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亲情教育:教育,以爱开始(1)

爱是一切沟通的前提,也是说服与教育的前提。父母对孩子都有一种天生的原始之爱,可是,这种天然的爱有时候也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爱,也需要理智,也需要讲究技巧。

孩子的真正快乐

伟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今年6岁了。对这个家里唯一的孩子,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由于家里比较有钱,伟伟要什么爸妈就给买什么,想去哪儿玩就带他去哪儿。他的爸妈认为这样就可以让儿子过得快乐些。但是,伟伟仍然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经常冲着父母发脾气。

伟伟的父母不知道伟伟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什么都不缺,儿子还是这么不快乐。

有一天,伟伟突然吵着要去学钢琴,伟伟的爸爸一听,马上去为儿子买了一架钢琴,并且还专门为他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可没想到的是,伟伟只有三分钟的热度,学了两天就说学够了。后来,伟伟又要学画画,要报幼儿园的美术学习班。伟伟的妈妈很支持,儿子既然有这方面的兴趣,当然要正规地学!为此,特意高价请来美术学院的资深老师单独授课。可是,像学钢琴一样,只学了三天,伟伟又不学了。对于伟伟的这种情况,他的父母很恼火,于是就责备了他两句,没想到,他就又吵又闹地哭个没完。

伟伟的父母由此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个孩子没什么长性,不管学什么都不会成功。

后来,伟伟父母的一个朋友来做客,问伟伟为什么想学钢琴和绘画,但学了两天却又不学了,伟伟这才说出了原因:钢琴、绘画班里有许多小朋友,我想,有那么多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肯定会很开心的。

孩子的心声让人感到心酸。在他的父母和其他人看来,他似乎得到了一切想要的东西;可是,他并不快乐。

佛里森是一个10岁的法国小男孩儿,有一个8岁的妹妹,爸爸是一家公司的工程师,妈妈是一名家庭主妇,这是一个典型的法国中产阶级家庭。家里没有很阔绰的摆设,两个孩子的吃穿住用也很一般,没有很多零花钱,也没有很多玩具。可是,两个孩子每天都是一副很快乐的样子。原因何在呢?因为对于佛里森和妹妹来说,爸爸妈妈很少对他们严加管教,不论他们想做什么,只要和父母商量一下,爸爸妈妈一般都会同意。很多时候,他们是在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事,父母不会过多地干涉他们。所以,对于佛里森和妹妹来说,虽然家里并没有很多钱,可他们的童年过得快乐而幸福,因为他们拥有很多的自由,很多的玩伴,很多属于孩子的乐趣。

通常情况下,国内的一些父母更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培养,却对孩子的情绪、心理状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国外大多数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与智力方面的培养之外,更注重的是孩子的情绪、孩子的兴趣、孩子的爱好和孩子的自由。他们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爱好与兴趣,相对于学习来说,孩子自己所拥有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情绪对他获得快乐有着更重要的影响。而保持身心愉快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为此,作为父母,可以试着从下面这几个途径培养孩子的快乐性格。

第一,让孩子享受不受限制的快乐。

很多父母总是在孩子欢呼雀跃的时候严厉地大喝一声,让孩子总是无法尽兴。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管教有方。可是由此带来的将是孩子热情与活力的丧失以及心情的压抑。但孩子毕竟需要尽情地去玩耍,能有自己的空间,按照自己的意愿与节奏进行探索世界的活动,这一切更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第二,让孩子笑出声来。

让孩子笑出声来,这对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十分有益。有一些父母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一种严肃的形象,他们以为只有如此才有尊严。其实却不是那么回事。让你的家中充满笑声,经常给孩子一个拥抱,所有的这些都是父母对孩子的最好的爱的表达。一个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孩子一天需要4次拥抱才能存活,8次拥抱才能维持,16次拥抱才能成长。对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不要只放在心里,如果爱他就要表达出来。

第三,不要对孩子苛求完美。

孩子毕竟是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十分有限,总是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父母千万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表示不满与批评指责的话,就会大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使他失去自信。下一次当你再要抱怨的时候,先想一下,这个过错是不是跟他的年龄有关?10年后他还会这样做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就别再唠叨个没完。记住:你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总比他把袜子放在哪里重要得多。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一个玩伴,一个的玩具,一堆沙子……都会带给孩子无尽的快乐,而在父母眼中,所谓的物质财富并不能为孩子带来更大的快乐。

如果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会帮助他成就一个快乐的人生。把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吧。

“苹果教育”

