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在平凡的生活中遇见幸福的自己(7)

据说伟大的临济禅师为了把门徒从时间带离出来,经常竖起一根手指头,然后发问:“当下,缺什么?”意在告诉门徒们深入当下。禅的传统里还有一个类似的话头是:“如非当下,何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人在懊悔着过去,担忧着未来,却唯独忽视了当下。他们永远没办法对此时此刻投入全部的注意力!这样的状况如此循环往复,将进入一个无休止的怪圈。许多事情做了懊悔,不做也懊悔;许多人遇到了要懊悔,错过了更懊悔;许多话说出来懊悔,说不出来也懊悔……

人的遗憾与懊悔情绪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正像苦难伴随生命的始终一样,遗憾与悔恨也与生命同在。从昨天的风雨里走过来,身上难免沾染一些尘土和霉气,心中多少留下一些酸楚的记忆,这是不能完全被抹掉的。人生一世,花开一季,谁都想让此生了无遗憾,谁都想让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永远正确,从而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可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人不可能不做错事,不可能不走弯路。做了错事、走了弯路之后,有懊悔情绪是很正常的,这是一种自我反省,是自我解剖的前奏曲,正因为有了这种“积极的懊悔”,我们才会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好、更稳。

但是,如果你放不下懊悔或羞愧之感,在生活中自惭形秽、自暴自弃,生活在过去中不可自拔,那么我们的这种做法就真正是蠢人之举了。

美国一位教师曾用一很形象的事例来教育学生摆脱徒然无益的悔恨,在课堂上她将一只装满牛奶的瓶子朝地上猛摔下去,瓶子破碎了,牛奶流了满地。她告诉学生:“你们可能对这瓶牛奶感到惋惜,可是这种惋惜已经无法使这瓶牛奶恢复原样了。因此,在你们今后的生活中发生了无可挽回的事时,请记住这摔破了的牛奶瓶。”这位教师道出了一个生活哲理:如果明知错误已经形成,而且无可挽回,却偏要去挽回,这样做是徒劳无益的。

古希腊诗人荷马曾说过:“过去的事已经过去,过去的事无法挽回。”的确,昨日的阳光再美,也移不到今日的画册。我们需要总结昨天的失误,但我们不能对过去了的失误和不愉快耿耿于怀,因为伤感也罢,悔恨也罢,都不能改变过去,都不能使你更聪明、更完美。如果总是背着沉重的怀旧包袱,为逝去的流年伤感不已,那只会白白耗费眼前的大好时光,那也就等于放弃了当下和未来。那么,我们又为什么不好好把握当下,珍惜此时此刻的拥有呢?为什么要把大好的时光浪费在对过去的悔恨之中呢?

追悔过去,只能失掉当下;失掉当下,哪有未来!昨天不过是历史,明天只是幻影。所以我们要竭尽全力地生活在今天。不追悔过去,也不奢求未来。世界上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珍惜当下、活在当下的幸福。

1.放下是种美,走过就不懊悔

放下是种美,走过就不懊悔。尽管生活的路依然那么坎坷不平,可是真的不必为过去而懊悔。也许一个人的容貌可以不美,但是一定要让自己的心灵很美,让自己的心情很美,在走过以后不伤悲,回头望望那许多的脚印,或深或浅,或正或偏,但是每一步都深深印证过自己的心,不管风雨里还是漆黑暗夜里,有一种执著叫真诚,有一种善良叫理解,有一种思念叫忧伤,有一种坦然叫放下,因为人来在世上,真的很难,也许修炼了几千年才有了今生,虽然坎坷,虽然爱恨难平,虽然放不下的太多太多,但是只要走过就不懊悔。

2.惜时如金,把握住每一个当下

我们必须明白:未来是过去和现在的衍生物,只能在当下里经验。未来的景况要依赖于你是否足以取得当下的力量以瓦解过去,要依赖于你是否能用当下的力量有新的创造。如果你的心智担挑着过去的重担,你未来还会担挑着一个更重的担子。你此刻有什么样的意识品质和行为决定着你有什么样的未来。通俗地说,你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有把握当下的意识,是否能够做到珍惜时间。成功的人往往惜时如金,能够把握住每一个当下;失败的人则通常视时间为粪土,搁浅甚至蹉跎每一个当下。

3.不时地提醒自己:“我想要今天!”

