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西方世界的曙光——古希腊文明(1)
- 世界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 雅瑟 杨丽丽编著
- 5546字
- 2014-01-20 15:00:46
克里特人创造线形文字
希腊文明最先产生于克里特岛。这里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4500-前3000年)已有人居住,居民可能来自小亚细亚。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进入金石并用时代。埃及的影响也可以从这一时期的许多器物(如许多华美的石瓶等)上看得出来。公元前3000年代末,克里特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约自公元前2000年开始,克里特进入青铜时代,同时也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2000-前1700年间,在克诺索斯、法埃斯特、马里亚等城都有了王宫的建筑。它们大概是些小的城邦,相互之间可能有夺取霸权的斗争,在克诺索斯与法埃斯特两城间修筑的大道也许是克诺索斯取得霸权的结果。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文字,先是图画式的,然后又发展为象形文字。这种文字还没有释读成功。
约公元前1700年和公元前1600年,克里特各城市宫殿两次被毁,是由于剧烈的人民暴动还是由于地震,现在不能断定。不过,克诺索斯、法埃斯特和马里亚的王宫在毁坏后都重新建筑起来,而且规模更加宏大。
这时文字从象形的发展为线形的,这就是线形文字A,现在还没有释读成功。约公元前1700-前1400年,是克里特文明最繁盛的时期。
这时手工业相当发达,各种陶器制造得十分精美。王宫,特别是克诺索斯王宫,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墙上的壁画也可谓古代杰作。由于对当时文字尚未释读成功,现在对克里特文明的社会和政治的具体情况了解得还很少。古代希腊许多作家的作品中保留了一些关于克里特文明的传说。大体内容是:在克里特岛上称雄的是克诺索斯城邦,其王米诺斯曾经统治爱琴海的许多岛屿,甚至曾迫使雅典纳贡。古代希腊人还认为,米诺斯是远古的立法者,后来斯巴达的法制就是从他那里学来的。据说,后来米诺斯率兵远征西西里,当地人佯做欢迎、款待,而设计把他烫死在浴池里。他的部下也就流落在外,未能回到克里特。
约公元前1500年,克诺索斯等王宫被毁,大概是铁拉火山爆发引起地震的结果。约公元前1450年又发生了类似现象,随后就发生了外族的入侵。约公元前1450年,克诺索斯王宫中出现了新的线形文字文件。这种文字就是线形文字B,在20世纪50年代初已被释读成功,证明写的是希腊语。这一事实说明,希腊人开始成为克诺索斯的统治者。他们在克里特人线形文字A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线形文字B。米诺斯不断在海外争夺霸权的结果是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他连自己本国的统治权都失去了。
约公元前1400年,克诺索斯的最后一个王宫被毁。可能是克里特人发动了反希腊统治者的起义,也可能是希腊半岛上的迈锡尼人发动了入侵,现在还无法断言。不过,克里特文明从此衰落。再经过以后多利亚的入侵,克里特文明逐渐被人遗忘,只是在古希腊留下了一些传说而已。
伊索与《伊索寓言》
你知道《农夫和蛇》的寓言吗?寓言中讲述: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着。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回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这则寓言就出自著名的《伊索寓言》。这本寓言不但影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同时也影响了两个多世纪。
伊索大约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曾是一名家庭奴隶,因才智出众被主人解放为自由民。他获得自由民身分后,漫游希腊各地,并曾在吕底亚国王宫廷中为官,在他充当国王特使去德尔斐时被诬告亵渎神灵而被德尔斐人杀害。
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戏剧家阿里斯多芬、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中,都曾提到过伊索。阿里斯多芬的喜剧中甚至把“没有研究过伊索”当做是“无知和孤陋寡闻”;柏拉图还记述苏格拉底在被宣判死刑后,在监牢里把伊索寓言改写成诗加以吟诵。《伊索寓言》中的许多名篇早已成为世界各国中小学校的教材,也是各国政治家、评论家和文学家加以引用的警世恒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利用过《伊索寓言》的语言;大文学家莎士比亚、拉封丹、克雷洛夫也利用过该书的情节。