15岁的小刚喜欢说谎,而这与他小时候母亲分苹果有很大关系。

一天,小刚的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小刚一眼就看中了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问小刚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小刚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却被弟弟抢先说出了口。妈妈听了,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小刚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小刚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小刚。

小刚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但也学会了说谎。

一位美国的名人讲述了自己小时候母亲分苹果的故事。有一天,他的妈妈拿来几个苹果,他自己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他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谁修剪得最好,谁就有权利得到它!”三个人开始比赛剪草,到了最后他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他十分感谢母亲。因为母亲让他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

上面这两个分苹果的故事,给我们三个方面的启示:首先,教育孩子不要违背天性,扭曲人格;其次,要能够根据孩子的需要,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与教育,使孩子深刻懂得索取与付出之间的关系;再次,要让孩子懂得与别人进行公平竞争。

不可否认,上例中那位中国母亲的观念是正确的,但她的方式却有待商榷,毕竟孩子学会了以说谎的方式获取自己所要的东西。

通常,小朋友相处的时候,常听到站在身后大人说: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弟弟,这样才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家长认为大的就应该让着小的,照顾小的,而从来就不管公平与否。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寻求一种为人上的公平,给孩子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也就如上述第二个例子中的美国母亲那样,苹果究竟分给谁并不是那位母亲说了算,而是给了孩子们一种公平竞争的机会。母亲如此做,大家都会非常的努力,同时输者与赢者都会有良好的情绪。因此,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赢得了苹果的哥哥在后来能够正常发展。

孩子能否得以健康的成长,正是缘于生活当中类似一件一件小事的积累,最终才形成了他们的人生观与生活态度。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家长通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用一句话归结就是:生活无小事,孩子无小事,教育无小事。

同样是两位母亲给孩子分苹果,所采取的却是不同的方法;而不同的方法带来的是不同的结果,这个结果应该给为人父母者以启迪。是的,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随意对待孩子的每一件事情,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且,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光有好的教育观念、想法是不够的,还要有好的教育方式,把握好教育时机,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对孩子的教育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孩子不是家庭的中心

有一次,小王到友人家串门,见友人的儿子正悠闲地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VCD动画片,并且把声音开得很大,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突然,碟卡住了,孩子的父亲赶紧拿出来用水冲洗,再用干净的布擦干,可还是放不出来。小孩子不依了,非要求父亲马上去店里调换。于是,不敢怠慢的父亲急急忙忙为儿子租回了新的片子,满足了儿子的要求。看到这一幕,小王默然了。有什么办法呢?因为这一切都是这位父亲自愿做的,没有人强迫他。这位父亲坦言,电视机基本上让儿子霸占了,因为儿子特别喜欢看电视。为了孩子,做父亲的只好忍痛割爱,给孩子看电视让路。有时候他实在想看电视,只好等儿子睡着以后才敢放小音量看一回。孩子的霸气可见一斑。

小约翰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有一天,全家人吃饭的时候,妈妈做了一盘小约翰特别爱吃的菜。于是,吃饭的时候,小约翰就不停地吃。后来,小约翰觉得菜放得离自己有点远,夹着很不方便,就把盘子端到了自己跟前。正当小约翰要吃时,他的父亲却将盘子放回了原来的地方,说:“菜是让大家吃的,虽然你很爱吃,但也不能放到自己跟前独自一个人吃。”说完,父亲就夹了一些菜吃起来,其他人也都不再理小约翰,该吃什么就吃什么。很快,小约翰最喜欢吃的那盘菜就快没有了。小约翰一看爸爸不但端走了盘子,还把自己训了一顿,而现在,其他人又快把菜吃完了。于是,就开始哭闹起来。他以为,这样父亲就会把菜重新放到自己面前。可是,没有想到的是,父亲却说:“约翰,现在是吃饭时间,如果你只是哭闹而不吃饭,过会儿我们吃完以后就会把餐桌收拾干净的。”说完,又开始吃起饭来,而其他人也都不管小约翰,只顾自己吃饭。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美国的父母同样也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归爱,他们不会总是抱着、盯着孩子。在美国,六七个月的孩子就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自己学用刀叉吃饭。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决不喂,总是让孩子自己吃。孩子做游戏也是自己一个人或和小朋友一块儿,很少缠着父母。父母外出旅游的时候,会很放心地把很小的孩子交给祖父母或花钱寄放在别人家。家里办晚会或去参加别人的宴会,也看不到家长拉着孩子不离自己的身边。他们从来不会把孩子当作家庭的核心,更不会时时事事围着孩子转。

