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子时:胆经旺
-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书立方养生馆)
- 《书立方·养生馆》编委会
- 5680字
- 2014-07-14 16:42:31
胆经的循行:胆经的循行起于眼外眦角的瞳子髎穴。上行至额角,环绕侧头部,向下循行于耳后,至肩入缺盆,下至腋窝,过胸部到季肋,下行至髂关节环跳穴,再沿下肢外侧中间,经膝外侧腓骨前缘,外踝前方到足背。止于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穴。
胆经的养生调理之道
子时阴气最盛,是一天之中最黑暗的时候,也是人体气血阴阳交替转换的一个临界点。阳主动,阴主静,此时最需要安静,不要熬夜,要及时上床睡觉。子时睡眠养胆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宁舍一顿饭,不舍子时眠。”良好的睡眠可以让身体补充能量、恢复精力,有“养阴培元”之效,还能让头脑清醒起来。否则,胆经就会出现问题,表现为口苦、时常叹气、胸肋部作痛以致身体转动困难等。病情严重时,还会表现为面部毫无光泽,全身皮肤干燥,以及足外侧感觉发热等症状。胆的主要功能是储存、排泄胆汁,中医称“胆者,中精之府”,内藏清净之液,即胆汁。胆汁味苦,色黄绿,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食物消化,是脾胃运化功能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黄帝内经·素问》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全身气血取决于胆气生发。子时睡眠好了,对一天至关重要。理论上说,在胆经最旺的子时按摩胆经是最好的进补,但实际上,子时强调要熟睡。因为同名经同气相求,退而求其次,可以在手少阳三焦经经气旺时(就是晚上21∶00—23∶00),敲打或揉搓手足外侧的少阳经。
【“子时觉”养阳,阳气足不生毒】
子时,阴气渐衰,阳气渐长。从养生治病的角度来讲,“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养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养阳。《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中说:
“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就是说,一天就是一年的浓缩,晚上23时到凌晨3时相当于一年中的“冬季”。此时睡觉养阳气,保护了我们体内的阳气,就能祛邪扶正,抵抗寒毒。反之,如果我们不休息,那就相当于在和天地做“拔河游戏”,阳气受损,阴阳不调,则会百病丛生。
有句话不是说嘛,“腾不出时间睡觉,就得抓紧时间吃药”。如果你是因工作太忙,习惯加夜班工作,那你可以选择早点睡,早点起来再做,这样既能充分养生,又不至于耽误工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你是为了上网、玩游戏、看电视而不早睡,那么你因此伤了身体就更不值了。“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至关重要。睡眠质量好的人可以10∶30上床,半小时后也差不多进入了深睡眠。
睡眠质量差者,就要更早一些上床睡觉,具体时间自己要掌握好,但一定不能养成“赖床”的习惯。睡晚了,阳气就伤了,如果再睡懒觉,那阳气更是升不起来了,实在困的话,你也要按时正常起床(成人7—8小时睡眠为佳),然后在中午的时候睡个午觉,这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调畅胆气能促进健康和睡眠】
调畅胆气不容易生病
《黄帝内经·素问》曰:“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意思是说,同样有外来的恐吓,对勇敢的人来说,胆气行畅,恐吓引起的身体变化就消失了;而对于胆怯的人来说,胆气不畅,恐吓引起的身体不良变化就会留下来,逐渐形成各种疾病。所以胆气调畅了,就不容易因外界惊恐而生病。
