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京宦生涯(7)
- 曾国藩家书大全集(超值金版)
- (清)曾国藩著 雅瑟主编
- 5766字
- 2014-02-21 15:14:48
来信又说四弟与季弟地从觉庵老师受业,六弟九弟仍然来京,或肄业城南等等,兄长想与弟弟们共住京城,这种感情好比孤雁的求群。自从九弟辛丑秋想回家,兄长百计挽留,九弟可以证明这一点。及到去年秋决计南方兄长实在没有办法,只得听他自便。如果九弟今年再来,则一年之内,忽去忽来,不仅堂上大人不肯,就是旁观者也会笑我兄弟轻举妄动。并且两弟同来,路费要花八十金,现在实在难以措办。虽然弟弟说能自己解决,为兄我不敢相信。曹西垣去年冬天已到京城,郭云仙明年才上路,眼下也没有好同伴。只有在城南学习,还比较切合实际。我于二月里一定送银二十两到金竺虔家,当做六弟、九弟省城读书的费用。竺虔于二月动身去南方,这笔银子四月初可收到。
弟接到这封信,立即去省城学习。省城中我的好友,如郭云仙、凌笛舟、孙芝房,都在别处的书院学习。贺蔗农、俞岱青、陈尧农、陈庆覃诸先生都是官场中人,不能伏案用功。只听说有丁君(名叙忠,号秩臣,长沙廪生)学问扎实,为人忠厚。我虽然没有与他见过面,但平常就知道这个人是可以为师的。凡是我的朋友,都极力称赞丁君。两弟到了省城,先到城南住下,然后立即带着礼物去拜访丁君(托陈季牧介绍),拜为老师,接受教育。
来信中以进京为上策,以在城南学习为次要。为兄不是不想从上策,是因为九弟来去间隔太短,不好写信禀告长辈。不仅九弟形迹矛盾,就是我告知长辈也必前后矛盾,再则眼下实在难筹办路费。六弟说自己去想法,也是没经历过甘苦的说法。如果今年我求得一官职,则两位弟弟冬天与朱啸山一起来很好。目前就按次要的方案办,如六弟认为不可,再写信来商量。
以上是回复六弟来信的主要内容。
九弟的信,写家事详细,可惜话说得太短。兄长写信常常太长,以后截长补短为好。尧阶如果有大事,弟弟中随去一人帮他几天。牧云接我长信,为何没有回信?是不是嫌我的话太直了?扶乩的事,完全不可信。九弟总要立志读书,不要想这些事。季弟一切,都要听哥哥们的话。
这次送信的走得很急,不得闲抄日记了,其余容我以后再告。
冯树堂听说弟弟将去省城,写了一封推荐信,推荐两个朋友。弟可留心访问。
道光廿三年正月十六日(1843年2月14日)
【精华点评】
小时候,很多人都有宏远的理想。有人想当科学家,有人想当政治家,还有人想成为艺术家……人们的梦想是无穷无尽、各式各样的。但是很多人成熟以后,某一天回过头来看,把自己当年的愿望付诸实际的人并不多。这当然有很多原因,有一些是由于客观条件不允许,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还有一些人是因为虽然努力过了,但是目标过于宏大,所以没有实现。但是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由于人们没有持之以恒的耐心与毅力。坚强的意志力、恒久的耐心,对于一个理想目标异常重要。生活中,如果我们能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遇到任何困难或者挫折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目标,遇到任何诱惑都不改变自己的理想,那么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最终都能有所收获。一个人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有坚定的信念,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克服,遇到任何诱惑都不会动心,这也是在各个领域里成功人士具有的共同基本素质。
【经典格言】
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
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1844年12月30日与诸弟书)
【家书】
四位老弟足下:
前次回信内有四弟的诗,想已收到。九月家信有送率五诗五首,想已阅过。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已,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
余平生科名极为顺遂,惟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当时之不敢怨言,诸弟问父亲、叔父及朱尧阶便知。盖场屋之中,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此一定之理也。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
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①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诸弟平日皆恂恂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②,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
国藩手草
道光廿四年十一月廿一日
【注释】
①嚣嚣:喧哗,吵闹。此处比喻沸沸扬扬。
②不售:不申。
【译文】
四位老弟足下:
上一次回信里有四弟的诗,想必已经收到了。九月里给家中的信中有送率五的诗五首,想必也都看过了。我们研究学问最要虚心。我常看见朋友中有好的人才,往往恃着自己的才能傲视一切,动不动就说别人不如自己。见了乡墨便说乡墨不通,见了会墨便说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没有人学便骂学院。平心静气来说,他自己所作的诗或文,实在也没有什么超人之处,不仅没有超过别人的地方,而且还有见不得人的地方。只是因为不肯用对待别的尺度反过来衡量自己,便觉得别人不行。既骂考官,又骂同考先录取的。傲气既然大,当然不能进步,所以潦倒一生,没有一寸长进。
我平生在科名方面,非常顺利,只是小考考了七次才成功。但每次不中,没有说过一句怨言,但深为惭愧,自己的考试诗文太丑罢了。今天想起来,如芒刺在背。那时之所以不敢发怨言,弟弟们问父亲、叔父和朱尧阶便知道了。因为考试场里,只有文章丑陋而侥幸得中的,却不会有文章好而被埋没的,这是一定的道理。三房十四叔,不是不勤读,只因傲气太盛,自满自足,便不能有所成就。
京城之中,也有不少自满的人,认识他们的人,不过冷笑一声罢了。又有当名士的,把科名看得和粪土一样,或者喜欢作点古诗,或者搞点考据,或者好讲理学,沸沸扬扬自以为压倒一切。看见的人,以为他们的成就也没有多少,也只好冷笑一声罢了。所以我们用功,去掉傲气,力戒自满,不为别人所冷笑,才有进步。
弟弟们平时都是谨慎退让的谦谦君子,但是多年科举都没有中,恐怕是因为愤激已久,以致产生骄惰的习气,所以特别写信告诫,请务必想一想我说的话,深刻反省自己。幸甚幸甚!
国藩手草
道光廿四年十一月廿一日(1844年12月30日)
【精华点评】
在曾国藩的四个弟弟当中,温浦天分最高,阮甫能力最强,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性格浮躁、自视甚高。所以信中,曾国藩劝告弟弟们“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做事情不能有骄傲自负的情绪,所以我们不能有骄傲自满的情绪。如果骄傲自负,容易使人自以为是,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一个骄傲自满的人,也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情绪,使得别人排斥自己。做事情同样也不能有失望怨愤的情绪,人们在遭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容易产生失望怨愤的情绪,这种情绪对于人们的进步也是不利的。每个人都应时常反省自身,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有粗心浮躁的坏习惯,是不是有意气用事的时候。当自己做事情取得成绩时,是不是有骄傲自满的言行举止。当自己遭遇挫折的时候,是不是有失望怨愤的情绪。当我们把身上的坏习惯都逐渐消除后,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往往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经典格言】
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已,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
掘井多而皆不及泉
(1842年10月21日与诸弟书)
【家书】
四位老弟足下:
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谈,所言皆身心国家①大道理。渠言有窦兰泉者(垿,云南人),见道极精当平实。窦亦深知予者,彼此现未拜往。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②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镜海、艮峰两先生亦劝我急搬,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见者数人,如邵蕙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是也。
蕙西尝言:“‘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③’,我两人颇有此风味。”故每见辄长谈不舍。予序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最大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何子贞与予讲字极相合,谓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传,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乾,礼陈岱云隶书扇面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即礼意也。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谓渠生平得力,尽于此矣。
陈岱云④与吾处处痛痒相关,此九弟所知者也。
兄国藩手具
道光廿二年九月十八日
【注释】
①身心国家:修身、养性、治国、治家,即有关个人和国家之事。
②玩索:玩味索求。
③醇醪:醇香可口的酒酿。
④陈岱云:湖南茶陵人,道光十八年与曾国藩同中进士,后又同进翰林院,亦是曾国藩的亲家。
【译文】
四位老弟足下:
吴竹如近日往来很密,来了便要作整天的谈话,听说的都是关于身心健康、国家大事。他说有个窦兰泉的(云南人),悟道非常精当平实。窦对我也很了解,彼此之间还没有详访过。竹如一定要我搬进城里住,因为城里的镜海先生司以师事,倭艮峰先生和窦兰泉先生可以友事,师友夹持,就是一个懦夫也要立志。我想朱子说过:“做学问好比熬肉,先要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我生平的工夫,全没用猛火煮过。虽然有些见识,是从悟境得到,偶尔用功也不过优游玩索罢了。好比没有煮开的汤,用温火温,越温越不热。因此,急于想搬进城里去,排除一切杂念,从事于“克己复礼”的学问。镜海、艮峰两先生也劝我快搬。城外的朋友,也有想常常见面的几个人,如邵惠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
惠西曾说:“‘与周公谨交,如喝醇酒’,我们两人有这种风味。”所以每次见面就长谈舍不得分手。子序的为人,我至今不能定他的品位,但是见识却是博大精深,曾教导我说:“用功好比挖井,与其挖好几井而看不见泉水,不如老挖一口井,一定要挖到看见泉水,那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这话正切合我的毛病,因为我就是一个挖井而不见泉水的人。
何子贞与我讨论书法非常相合,说我“真的懂得书法的诀窍,决不可自暴自弃”。我常常说天下万事万理都同于乾坤二字,就以书法来说,纯粹用神韵去写,周身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这就是乾的道理。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这就是坤的道理。乾,从神韵而言;坤,从形体而论。礼乐不可一刻离身,也是这道理。乐,本于乾;礼,本于坤。写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漫,就是乐的意味了。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就是礼的意味了。偶尔与子贞谈到这些,子贞觉得很对,说他生平得力,全在这些了。
陈岱云与我处处痛痒相关,这是九弟知道的。
兄国藩手具
道光廿二年九月十八日(1842年10月21日)
【精华点评】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没有耕耘,哪里来收获。学习正是如此,如果没有刻苦努力,也就不能在学习上取得进步。三心二意,心思散漫,对于学习来说是需要克服的障碍。学习需要我们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刻苦学习,这样才能学有所获。
对于古人而言,读书并考取功名是他们求取发展的主要途径。现代社会有了很大变化,一个人假如喜欢琴棋书画、诵读诗书,把这种爱好发扬光大,也能成就一番光明伟业。只是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人们选择什么作为自己的学习发展目标,一旦选定以后,就需要有专心致志、全力以赴的精神与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经典格言】
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京师为人文渊薮
(1843年1月22日与诸弟书)
【家书】
诸位贤弟足下:
现在朋友愈多。讲躬行心得者,则有镜海先生、艮峰前辈、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穷经知道者,则有吴子序、邵慧西。讲诗文字而艺通干道者,则有何子贞。才气奔放,则有汤海秋;英气逼人、志大神静,则有黄子寿。又有王少鹤(名锡振,广西主事,年二十七岁,张筱浦之妹夫)、朱廉甫(名琦,广西乙未翰林)、吴莘畲(名尚志,广东人,吴抚台之世兄)、庞作人(名文寿,浙江人),此四君者,皆闻予名而先来拜,虽所造有浅深,要皆有志之士,不甘居于庸碌者也。
京师为人定渊薮①,不求则无之,愈求则愈出。近来闻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拜别人,恐徒标榜虚声。盖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标榜以盗虚名,是大损也。天下有益之事,即有足损者寓乎其中,不可不辨。
黄子寿近作《选将论》一篇,共六千余字,真奇才也!黄子寿戊戌年始作破题,而六年之中遂成大学问,此天分独绝,万不可学而至。诸弟不必震而惊之,予不愿诸弟学他,但愿诸弟学吴世兄、何世兄。吴竹如之世兄,现亦学艮峰先生写日记,言有矩,动有法,其静气实实可爱!何子贞之世兄,每日自朝至夕总是温书,三百六十日,除作诗文时,无一刻不温书,真可谓有恒者矣。故予从前限功课教诸弟,近来写信寄弟,从不另开课程,但教诸弟有恒而已。
国藩手草
道光廿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注释】
①渊薮: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
【译文】
诸位贤弟足下:
现在的朋友越来越多。讲求躬行心得的,有镜海先生、艮峰前辈、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研究经书、探求道理的,则有吴子序、邵慧西;讲诗、文、字而艺通于道的,有何子贞;才气奔放,有汤海秋;英气逼人、志大神静的,有黄子寿;又有王少鹤(名锡振,广西主事,年二十六岁,张筱浦的妹夫)、朱廉甫(名琦,广西乙未翰林)、吴莘畲(名尚志,广东人,吴抚台的世兄)、庞作人(名文寿,浙江人),这四位都是慕名来拜访我的。虽说他们的学问有深浅,却都是有志之士、不甘居于庸碌辈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