但是,在国内,孩子是很多家庭生活的中心。家中所有的大人都要围着这么一个孩子转。孩子要星星,不敢摘月亮,一个个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就拿吃东西来说,孩子要吃最好的,什么流行吃什么,什么高档吃什么。牛奶、鸡蛋、巧克力都吃厌了,海鲜成了餐桌上的家常菜。结果,有的孩子好吃懒做,摄入的能量大于消耗,得了肥胖症,留下隐患。鲁迅有这样一句名句:俯首甘为孺子牛,用在一些中国的父母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中日小朋友一起进行夏令营野营拉练。日方孩子无父母陪同,其中一人还在发烧,但他们都能坚持到底,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中方的孩子则是父母全程陪同。途中,孩子走得累了不愿意走时,父母就上阵了,或背着孩子,或让孩子乘车,马马虎虎走完了全程。这个例子反映出中日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差距。与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娇生惯养相比,日本人专门将孩子送到孤岛上进行生存训练,期限为三天,只带少量的矿泉水等食物,以训练孩子的求生本领。洋为中用,外国人的先进育子经,是很值得中国的父母好好研究、好好借鉴的。

在西方的许多家庭,父母经常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扫地、洗碗、倒垃圾等等。而中国的一些父母则是大包大揽,什么事都不让孩子沾边,怕累着了孩子。爱孩子,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怎么爱,什么是真爱,这是做父母的应该好好思考的。孩子养尊处优,泡在糖水里长大,成为温室里的花朵,会经不起狂风暴雨的袭击。父母过分地溺爱孩子,是福,是祸?

据说美国钢铁大王洛克菲勒的儿子到非洲去探险,他的父母很支持。洛克菲勒一向控制小孩子的零花钱,从不让孩子乱花钱,对孩子实行企业化管理。在别人看来,洛克菲勒这样做几乎有点不近人情。事实上,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会更有出息。

作为父母,爱孩子也要把握好分寸,要会爱,真爱,要走出爱的误区。

妈妈相信你

一天,一位妈妈突然接到老师的电话,要她去学校。这位妈妈赶快放下手头的事情,赶到学校。班主任很生气地说:“你看你儿子,天天就会疯打疯闹。这次才考了72分,一年级就考这么少,以后怎么办?”今天我问他在家复习了吗,他说复习了,还复习到了12点。复习了怎么还考这么少?这位妈妈昨天没有看到孩子复习,听老师这么一说,知道儿子学会撒谎了。于是就一脸赔笑地对老师说:“您说得对,我回家好好治治他!”

回到家以后,这位妈妈让儿子脱掉裤子,趴到床上。孩子一看要挨打,就害怕了,对妈妈说:“我复习了,真的,妈妈相信我。”这位妈妈问:“复习了怎么还考这么少?”儿子说:“我复习的都没考到。”“这不可能”,妈妈斩钉截铁地说,并不由分说把孩子揍了一顿。

母亲打够了,可孩子还坚持说:”妈妈,我真的复习了!我想考试时给你一个惊喜,等你睡觉以后才复习的,并且我还写到纸上了。“

看着纸上儿子稚嫩的笔迹,这位母亲终于相信了,孩子只是因为学习不得要领而没考出好成绩。

一位英国妈妈下班回家以后,看到五岁的儿子边吃面包边看电视。和孩子打过招呼之后,这位妈妈就到厨房去给孩子准备晚餐。可是,一走进厨房,这位妈妈发现,前天刚买的一大瓶花生酱全撒在了地上。这位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孩子做的,因为家里除了孩子没有别人。于是,这位母亲就问儿子是怎么回事。”哦,妈妈,我不知道,放学回来我就没进厨房,我一直在客厅看电视。“听儿子这么说,这位妈妈没有再追问,而是说:”好的,没事了,妈妈只是想问一下。“儿子出去后,这位妈妈想,到底怎么回事呢?她把地上收拾了一下,开始做晚餐。

晚餐快要做好的时候,这位妈妈看到自家的小猫在厨房的角落里露出了头,并且朝着自己叫了一声,她意识到,可能是小猫把花生酱的瓶子碰倒了,幸亏自己相信儿子所说的话,没有冤枉儿子。

面对儿子的坚持,那个中国妈妈认为就是孩子的错,而英国的那个妈妈在听到孩子说不是自己做的之后,并没有气急败坏地把罪状强加给孩子,而是给孩子充分的信任。

从发现自己的孩子第一次信口开河起,孩子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信任度就开始打折扣了。真的需要这样吗?实际上,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信任,孩子当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