现代医学表明,人体的情绪表现与一定的生理活动相联系,情绪的反应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理过程,惊吓、愤怒、不满、冤屈等不良情绪因素会引起身体生理活动的异常,从而出现躯体疾病。对于胆气调畅的人,这些不良情绪不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过程,或者影响比较小,身体能够自行调节,消除或削弱不良情绪对生理过程的影响。
生病的人更容易胆气不畅
现代医学表明,人在疾病期,由于疾病的影响,也会产生相应的不良情绪。譬如,许多胆结石症、胆囊炎等胆病患者都具有胆疾病本身的临床表现,如疼痛、胃肠不舒服、大便不顺畅、消化不良等。由此整日忧心忡忡,有胁肋疼痛就怀疑为肝癌,咽部不适就怀疑为喉癌、食管癌,头昏就怀疑为脑部肿瘤等,这些都是生病的人更容易胆气不畅的临床表现。
具体调畅胆气的方法有:在胆经旺盛的时辰进入睡眠,以保持愉悦心情,舒畅意志;经常敲击胆经的穴位,有针对性地补益胆气,祛除胆腑的痰热、痰湿等。
【胆汁分泌正常,脾胃消化才有保障】
护胆要吃早餐
早上一定要吃早餐。如果不吃早餐,就会导致空腹的时间过长,胆汁分泌减少,长此以往不但会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增加患结石的风险。
脾胃和胆之间的关系胆汁为肝之余气所化生。胆汁在肝内生成之后,在肝的疏泄功能作用下,流入胆囊。胆囊的作用主要是浓缩、储存和排泄胆汁。如果将肝脏比喻成胆汁的“生产工厂”,胆囊则是存放胆汁的“仓库”。正常情况下,胆囊除了存储胆汁,还会对胆汁进行“精加工”。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仓库”的大门就会紧闭。而人在进食3—5分钟之后,胆囊就会开门放行,将存储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帮助消化和吸收。而且,肝胆的疏泄功能对脾胃升降也有促进作用。胆气足,胆汁分泌旺盛,脾胃升降有序,消化能力才强。如果胆汁得不到正常的生成和排泄,脾胃升降紊乱,就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想要减轻脾胃的负担,就得保护好胆,使胆汁得以正常的分泌。
夜宵阻碍胆汁分泌
吃夜宵会阻碍胆汁的分泌,而且会让人发胖,对健康也有极大危害。很多人熬夜就会感到饿,肚子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要吃夜宵才行。
这是因为体内生发的阳气被消耗掉了,此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养阳——睡觉养阳。人体只有静止不动,阳气才不会受到消耗,才能慢慢生发起来。如果人们在睡前吃了夜宵,肠胃就必须增加工作量去消化食物。肠胃运动,就得靠阳气的滋养,这样刚刚生发起来的阳气就会被消耗掉。胆为少阳脉,少阳之气生发不起来,就会影响胆的功能。长此以往,胆经就会出问题,胆汁的分泌就会减少,而胆汁是消化脂肪的得力干将,胆汁分泌不足,脂肪就会在体内沉积下来,人就会发胖。
【胆经的日常锻炼和养护——敲胆经】
敲胆经的作用
活气血,促胆汁分泌:敲胆经可促进胆汁分泌,增加气血。人体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人吃进去的食物,有一部分由胆汁分解成人体造血所需要的蛋白质。因此,如果胆汁分泌不足,则食物被分解成可供人体吸收的蛋白质就不够,也就不能提供人体造血所需的足够材料了。
调脏腑,理气机:敲胆经可以调理脏腑的气机,人体是一个升降出入气化运动的机体,肝气通达,气机调畅,则脏腑气机升降有序。气机该升的升,该降的降,身体才能达到平衡,如果气机不通畅,就会出现喜欢叹气的情况,这是因为叹气可以使气稍稍通畅一些。
增强抵抗力:足少阳胆经是处于半表半里的,邪气侵犯人体往往会和正气在半表半里中进行抗争,这时人就会感到忽冷忽热,正气强,就会把邪气驱赶出去;如果正气虚,邪气就会长驱直入进入身体里,从而使疾病加重。敲胆经可以增强人的抵抗力。
敲胆经的方法及作用
方法:拍打胆经从臀部到膝关节这一段(大腿外侧正中间的那条线)。手握空拳,用掌面一侧从臀部往下顺着气血的流向(从上往下)缓慢拍打,直到膝关节处。两侧都要拍打。由于大腿肌肉和脂肪很厚,因此必须用力敲打,而且以每秒大约两下的节奏敲,才能有效刺激穴位。
