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陶然亭
- 现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
- 林可行主编
- 3899字
- 2014-03-21 18:24:28
张恨水。
陶然亭好大一个名声,它就跟武昌黄鹤楼、济南趵突泉一样。
来过北京的人回家后,家里人一定会问:“你到过陶然亭吗?”因之在三十五年前,我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逛陶然亭。
那时候没有公共汽车,也没有电车。找了一个三秋日子,真可以说是云淡风轻,于是前去一逛。可是路又极不好走,满地垃圾,坎坷不平,高一脚,低一脚。走到陶然亭附近,只看到一片芦苇,远处呢,半段城墙。至于四周人家,房屋破破烂烂。不仅如此,到处还有乱坟葬埋。虽然有些树,但也七零八落,谈不到什么绿荫。我手拂芦苇,慢慢前进。可是飞虫乱扑,最可恨是苍蝇蚊子到处乱钻。我心想,陶然亭就是这个样子吗?所谓陶然亭,并不是一个亭,是一个土丘,丘上盖了一所庙宇。
不过北西南三面,都盖了一列房子,靠西的一面还有廊子,有点像水榭的形式。登这廊子一望,隐隐约约望见一抹西山,其近处就只有芦苇遍地了。据说这一带地方是饱经沧桑的,早年原不是这样,有水,有船,也有些树木。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工部郎中江藻,他看此地还有点野趣,就在这庙里盖了三间西厅房。采用了白居易的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句子,称它作陶然亭;后来成为一些文人在重阳登高宴会之所。到了乾隆年间,这地方成了一片苇塘。乱坟本来就有,以后年年增加,就成为三十五年前我到北京来的模样了。
过去,北京景色最好的地方,都是皇帝的禁苑,老百姓是不能去的。只有陶然亭地势宽阔,又有些野景,它就成为普通百姓以及士大夫游览聚会之地。同时,应科举考试的人,中国哪一省都有,到了北京,陶然亭当然去逛过。因之陶然亭的盛名,在中国就传开了。我记得作《花月痕》的魏子安,有两句诗说陶然亭,“水近万芦吹絮乱,天空一雁比人轻”。这要说到气属三秋的时候,说陶然亭还有点像。可是这三十多年以来,陶然亭一年比一年坏。我三度来到北京,而且住的日子都很长,陶然亭虽然去过一两趟,总觉得“水近万芦吹絮乱”句子而外,其余一点什么都没有。真是对不住那个盛名了。
一九五五听说陶然亭修得很好;一九五六年听说陶然亭更好,我就在六月中旬,挑了一个晴朗的日子,带着我的妻女,坐公共汽车前去。一望之间,一片绿荫,露出两三个亭角,大道宽坦,两座辉煌的牌坊,遥遥相对。还有两路小小的青山,分踞着南北。好像这就告诉人,山外还有山呢。妻说:“这就是陶然亭吗?我自小在这附近住过好多年,怎么改造得这样好,我一点都不认识了。”我指着大门边一座小青山说:“你看,这就是窑台,你还认得吗?”妻说。
“哎呀!这山就是窑台?这地方原是个破庙,现在是花木成林,还有石坡可上啊!”她是从童年就生长在这里的人,现在连一点都不认得了。从她吃惊的情形就可以感觉到:陶然亭和从前一比,不知好到什么地步了。
陶然亭公园里面沿湖有三条主要的大路,我就走了中间这条路,路面是非常平整的。从东到西约两里多路宽的地方,挖了很大很深的几个池塘,曲折相连。北岸有游艇出租处,有几十只游艇,停泊在水边等候出租。我走不多远,就看见两座牌坊,雕刻精美,金碧辉煌,仿佛新制的一样。其实是东西长安街的两个牌楼迁移到这里重新修起来的。这两座妨碍交通的建筑在这里总算找到了它的归宿。
走进几步,就是半岛所在,看去,两旁是水,中间是花木。山脚一座凌霄花架,作为游人纳凉的地方。山上有一四方凉亭。山后就是过去香冢遗迹了,原来立的碑,尚完整存在,一诗一铭,也依然不少分毫。我看两个人在这里念诗,有一个人还是斑白胡子呢。
顺着一条岔路,穿过几棵大树上前,在东角突然起一小山,有石级可以盘曲着上去。那里绿荫蓬勃,都是新栽不久的花木,都有丈把高了。这里也有一个亭子,站在这里,只觉得水木清华,尘飞不染。
我点点头说:这里很不错啊!
