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走进孩子的内心,拉近彼此关系(2)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大全集)
- 静涛 凤莲编著
- 5589字
- 2014-03-15 17:13:48
孩子们慢慢长大,都离开了家庭。这位父亲孤单地过着生活。后来,刘先生年老体衰,生病了,没有一位孩子愿意去照顾他,惟独年老的太太在身旁照顾。病症愈来愈严重,刘先生去世了,而他跟孩子的关系也随风而逝。
【深度诠释】
老刘先生不爱他的孩子吗?他像牛马般地努力工作,难道不是为了家人幸福?只是因为时代与文化环境的捉弄,让他观念跟不上来,变得僵化,不知该如何跟孩子做有效沟通,如何温情相处。他的苦,不是他自己愿意的啊!每当见到许多孤单而受苦的老父亲们,我们的内心就有同样的感触。
传统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既熟悉,又陌生”。有一位接受调查的成员无奈地说出自己对父亲的感觉:
“我的父亲是个非常严肃的人。从很早以前,我们的沟通就很少、很浅,单独和父亲相处,竟会带给我许多焦虑和不安。并不是因为我畏惧他,而是不知道如何与一位陌生人相处所带来的情绪和反应。即使到了今日,我明白这样的关系是我心中一个难解的结,但我依旧不知如何与父亲接近。”
这种父亲们往往都坚持父亲的权威不容侵犯。若孩子“不听话”、“不乖”,等于是漠视他的命令或者是忤逆他。这会使他感觉权威地位动摇,因而他需采取非常手段(打、骂之类),巩固他的父亲地位。即使他自己做错事,也不愿向孩子道歉。父亲对其他人都可以道歉,惟独对自己的小孩不行。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孩子,会愿意长期忍受父亲如此的教导方式吗?
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父母总是想让孩子向自己敞开心扉是不行的,父母也需要向孩子敞开心扉。父母只有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才能得到孩子的认同,从而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
当孩子关切地问父母“你为什么不高兴啊?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烦?”“你有什么麻烦,能不能告诉我?”的时候,就应该认真地考虑一下,是否应该敞开心扉跟孩子谈一谈,怎么谈。如果只是搪塞敷衍地说:“没什么,很好。”或“不关你的事,去玩你的吧!”那就等于是将孩子对父母的关心推开。
父母真诚地向孩子敞开心扉,表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信赖。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父母也是如此。在孩子面前,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孩子接受父母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仅让孩子觉得你更亲近,从而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而且能把一种坦然、放松的处世态度传达给孩子。
【专家支招】
在中国的亲子关系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父母往往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却要求孩子能够向父母吐露一切,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是亲子沟通的一道屏障。
那么作为父母,如何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呢?
1.和孩子分享你的喜怒哀乐
有哲人说过:分享快乐,快乐就会加倍;分担痛苦,痛苦就会减半。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更应该一起分享喜怒哀乐的。父母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分享喜怒哀乐,那么孩子就能感觉到父母对他的信任和尊重,孩子就会更加尊敬父母,向父母敞开心灵。
2.让孩子了解你的工作状况
很多父母埋怨现在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知道量入为出、自私自利等等。但是父母却从来不会把工作、生活的艰辛告知孩子一点,因为孩子不知道父母是如何靠辛勤工作给家里挣钱,所以就不会把金钱与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
父母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做的什么工作,工作内容是什么,所从事的工作对整个社会、国家甚至人类有什么意义等等。现在许多父母的确都很忙,但挤出一点时间来陪陪孩子,和孩子说说自己的工作细节,谈谈工作的酸甜苦辣,聊聊成功的幸福体验,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3.告诉孩子你的隐私或秘密
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小孩,什么也不懂,很多事情告诉他们也没用,尤其是自己的隐私或秘密,而且让孩子知道了,会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其实不然,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愿意跟自己分享隐私和秘密,便会更加的信任父母,父母也就能更容易地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
4.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期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能过高,过高了会对孩子造成压力和伤害。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孩子确立合理的期待。但是,这种合理的期待,最好也能够让孩子明白父母对他的期待并不过分,让他明白父母对他的具体期待是什么。父母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孩子一定也会从父母的期待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一定会努力成为一个不让父母失望的好孩子。
5.寻找合适的机会