昨天好比是使用过的支票,明天则如同还没有发行的债券,只有今天是现金,可以立即投入使用。也就是说,今天是我们轻易就可以拥有的财富。对今天进行无度地挥霍,或者是无端地错过,都是一种对生命的浪费。如果你想要在未来实现期待已久的目标,就必须从现在开始激发自己的活力,放下无谓的懊悔,放下无谓的等待,冷静地放开心胸,正确地抉择方向,不时地提醒自己:“我想要今天”,从而使自己像一只寻找食物的猎豹似地活跃起来。

懊悔并不等于吸取教训。懊悔的行为实际上是用过去了的错误和损失来鞭打今天的心情。懊悔无济于事,徒增烦恼而已。我们常常是后悔昨天而又贻误了今天。与其回头寻找失落的明天,不如昂首迎接一片新的幸福晨光。

▲面对黯然心碎的伤感,你需要放下悲痛

◎把悲痛藏在微笑下面

二战期间,一位名叫伊丽莎白·康黎的女士在庆祝盟军北非获胜的那一天收到了国际部的一份电报,她的侄子,她最爱的一个人死在战场上了。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决定放弃工作,远离家乡,把自己永远藏在孤独和眼泪之中。

正在她清理东西准备辞职的时候,突然她发现了一封早年的信,那是她侄子在她母亲去世时写给他的。信上这样写道:“我知道你会撑过去。我永远不会忘记你曾教导我的:‘不论在哪里都要勇敢地面对生活。我永远记着你的微笑,向男子汉那样,能够承受一切微笑。’”

她把这封信读了一遍又一遍,似乎他就在她身边,一双炽热的眼睛望着她:“你为什么不照你教导我的去做?”

康黎打消了辞职的念头,一再对自己说:“我应该放下悲痛,把悲痛藏在微笑下面,继续生活,因为事情已经这样,尽管我没有能力改变它,但我有能力继续生活下去。”

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也好,悲伤的也罢,都会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就容易跟着乱起来。有些悲伤的情绪和痛苦的记忆,如果长时间地充斥在心里,极容易令人郁郁寡欢、萎靡不振。

紧紧抓住悲伤与痛苦的理由,无视幸福和快乐的因素,便是一个人总觉得不幸福的关键所在。只有放下一些无谓的悲伤与痛苦,幸福和快乐才会有更多、更大的空间。

1.开拓心胸,将悲痛稀释到一片湖

悲痛之于心灵,恰如盐之于容器。将悲痛之盐放进一杯水,你品尝到的唯有饱和后的苦涩;将悲痛之盐投入一片湖,你品尝到的尽是稀释后的甘甜。所以,面对悲痛时,我们能做的事就是开拓自己看待事特的眼界,开拓自己包容事物的心胸,不是将痛苦放入一杯水,而是将它稀释到一片湖。

且看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禅学大师有一位爱抱怨的弟子。一天,大师派这个弟子去集市买了一袋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然后喝一口。“味道如何?”大师问道。“咸得发苦。”弟子皱着眉头答道。随后,大师又带着弟子来到湖边,吩咐他把剩下的盐抛进湖里,然后说道:“再尝尝湖水。”弟子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大师问道:“什么味道?”“纯净甜美。”弟子答道。“尝到咸味了吗?”大师又问。“没有。”弟子答道。大师闻此点头,对弟子说道:“生命中的悲伤与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是的,生活中的悲痛就好比是盐,它不会更多,也不会更少。品尝同样程度的悲痛时的感受,取决于我们把悲痛置于怎样的心胸之中。如果让自己的心胸成为大海,那么悲痛自然会显得微不足道了!

2.不必接受因想法所追加的悲痛

生命中有些悲伤与痛苦,我们本来就必须承受,比如阴阳两隔之痛。然而,因为想法所追加的悲伤与痛苦却不一定要接受。如果我们的想法只不过像滴落悲痛之河里的水滴呢?如果我们的想法只是转瞬即逝,只被我们短暂地意识到就消失了,那又将如何呢?不难想象,生命长河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我们都会因此而倍感幸福和快乐。所以,当你沉浸在悲痛中的时候,首先,请认清你的想法;然后,静下心来分析想法的形成过程;最后,让影响幸福和快乐的想法抛入悲痛之河里,同时聆听其入水时的滴答声,并想象它们消失。

3.领悟“放下就是幸福”

人生是一张单程车票,一去无返。事情是这样的,就不会那样。一味地沉浸在悲伤与痛苦的泥潭里不能自拔,只会与幸福和快乐无缘。告别悲伤与痛苦的手得由你自己来舞动,嗅闻今日幸福和快乐花香的捷径是:义无反顾地放下悲伤与痛苦的往昔。要知道,“放下就是幸福”是一个开心果,是一粒解烦丹,是一道欢喜禅。一个人只要心无挂碍,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便不愁没有幸福和快乐的春莺在啼叫,便不愁没有幸福和快乐的泉溪在歌唱,便不愁没有幸福和快乐的白云在飘荡,更不愁没有幸福和快乐的鲜花在怒放!

总之,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而及时扫地除尘,不仅能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还能经营出五彩缤纷的生活画卷,将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替代。何乐而不为呢?