西角便是真正陶然亭了。从前进门处是一个小院子,西边脚下,有几间破落不堪的屋子。现在是一齐拆除,小院子成了平地,当中又栽了十几棵树,石坡也改为水泥面的。登上土坛,只见两棵二百年的槐树,正是枝叶葱茏。远望四围一片苍翠,仿佛是绿色屏障,再要过了几年,这周围的树,更大更密,那园外尽管车水马龙,一概不闻不见,园中清静幽雅,就成为另一世界了。我们走进门去,过厅上挂了一块匾,大书“陶然”二字。那几间庙宇,可以不必谈。西南北三面房屋,门户洞开,偏西一面有一带廊子,正好远望。
房屋已经过修饰,这里有服务处卖茶,并有茶点部。坐在廊下喝茶,感到非常幽静。
近处隔湖有云绘楼,水榭下面,清池一湾,有板桥通过这个半岛。我心里暗暗称赞:“这样确是不错!”我妻就问:“有一些清代的小说之类,说起饮酒陶然亭,就是这里吗?”我说:“不错,就是我们坐的这里。你看这墙上嵌了许多石碑,这就是那些士大夫们留的文墨。至于好坏一层,用现在的眼光看起来,那总是好的很少吧。”
坐了一会,我们出了陶然亭,又跨过了板桥,这就上了云绘楼。
这楼有三层,雕梁画栋,非常华丽。往西一拐,露出了两层游廊,游廊尽处,又是一层,题曰清音阁。阁后有石梯,可以登楼,这楼在远处觉得十分富丽雄壮,及向近处看,又曲折纤巧。打听别人,才知道原来是从中南海移建过来的。它和陶然亭隔湖相对,增加不少景色。
公园南面便是旧城脚下,现已打通了一个豁口。沿湖岸东走,处处都是绿荫,水色空蒙,回头望望,湖中倒影非常好看。又走了半里路,面前忽然开朗,有一个水泥面的月形舞场,四周柱灯林立。
舞池足可以容纳得下二三百人。当夕阳西下,各人完了工,邀集二三友好,或者泛舟湖面,或者就在这里跳舞,是多好的娱乐啊!对着太平街另外一门,杨柳分外多,一面青山带绿,一面是清水澄明,阵阵轻风,扑人眉发。晚来更是清静。再取道西进,路北有小山一叠,有石级可上,山上还有一亭小巧玲珑。附近草坪又厚又软。这里的草,是河南来的,出得早,枯萎得晚,加之经营得好,就成了碧油油的一片绿毯了。
回头,我们又向西慢慢地徐行。过了儿童体育场,和清代时候盖的抱冰堂。就到了三个小山合抱的所在,这三个小山,把园内西南角掩藏了一些。如果没有这山,就直截了当地看到城墙这么一段,就没有这样妙了。
园内几个池塘,共有二百八十亩大,一九五二年开工,只挖了一百七十天就完工了,挖出的土就堆成七个小山,高低参差,增加了立体的美感。
这一趟游陶然亭公园,绕着这几座山共走了约五里路,临行还有一点留恋。这个面目一新的陶然亭,引起我不少深思。要照从前的秽土成堆,那过个两三年就湮没了。有些知道陶然亭的人,恐怕只有在书上找它的陈迹了吧?现在逛陶然亭真是其乐陶陶了。
【鉴赏】我热爱新北京,是个大题目。好写的东西太多了。本文选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陶然亭的新旧变化,所谓从一滴水看沧海也。
对陶然亭,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故作惊人之语:“陶然亭好大一个名声”!到北京不去陶然亭,就如到武昌不去黄鹤楼,到济南不去趵突泉一样。
这一渲染,显然是要在读者心中造成一种很高的期待心理,想知道陶然亭究竟怎么个好法。可这一渲染和下文游陶然亭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作者因慕盛名,三十五年前到北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逛陶然亭。谁知到了那里竟然“只看到一片芦苇,远处呢,半段城墙。至于四周人家,房屋破破烂烂。……到处还有乱坟葬埋。虽然有些树,但也七零八落,谈不上什么绿荫。”最可恨还有苍蝇蚊子到处乱钻,作者由不得发出疑问:陶然亭就是这个样子吗?这个疑问也就成了本文的一个悬念。
显然,上述反差正是为后文陶然亭的巨变作反衬的。读者至此也许会问:陶然亭如此破烂,又何以有如此大名?作者似乎预料到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紧接着穿插了一段关于陶然亭的历史。原来陶然亭得名于白居易的诗句:“与君一醉一陶然”,本来有水、有船、有树木,是一个颇有野趣和诗意的地方,并成为文人重阳登高宴会之所,所以不但有自然景色,而且有人文内容,其久负盛名,并非无因。这段穿插使读者既慨叹陶然亭这类名胜古迹在旧中国之衰败,又庆幸它们在新中国得以新生。
于是,作者带着读者去游览新生的陶然亭。作者一路写来,用笔极细,处处不忘和前文对照。同样是拣了一个好天气,三十五年前是没有公共汽车,也没电车,这次则是坐了公共汽车前去。过去是路极不好走,高一脚,低一脚,这次是大道宽坦,两座辉煌的牌坊,遥遥相对。过去是只看到一片芦苇,到处是乱坟,这次是一望之间,一片绿荫,露出两三个亭角,还有两路小小的青山……过去心中发出疑问:“陶然亭就是这个样子吗?”言下之意,实在名不符实,令人大失所望。这次妻子也不禁发问:“这就是陶然亭吗?”言下之意,陶然亭何以变得这么好了,变得“一点都不认识了”。
有了这些对照,读者心里已经产生了一种新的期待了。作者满足了这种期待,细细描绘陶然亭全景。如果说三十五年前的陶然亭是略写,点到为止,那么现在就是详写了。作者以边走边看的动态方式,描绘陶然亭公园的各处景观,中间穿插与妻子的一些对话,借以交代有关景观的知识与背景,读来兴味盎然。
走进几步,就是半岛所在,看去,两旁是水,中间是花木。山脚一座凌霄花架,作为游人纳凉的地方。山上有一四方凉亭。山后就是过去香冢遗迹了。原来立的碑,尚完整存在,一诗一铭,也依然不少分毫。……顺着一条岔路,穿过几棵大树上前,在东角突然起一小山,有石级可以盘曲着上去。那里绿荫蓬勃,都是新栽不久的花木,都有丈把高了。这里也有一个亭子,站在这里,只觉得水木清华,尘飞不染。
这样的描写,犹如中国传统绘画的工笔画,精细而又简约,景观历历在目,层次分明,意境深远。
《陶然亭》是一篇游记。游记在我国有深厚的文学传统。作者发扬了传统游记写景状物的长处,又表现出一种新的风格,运用新旧对比的方法,赞美、歌颂了新北京、新中国。全文没有发一句议论,但北京的巨变以及作者热爱新北京的心情,却表现得十分充分。(徐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