智慧的泉源,体验是促进儿童心智发展的花园。但我们的父母、老师却常常会不由自主地阻挠孩子体验世界。在自觉不自觉中我们剥夺了孩子与日月星辰、山川泥土肌肤相亲之权,也剥夺了孩子感知生命的权利。所以尽管今天的孩子带着很多的知识来到学校,他们带来了对身边和遥远世界的广阔的视觉认识,带来了大量的图像、事实和幻想,然而今天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却越来越远离自然界。可是老师、家长应该明白,没有亲身体会,难以建构自己的一套智慧逻辑。所以,让我们把体验权还给孩子,告诉他们: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探索权:人究竟是如何长大的?是“探索”。人总是在各式各样的探索中找出自己的定位。然而父母的担忧、禁忌,却是妨碍孩子探索的最大的元凶,孩子的探索或许会因此而停止。所以孩子说我想知道鱼睡觉闭不闭眼睛,家里的灰尘为什么特别多,蜜蜂是如何采蜜、筑巢、做蜂蜜的,茶是怎么种、怎么采、怎么做的,父母不要给予太多的限制,也不要说这与我们的学习毫无关系。探索是顽皮的,父母应该给以容忍。探索是危险的,父母应该给予安全。太多的限制只会毁灭孩子的智慧,会妨碍他们成长为真正的人。
独立权:独立的孩子比较有主见、喜欢争论、不听使唤、常常特立独行,既有的成规不一定能应用在他们身上,他们不喜欢受到束缚,更不想听从天命、墨守成规,如果孩子时时响起与家长不合拍的不和谐之音,必然会令人头疼。所以父母宁愿提供枷锁,也不愿让孩子放手一搏。所以,给孩子独立权,让孩子自己演自己,允许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宣布思想独立、人格独立、个性独立、兴趣独立、品位独立、说话独立(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欣赏角度独立,这需要极大的雅量与容忍,容许孩子有自己的声音,容许孩子可能犯错误,容许孩子跌跌撞撞。孩子其实不怕跌倒,怕跌倒的是成人,孩子是用跌倒的方式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如果生命需要成本,跌倒就是该付出的成本之一。
孩子还有很多的权利,如生气权、快乐权、运动权、被鼓励权等等。说以人为本,那么首先从承认孩子也是“人”开始,真正从人性出发尊重孩子一切的天赋人权,尊重意味着孩子有权决定自己的事物,在尊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才有机会慢慢浸染人文色彩。
也许,您看了这些权利会坐不住了,这么点儿的孩子有这么多权利,谁还管教得了?其实,一个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比一个不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更好教育,因为所有儿童权利都在教孩子做人,而不是其他。
本节笔记:
当父母们尊重孩子的权利,并引导孩子珍惜自己的权利时,真正有益的教育才能开始。
试一试:
不要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信件,请允许孩子自由申辩;
让孩子在你的建议下做些体验探索活动,把自己的心事、好事和坏事与孩子共同分享一下……
((第3节))给予适当的关注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我曾经和花儿对过话,就那么三句话,那是在一个特定的痛苦条件下发生的故事。
八年前安眠药没能杀死我的生命,连续失眠了七天七夜,吃不下任何东西,最后一天我做了一个梦,而梦醒了以后,我就可以和花儿对话了,那是平生第一次,也仅有那么一次。
我问花:你为什么不说话?
花答:因为你没有在意我。
我又问:你为什么现在又说话了呢?
花答:因为你现在在意我了。
我又问:你为什么存在,为何而美丽呢?
花答:为在意我的那些人。
这三句话震撼了我的整个生命。
我愿意透露这个能够让人觉得属于秘密的故事,只是想说一句:关注是一种爱,至于爱有多深,就看你关注得有多深多细致了。”
而每个孩子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孩提时代缺乏父母的关注的人往往自私、执拗,不懂得理解别人,也往往不信任自己。
一天,一个中学校长气冲冲地对班主任说:“我去上厕所,回到校长室,正好看到这个女孩在翻我的抽屉,手里有两枚一元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