7-《伊索寓言》京版封面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口头留传的民间文学,通俗易懂,文字洗练,主题集中,容易记忆,它早已越出地区的界限而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并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比如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龟兔赛跑》《农夫和蛇》等等都是源于《伊索寓言》。
十分有趣的是,《伊索寓言》中有许多故事同我国的民间寓言和谚语不谋而合,如《农夫的孩子们》和我国《魏书·吐谷浑传》中关于阿豺的故事,都是以一根树枝(箭)与一捆树枝(箭)来比喻团结就是力量。
还有一则《狮子和熊》:“狮子和熊找到一只小鹿,为争夺他而打起来。他们打得很凶,经过长时间的搏斗,都头晕眼花,累得半死,倒在地上。一只狐狸在周围转来转去,看见他们两败俱伤,小鹿躺在他们中间,就从中间跑过去,把小鹿抢走了。狮子和熊眼睁睁地望着狐狸,却站不起来,同声说道:‘我们真倒霉,替狐狸辛苦了一场!’”这则寓言与我国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如出一辙。至于我国广为流传的《狼来了,狼来了》的故事,就直接是《伊索寓言》中《开玩笑的牧人》的翻版。《大鸦和蛇》这一篇说大鸦“看见一条蛇躺在太阳地里,便猛扑下来把他抓住。蛇回头咬了一口。大鸦临终时说:‘我真不幸,我发现了这意外之财,却送了命。’”我国也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谚语,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
《伊索寓言》绝大部分是关于做人的道德准则方面的,有许多篇章宣扬诚实友谊之可贵,像《野山羊和牧人》《行人和熊》《鹿和狮子》《狮子和海豚》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对于叛卖者,寓言给予了严厉谴责,《穴鸟和大鸦》《捕鸟人和山鸡》对出卖同胞、出卖祖国的行为做了辛辣的嘲讽。
寓言中对狐假虎威、狗仗人势者的丑态有十分生动的描写:“有个人把神像放在驴背上,赶着驴进城,路上遇见的人都对神像顶礼膜拜。驴以为大家是拜他,就高兴得欢呼起来,再也不肯继续前进。赶驴人明白了怎么回事,就用棍子打它,骂道:‘坏东西,人们拜倒在驴面前的时候还早着呢!’”(《驮神像的驴》);还有一篇反面角色也是驴,说驴披着狮子皮四处游逛,吓唬野兽。它看见狐狸,也想吓唬它。碰巧那只狐狸以前听见它叫,便对它说:“你要知道,假如没有听见过你叫,就是我也会怕你的。”我国成语《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一》)是以狐狸为反面角色,《伊索寓言》中狡猾的狐狸被赋予揭穿“驴假狮威”的作用,这也是很有趣的。
书中有几篇关于父母教育孩子的寓言,其一是《农夫和他的孩子们》:农夫临终时,想让他的孩子们懂得怎样种地,就把他们叫到跟前,说道:“孩子们,葡萄园里有个地方埋藏着财宝。”农夫死后,孩子们用犁头和鹤嘴锄把土地都翻了一遍。他们没有找到财宝,可是却给葡萄带来几倍的收成(我国许多儿童读物中也收有这个故事)。
另一篇是《两只狗》:一个人养了两只狗,一只看家,一只打猎,猎狗对看家狗不劳动而享受同样一份猎物很生气,看家狗说:“去责备主人吧!是他让我不劳而获的。”第三篇《小偷和他的母亲》,说一个小偷在母亲的纵容下从小偷发展到大偷,最后落网被判死刑,临刑前,小偷说他想和母亲贴耳说几句话,小偷一下子咬住母亲的耳朵使劲咬了下来。母亲骂他不孝,犯罪还不够,还使母亲致残。小偷回答说:“当初我偷写字板交给你时,如果教训我一顿,我现在就不会落到被处死的地步了!”
《伊索寓言》文字简练,常用最少的文字,表现出十分深刻的含意,真用得上“力透纸背”的评语。如《狮子和狐狸》篇写道:狐狸讥笑母狮每胎只生一子。母狮回答说:“然而是狮子!”寥寥20余字,把本质刻画得多么深透。这不禁令人想起列宁针对攻击德国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的鼓噪而发表的著名评论:“卢森堡虽然犯了一些错误,但她不是一只鸡,始终是一只鹰。”不知列宁的比喻是不是从《伊索寓言》中得到的启发。
荷马史诗
荷马是一位传说性的人物,大约生活在公元前9-前8世纪之间,很可能是小亚细亚地方爱琴海一带的人。据说他是一个双目失明的职业乐师,同时又是一位大诗人。
他背着希腊古代的七弦竖琴,四处漂泊,把自己的诗吟唱给人们听。他的诗在七弦琴的伴奏下,美妙动听,情节精彩,深受人们的欢迎。
古希腊流传最久的两部史诗《伊里昂记》和《奥德修纪》就是他的作品,因此,历史上称为“荷马史诗”。古希腊历史从公元前11-前8世纪称为“荷马时代”,就是由荷马史诗而得名的。
荷马史诗是以说唱形式流传下来的希腊远古时代关于人与神的传说。其内容包括生产、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荷马史诗又是战争的产物。
公元前12世纪末,在希腊半岛南部地区的阿凯亚人和小亚细亚西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发生了一次为时10年的战争,最后希腊人毁灭了特洛伊城。
8-荷马(雕像)
在希腊神话传说中,特洛伊战争是这样引起的:阿基琉斯的父母举行盛大婚礼时,邀请了所有的神,单把争吵女神厄里斯遗漏了。厄里斯来到席间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上写着“给最美的女人”。赫拉、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三位女神果然争夺起来,争持不下就去找宙斯,宙斯要她们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判。