要多找一些对孩子没有压力,和父母一起活动的机会。比如,和孩子一起打完篮球、接孩子回家的路上,这都是不错的机会。如果你以“孩子,让我们来谈谈”开始你们的谈话,那么结果往往是说话的只有你一个人,交流不会很好地进行下去。
6.间接地提出问题
太多的问题,会让孩子怀疑你的真实目的,间接婉转的做法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一位妈妈询问心理医生,她的丈夫死后,孩子很伤心,她去安慰儿子,可儿子总是闭口不谈。后来,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妈妈不再问孩子的感受,而是直接和孩子一起,提起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孩子一起回忆一家人曾经的快乐时光。这样儿子反倒开口交流了,分担妈妈的痛苦,自己也不再那么郁闷了。
7.控制自己的反应
向孩子敞开心扉的过程中,可能不是那么顺利,可能会有很多令你不高兴或失望的事情,你必须很好地控制你的情绪。比如,尽管你兴高采烈地告诉孩子当年你如何地发奋读书、如何优秀时,孩子却并不对你的努力表示赞赏,你就可能很失望,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表现出这种情绪。孩子都不喜欢让父母失望,如果你过分表现出失望,就会给孩子心灵造成不良的反应,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
总之,父母与孩子沟通一定要讲艺术,要真诚地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才能引起孩子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与孩子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使亲子关系融洽。
⊙与孩子多谈心,积极疏导其心理压力
〖场景再现〗
有这样一个女孩子,上小学时一直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妈妈一天到晚说:“好好学习,一定要考上好中学,考不上好中学就没有出路。”在妈妈的督促和自己的努力下,她如愿以偿,考上了理想的中学。妈妈又说:“你在班里的成绩要进入前十名,否则就没有发展前途。”这个女孩子不懈努力进入了前十名。妈妈又说:“你得争第一,这就是出路。”很自然,接下来妈妈会要求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否则就一事无成。
这个女孩子就在妈妈无休止的要求中艰难地成长。
她在日记中写道:“妈妈无止境的加码,压得我实在喘不过气来……每当我实现了妈妈的愿望,妈妈就高兴极了,此刻我就成了天上的星星;当我失败没达到妈妈的要求,我就成了地上的狗熊,无休止的奚落就会披头盖脸地扑来……
多少年来,在我的心中只有第一,必须第一,无数个第一整天在追赶着我,我真是太累了……”
【深度诠释】
在这个紧张不安、充满竞争、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每一个人,包括孩子,都会遇到压力。现在,孩子们的课业负担重,学习时间长,父母管得过死,还有考试不及格,竞赛不入围,升学上不了重点校,和同学、老师关系不好等等,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影响孩子个性的发展。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智商低或生理有缺陷的孩子,调皮的孩子或失足、有过错的孩子,他们面临的问题更多,再加上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对待他们,使这些孩子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就会有话不敢说,忍气吞声,心理的郁积得不到疏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行为迟钝,精神不振,人际关系紧张等情况。
【专家支招】
许多父母和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气,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啦。的确,一个人只要参与社会生活,就会遇到各种压力、困难和挫折。对此,有的人坚强、乐观,勇敢地去战胜它;有的人就显得懦弱、悲观,处处逃避它。做多大的事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孩子逐步形成遇忙不乱、遇惊不颤、宠辱不惊的心理品质,保持心理健康。家长要从关心孩子出发,有爱心、有耐心地与孩子多谈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郁闷得到疏散,使孩子每天都有个好心情。具体可采取以下做法:
1.父母不要给孩子制定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
不要给孩子的行为太多的约束。如果不顾孩子自身实际,只知道让孩子这个拿第一,那个要优秀,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还有的父母只让孩子学习,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这也会让孩子感到压抑。
2.要让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如果孩子不能得到足够的睡眠,休息不好,就会感到身心疲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最终让孩子感到紧张,给孩子带来压力。娱乐是化解孩子压力的较好途径,与孩子一起做游戏,使孩子沉浸在快乐的事情之中,压力就会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3.积极鼓励孩子
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做父母的还可以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这也能大大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而父母对孩子的否定态度则往往会增加孩子的学习压力。如做父母的往往会这样说:“你看某某又得了满分,你又只有80分,真笨,没出息!”而持积极鼓励态度的父母则可能说:“虽然你比他考得差些,但只要你像他那样努力,你可能做得比他更好。”所以,要想减轻孩子的压力,应该理解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应该尊重孩子,对孩子表示信任;要积极鼓励孩子,尤其是在孩子失败的时候。