作用:通过对胆经上重点穴位的敲打,起到通经活血的效果。
【干梳头疏通胆经,预防白发】
白发形成的原因
《黄帝内经·素问》认为,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男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就是说,女子42岁,男子48岁,体内阳气开始衰竭,头上就会慢慢出现白发,最易出现白发的地方就是两鬓。
按照中医的理论,头发的两大能源物质为精和血。头发健康,则说明精血充足;而“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当阳气衰弱后,气血也会不足,头发得不到足够的养料,就会干枯变白。两鬓白,说明是足少阳胆经出了问题。
因为胆经是从人的外眼角开始,沿着人的头部两侧,顺着人体的侧面走下来的。胆经瘀堵,气血过不来,白发自然就生出来了。而少年两鬓斑白也和胆经有关系,所以想治疗少白头,就得从根源入手,调理胆经的气血,气血足了,头发就会健康。
干梳头疏通胆经,气血充足养黑发方法:五指张开,像用梳子一样由前发际梳到后发际,先中间后两边,适度用力,对头皮轻轻按压,反复梳100次,至头皮微微发热为止。
功效: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分布着许多经络如胆经、胃经、膀胱经,经常梳头不仅可以刺激胆经,对其他经络也有很好的刺激效果,从而使这些经络通畅,生发阳气。阳气足,气血也会足,头发得到气血的供养,就会乌黑、浓密。
【按揉胆经穴位巧治小病】
阳陵泉穴——防治胆囊炎、胆石症
阳陵泉穴在小腿的外侧,具体位置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它是胆经合穴,也是胆经气血最旺盛之处,与胆的联系最密切。有胆囊炎、胆石症的患者,往往在这个穴位或这个穴位下一寸位置的奇穴(胆囊穴)处,有压痛(按压疼痛)或结节(皮肤下的小硬疙瘩)等异常反应。
研究表明,针刺阳陵泉穴可以使胆囊的收缩加强,胆管运动和排空能力增强,胆汁的流量明显增多。按揉穴位可以起到与针刺相似的效果,所以每天按揉阳陵泉穴,加按胆囊穴,可疏利肝胆之气,起到防治胆囊炎、胆石症的作用。
阳陵泉穴也叫做“筋之会穴”,因为筋主持四肢和各个身体关节的运动,所以当身体的关节运动出现障碍时,比如偏瘫、膝关节炎、肩周炎、腕踝关节扭伤等,一定要按揉这个穴位,可以疏通经络,滑利关节,促进机体的恢复。
光明穴——明亮眼睛,预防眼病
光明穴在腓骨前缘,外踝尖上五寸的位置。
将外踝尖与腿窝横纹间分成16份,外踝尖上第五份,腓骨的前缘即是穴位的准确位置。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目”,眼睛与肝密切相关,而肝与胆是相表里的脏腑关系,所以胆经上的穴也可以治疗眼病。这种取穴方法也称“上病取下”。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这个穴的穴名正是来自于它的主治作用——可以使人眼睛明亮,恢复光明,才叫做光明穴。所以经常按揉光明穴,可使眼睛明亮,还可防治青少年近视,消除中年人的眼疲劳,预防干眼病和老年白内障等疾病。
风池穴——清脑明目,防治头痛
风池穴在脑后,用大拇指与食指沿着后颈部的两条大筋(两侧斜方肌)外侧缘的凹陷向上推,当推至凹陷的上端,与后脑勺(枕外粗隆)下缘相齐平的位置便是风池穴,是风邪容易侵袭的地方。因此,冬天要戴围巾保护颈部。
风池穴是疏散头部风邪的要穴,可以辅助治疗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窦炎、耳鸣等,尤其擅长治疗各种类型的头痛,平时按揉风池穴可以清头明目,提高学习及工作效率。可以用两手拇指的指腹(手指肚)在两侧风池穴同时按揉。
【胆毒易患结石,可以用吃来碎石】
40岁后,每个人的身体里一般都有结石。之所以没有症状,是因为石头小,通过每天的排泄就能排除,并且有的人饮食较清淡,所以他们大多可避免结石的疼痛及手术之苦。
胆结石是怎么形成的呢?胆汁75%是由肝分泌的,由胆来储存,胆储存的胆汁是非常干净的。
胆汁是一种消化液,有乳化脂肪的作用,所以我们吃完肉和油脂性的食物后,胆汁就会从胆囊里出来,把油脂分解掉。胆结石形成的原因很多,最基本的一条,即胆固醇的含量增高,胆固醇转变为胆汁的代谢障碍,这与人们日常的饮食习惯紧密相关。