三位女神找到帕里斯,都答应给他好处。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君王,雅典娜许他成为最伟大的英雄,阿佛洛狄忒许他以最美貌的妻子。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佛洛狄忒。
后来她帮助他去斯巴达拐走了美丽的海伦,并抢走了大批财物。希腊各部落公推迈锡尼王阿伽门农为联军统帅,攻打特洛伊。战争进行了10年,众神各助一方。
最后,希腊联军将领、伊塔克岛之王奥德修斯设计把一具内藏兵将的巨大木马丢在城外,假装撤兵;木马被特洛伊人拖进城内。晚上,希腊人从木马中出来,打开城门,里应外合攻下了特洛伊城。战后,希腊人各携财宝、奴隶还乡。有的一帆风顺回到家园,有的则10年海上漂泊,充满了冒险和神奇。
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一带便流传着许多歌颂这次战争中的氏族部落首领的英雄事迹的短歌。在传诵过程中,英雄传说又同神话故事交织在一起,由民间歌人口头传授,代代相传;每逢盛宴或节日,在氏族贵族的宫邸中咏唱。大约公元前8、9世纪时,盲诗人荷马以短歌为基础,予以加工整理,最后形成了具有完整的情节和统一的风格的两部史诗——《伊利昂记》和《奥德修记》。
这两部史诗是公元前12至公元前8世纪的人民口头创作的。它反映了广泛而又丰富的社会生活、社会斗争,以及政治、军事、道德观念等等,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两部史诗如百科全书一样教育了古希腊人。
恩格斯说:“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
《伊利昂记》
《伊利昂记》是著名的荷马史诗中的一部,又译为《伊利亚特》。
《伊利昂记》是一部描写部落战争的英雄史诗。当时希腊各部落在地中海东部和小亚细亚一带活动。社会的组织细胞是父系氏族,由氏族结成胞族、部落以至部落联盟。阿基琉斯、奥德修斯都是部落的首领。最高权力属于民众大会,讨论战争与和平问题,另外还经常召开长老会议。希腊军队就是一支部落联盟的联军,阿伽门农是联军的最高统帅。
《伊利昂记》描写最后一年中51天内发生的事。史诗一开始就点出,“阿基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阿伽门农和阿凯亚部族中最勇猛的首领阿基琉斯共同争夺一个女俘,阿基琉斯失败受辱后,愤而退出战场。
希腊军方面因阿基琉斯的退出而连连失利,一直退到海岸边,再也抵挡不住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的猛烈攻势,情况万分紧急。阿伽门农请求和解,遭到了阿基琉斯的拒绝。阿基琉斯的朋友帕特罗克洛斯借了他的盔甲,杀上了战场,挡住了特洛伊人的进攻。但赫克托耳却把他杀死,并夺走了他的盔甲。阿基琉斯悔恨自己的过失,愤而重新参战,为亡友复仇。他终于杀死了赫克托耳,并把他的尸体拖在马后奔驰。
赫克托耳的父亲、伊里昂的老王普里阿摩斯前来赎回儿子的尸首,全诗在为赫克托耳举行的盛大葬礼中结束。
英雄阿基琉斯是古代英勇战士的理想形象,带有神话色彩。他是神与人之子,是一个非常骁勇又重视个人荣誉的将领。他与联军统帅阿伽门农的争吵是出于正义,为了避免全军在瘟疫中毁灭,他请求阿伽门农送还日神祭师的女儿。阿伽门农当时火冒三丈,当众辱骂阿基琉斯,并声言将抢走他的女俘——布里塞易斯作为报复。阿基琉斯忿怒地拔出刀来想杀阿伽门农,但他克制了自己。
为了部落利益,他把自己的女俘交给了阿伽门农。他一怒之下,退出战场。但,他仍忘不了自己的部落,时时关心希腊军的胜败;在希腊军战船着了火的万分紧急的时刻,他亲自催送他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去参战。
当他得知亲密的战友被赫克托耳杀死时,战争已到了希腊人生死存亡的关头,他悲痛欲绝,并深自悔恨自己的愤怒。他毅然抛弃旧怨,坚决出战,战局终于转败为胜。
他从发怒到息怒,从退出战场到重新参战,始终以部落的集体利益为主,并没有经过严重的思想障碍和不可克制的复杂的内心冲突。他是那样自然而又自觉地遵从部落集体利益,他体现了部落集体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正是部落英雄的特色。
通过阿基琉斯愤怒的情节,诗人还给我们显示了在氏族集体的英雄身上开始萌芽的个人意识,这是不利于集体,需要加以谴责的东西。阿伽门农凭借个人权势,无理夺去阿基琉斯的战俘,是使得希腊联军节节败退的根源,而阿基琉斯急躁任性,固执己见,不接受阿伽门农赔礼谢罪,继续拒绝参战,则又是希腊联军遭受更大伤亡的原因。因此,在诗人看来,阿伽门农的滥用权势和阿基琉斯的任性自负,都是有害于氏族集体利益的。
《奥德修记》
《奥德修记》是荷马史诗中的第二部,它的形成较《伊利昂记》为晚,又译为《奥德赛》。
《奥德修记》描写木马计的设计者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后,海上10年历险和他归家后夫妻团聚的故事。这部史诗采用中途倒叙法。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流期间,家中已发生了意外的事。由于他多年不归,儿子忒勒马科斯出外寻父。许多贵族都向奥德修斯的妻子佩涅洛佩求婚,企图夺取王位和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