▲面对波澜不惊的岁月,你需要放下空虚

◎猩猩哲学家与猩猩

有一天,一头猩猩感到再也忍受不住空虚的折磨,就去找猩猩群居的社区里惟一的一位哲学家,希望哲学家帮助它恢复平静的生活。猩猩哲学家与猩猩交谈后,经过一番哲学推理,断定空虚的猩猩空虚的原因,乃是因为灵魂丢失了的缘故。猩猩对于“灵魂”这个概念很是不解,哲学家只好带着迷惘的猩猩到深山老林中去,希望它能从大自然中领悟灵魂。

时值冬天,寒风徐徐,木叶不停地落下,哲学家问猩猩:“看见什么了么?”猩猩摇摇头。又翻过了一座山,哲学家在一棵大树下停住,它扒开厚厚的落叶,发现一粒种子。哲学家又问猩猩:“看见了么?”猩猩更加迷惘地摇摇头。哲学家把种子掩埋好,然后它们继续走。最后,它们看见一群绿头苍蝇正爬在一头鹿的腐尸上唱歌跳舞。

哲学家再问:“看见了么?”猩猩还是说没有看见。哲学家只好摸摸猩猩的头,让它背着一块石头回到原地,并告诉它,只要每天背着那块石头走一段路,就不会再受空虚的折磨。猩猩按照哲学家的话去做,果然见效。

空虚,是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即人们常说的“没劲”,是心理不充实的表现。空虚心理其实是一种社会病,存在极为普遍。人们通常是因为下述两种情景而空虚:首先是物质条件优越,没有生活忧虑。此类人习惯了满足与享受,看不到或懒得思考人生意义所在,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的,从而整日安逸奢靡、无所事事、空虚度日。其二是生目标不切实际,遭受现实打击。有的人心比天高,目标不切实际却又不屑追求,当目标无法实现时,感觉饱受挫折,心灵便虚无空荡。

心理空虚的人不思进取,没有人生的奋斗目标,自然不会有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幸福感。这些人整日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感到生活无聊、心灵空乏虚无、寂寞难忍。空虚者常常寻求刺激,比如抽烟、喝酒、赌博、闹事等等,以此来排遣时间、摆脱心理寂寞。严重情况下,空虚者会偷盗、抢劫、奸淫等,走上犯罪道路。所以,放下空虚势在必行。

1.社会认知要现实

社会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要看主流发展方向,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消极面,而不求上进、萎靡不振,要接受现实、正视现实,并改造现实。

2.要改变懒散习惯

因为懒散,不想有所追求,无所事事或不愿做事,就会胡思乱想、寻求消极刺激,自然会感觉空虚。因此要在生活中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逐渐养成勤劳习惯,从劳作中获得乐趣,心灵才会充实而不空虚。

3.要磨炼意志

通过磨炼意志提高战胜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确对待失误和挫折,在逆境中锻炼成长。

4.要培养读书兴趣

读书能使空虚者从中获得智慧、汲取力量,空虚的心灵不断得到充实,摆脱狭隘经验的束缚,从而情绪高涨、精神饱满。要多读名人传记,以名人的奋斗史作为人生的楷模,确立“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5.要多与人交往

与人交往,相互启示、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心灵将受到熏陶和充实。但要注意,交际对象不能也是空虚者,这样的人只能使自己更加空虚,甚至造成不良的后果。

6.要有一定的志向

俗话说“治病先治本”。空虚多源于对理想、信仰及追求的迷失,所以树立崇高的理想、建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就成为消除空虚的最有力的武器。有志向才会有追求和拼搏,才会体验到拼搏的乐趣和成就感,才会珍惜生命。但是要注意志向的现实性:志向太低了无需努力,也不会去努力;志向太高了难以实现,也无从奋斗,到头来仍然是没有成功,空虚度日。所以志向一定要与自身的实际能力相符合。

7.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懂点琴棋书画

在社会交往中能够拓展眼界,充实自己,而琴棋书画无疑是陶冶性情的最好方式。

最后,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要想真正克服空虚心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当你坚定地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前进时,空虚就会悄悄地离你而去。

▲面对百花园般的尘世,你需要放下虚名

◎智者往往不慕浮华,力避虚名

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修禅而悟,却将禅的清灵之风、烟霞之色、笋蔬之气带入了诗坛;他们不慕浮华,却往往成为王公贵族的座上之宾,文人骚客的案头之友;他们力避虚名,隐居深山,反而盛誉动于朝野,英名垂于千古。可以这样说,没有他们,星河灿烂的古代诗人群落必将黯淡许多;甚至,没有他们,就连中国诗歌黄金时代的盛唐诗坛亦将逊色许多;他们是中国诗歌长河中的一脉巨流,放射着独一无二的奇光异彩……他们,就是诗僧群体。

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人世恰似一个百花园,有人拂衣而过,片叶不沾,到头来依旧是两袖清风幽香款款;而那些“机灵”的人,必掐花摘叶,遍身污泥点点,浑臭冲天。其中玄机便在于放下。学会放下虚名薄利,才能拥抱更大的幸福。

名声是一个人在别人心中留下的足迹,是一个人的外衣和旗帜。俗话说“名声在外”,名声虽不能完全反映外衣和旗帜下面人的本来面目,却极大地影响着别人的第一印象。所以说珍惜名声是做人之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刻意地追求成名,否则非常容易偏离正常的生命轨道。事实上,只要一个人脚踏实地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他人自然会记住你,这样的名声比用什么手段得来的虚名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