4.教孩子思维不要绝对化
要让孩子多渠道思考问题,不要把人生的希望放在“必须”和“唯一”的赌注上,一旦失利,就无法承受,要从绝对化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像有的家长教育高考落榜的孩子“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就避开了“必须”“一定”等绝对信念的左右。
家长把进大学深造,看作是孩子的唯一出路,很自然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家长的思想,一心一意努力奋斗,为上大学而学。那么在竞争激烈强手如林的考生中,如果孩子一旦失利,没有迈进大学的校门,那你想他会有出路吗?他还会有希望吗?因为他把出路和希望都寄托在“一定”或“必须”上了,因而后果可想而知。
中考、高考失利自杀或出走的事例还少吗?这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6.孩子平时广交朋友
性格孤僻,没有朋友,遇事只能闷闷不乐,冥思苦想,没有交流,无处发泄。而多渠道交流,话是开心的钥匙,性格开朗的人心理承受力就强,通过别人看自己,了解别人更大的不幸是治疗自己不幸的良方。
有的孩子,在家与父母意见相悖,发生分歧,父母无休止的叨唠、训斥、指责,使他感到压抑、无助,在他的眼里,此刻的家已失去了往日的温暖。人,都有偏激、固执、失衡的一面。此时的他不理解父母在训斥、责备中的爱护和期待,而只是一味强调眼前的不解。这时,如果他把自己的苦恼、不解与朋友交谈发泄,就能分解他的忧愁,平静他的情绪。若有善解人意、开明豁达的朋友,开导帮助他理解父母的爱护和关心,那本来属于不开心的苦恼以及对父母的责怪,也许就会化转为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激。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每个人的烦恼与忧愁、幸福与快乐,都能给人以启迪。
⊙倾听孩子的心声,别打击他的积极性
〖场景再现〗
小坚以前活泼开朗、上课积极发言的他,现在变得沉默寡言,总是一个人发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老师经过细心地了解,才知道了小坚不爱说话的原因。
小坚以前每天放学回家后,都会把学校发生的趣事说给父母听,可小坚的爸爸是个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的人,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小坚身上,希望小坚将来能考上大学、出人头地,因此,对小坚的学习抓得特别紧。他觉得小坚说这些话都没用,简直是浪费时间,因此每当小坚兴高采烈地说话时,爸爸总是会打断他:“整天只会说这些废话,一点用也没有,你把这心思放在学习上多好,快去做作业!”
一次小坚说班里发生的一件事,正说得兴高采烈时,爸爸说:“说了你多少次了,让你别说这些废话,你还说,再记不住,看我不打你!”吓得小坚一个字也不敢说,赶紧回到自己房间里去了。
慢慢地,小坚在家里话越来越少了,而爸爸也不让他出去玩,每天放学后他就只好闷在自己的房间里,久而久之,他的性格也就变了。
【深度诠释】
如果父母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不重视孩子的倾诉,时间久了,不良的影响就会表现出来。因为对于一个已经有自我主张和能力的孩子来说,让他乖乖地“听话”是一种痛苦。其实,仔细倾听孩子的诉说并回答孩子的问题对加深亲子关系大有裨益,这可以加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认识不到倾听孩子诉说的重要性。孩子一旦有问题,总爱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评判孩子所做的一切,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轻则呵斥重则打骂。孩子因失去说话的权利或者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只好将委屈和不满埋藏在心里,长此以往,做父母的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无所适从。另外,孩子的说话权得不到父母的尊重,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一方面不利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以致双方相互不信任,产生沟通困难的问题,甚至还会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
我们知道,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影响亲子关系、孩子性格发展的重要方面。所以,如果父母们能对孩子的倾诉多一点耐心,不急于打断孩子的话,那么孩子遇到事情时就会乐于向父母倾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
【专家支招】
当孩子想要诉说时,父母如何才能更好地对待孩子的诉说呢?下面介绍的几种方法,父母们不妨参考一下。
1.尊重孩子说话的权利
倾听孩子的诉说,充分尊重孩子说话的权利,这不是纵养孩子的行为,也不能视作听任孩子的狡辩,这是一种家教艺术。首先,这有利于双方的交流。只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孩子也才会信任父母,愿意把真心话掏出来。家长教育孩子也就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帮助孩子端正思想。其次,有利于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促进身心的良好发展。孩子有了向父母倾诉内心感受的机会,就会跳出压抑的心境,克服自卑感,从而增强自信心。这对锻炼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是个极好的机会。
2.向孩子显示你正在听他讲话
孩子向父母诉说时,父母的关注表示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表示父母愿意分享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当孩子开口向父母讲话时,父母应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转向孩子,与孩子保持目光接触,并仔细地听孩子说话。同时还要通过点头或不时地“嗯……是的……”等来显示父母在注意听他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