因此,在饮食上预防胆结石,少吃高糖类、高油脂类(甚至高胆固醇类)食物;此外,便秘者肠道内的大肠埃希菌也会上行胆道,从而诱发细菌感染,所以要积极预防和治疗。
慢性肝炎、肝硬化也易患结石,需查明原因治疗。无论怎么说,胆结石者宜早治。治得越早,排得越干净,否则会引发黄疸、胆管炎、胰腺炎等。
患胆结石,有人主张“多喝水”,其实,多喝水的效果不是太大。因为结石大后已形成“板结”,很难用水排出石头。大石头最好去医院碎石,然后再排石。
对于非常细小的泥沙状结石,有一个好的调理方法,每天晚饭吃得清淡一些,然后晚上22∶00—23∶00喝一杯生冬瓜汁。将嫩冬瓜切块,带皮、子一起捣烂,喝汁。冬瓜浑身是宝:
皮,利尿消肿;子,清热化痰、消痈排脓、利水利湿。冬瓜汁最利胆。但冬瓜性微寒,所以脾胃虚寒、肾虚者不宜用此方。
除了食疗,还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来治疗胆结石。胆俞穴就是我们对付胆结石的“有力武器”。方法很简单,先找到两侧胆俞穴,位于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然后用双手指压10—15分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天一次,再用大鱼际循本穴上下推揉30次。治胆经疾病,如胆囊炎、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肝炎等症效果显着。
【老人子时难眠,小米解毒、催眠最有效】
子时是最困最容易睡着的时候。但是对很多人来说,睡眠却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特别是老人,每天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算睡着了,只要听到一些风吹草动就特别容易惊醒。
那么,子时失眠与什么有关呢?通常年轻人失眠,夜里都特别爱做梦,很多时候像我们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或者与白天精神紧张、兴奋、烦闷等因素有关。而老年人,因为其阳气衰弱,阴血少,阴阳不和,则五脏之气不调,则易失眠。
中医认为,子时失眠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失常及阴血不足有关。阳气是滋养脏腑气血精液生成的根。失眠则阴阳失调,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就会使内毒丛生,这样白天就会精神委靡、瞌睡连连,晚上又睡不着,哪怕到了晚上11点多,也无法入睡。所以治失眠既可通过补气血来调,也可通过补阳气来调。因此,气血补足了,阳气就不虚了;同样阳气旺了,气血也就不失濡养了。
先从养脾胃气血来调。从中医角度来讲,“胃不和则卧不安”,凡是久治不愈的失眠,都可以通过调理脾胃气血来改善。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简单的方法,只要是失眠者都可以吃,有百益而无一害。取小米30克,制半夏3克(注意半夏一定要温水下锅),煮粥食,每天晚上做晚餐服用,坚持服用一两周,失眠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那么我们为什么选小米呢?因为早在古代,老中医就认为小米可排毒,有清热利尿、滋阴养血、健胃除湿、和胃安眠等功效。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小米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提高色氨酸的数量,这种物质能促进大脑神经胞分泌“五羟色胺”,而五羟色胺能暂时抑制大脑的思维活动,从而使人产生困倦感,帮助入眠。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半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治头晕不眠的效果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