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亲情(1)
- 感动一生的70个人生故事
- 刘烨主编
- 5589字
- 1970-01-01 08:00:00
亲情是身心疲惫时通往家里的一条小径,是风雪寒夜里思念中的一股暖意,是全家围坐在桌边时的满屋饭香,是难以割舍、无以替代的血脉相连。它比蓝天深邃,比原野辽阔,比泉水清澈。
1.娘啊,我的娘啊
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偷摸进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
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就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这个家庭的日子比以前更难熬了。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儿子夜以继日地发奋读书,母亲则起早摸黑地辛苦劳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里满是笑意。
但不幸再次降临。母亲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而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
儿子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还是固执地说不,最后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第一次结实地甩在儿脸上……
儿子上学去了,没多久,县一中也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母亲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紧锁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
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大师傅,这是5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给他。”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叮叮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
母亲的脸又红了,支吾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
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大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
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师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呵斥道:“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还是怎么背回去!”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要……要饭得来的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
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她又向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子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偷摸进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师傅早已潸然泪下。他扶起母亲,说:“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大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
母亲走了,一瘸一拐。
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3年的学费与生活费。3年后,儿子以627分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儿子百思不得其解: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3只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3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3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儿子终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那苦命的母亲为顾全儿子的尊严和面子,而甘愿忍受别人的误解,甘愿放弃自己的面子。儿子的泪无声地流了下来。
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突然,儿子猛地扑上前,搂住母亲,号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2.一束康乃馨买回的亲情
敏的眼睛有些酸痛,原来嫁出去后,在离开父母的生活里,能让父母为自己操心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敏抬眼看着母亲刚刚放在桌子上的那束康乃馨,那簇拥的锯齿的花瓣,那舒畅人心的香味。
敏和母亲都是一个犟脾气,娘俩谁也不听谁的。每当敏跟母亲生完气之后,她说什么都不会把头低下去。母亲也常会指着敏的鼻子对敏喊:“你妈我说话,对就是对的,错了也是对的!”真是针尖对麦芒。
父亲也常劝她们,有什么事你们娘俩有一个人后退一步,也就风平浪静了。其实敏也知道,母亲跟她吵,肯定也是为了她好,她也不是存心犯混,她只是不太喜欢母亲对她的教育方式。就这样,敏跟母亲在犟嘴中跨入了新的世纪。
老是这样吵下去,敏慢慢开始发觉,母女间越来越生疏了。那一年,敏赌气嫁了。按说,父母嫁女儿,三个人心里应该都不是个滋味,尤其是母女俩,没想到,敏跟母亲,愣是没掉半滴的眼泪。就这样,敏嫁走了,离开了父母,开始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家庭生活。
敏像逃出了笼子里的小鸟,没有任何的拘束,在她的小天地里自由地飞翔。家里的这个家具怎么摆,买什么款式的陶瓷碗,都是敏一个人说了算,敏有着像过家家的新奇感。敏的老公性格跟她爸很像,很随和,也由着敏,虽然已经结婚了,但他们情人节、圣诞节、复活节照过不误,玩起来就像个不愿回家的孩子。
有一天,敏跟老公静静地坐在公园长椅上的时候,像跟她爸坐在一起一样。敏对他说了心里话,因为那天是母亲节。
敏说,我真的挺想妈妈的,真的。我想我妈给我做的每一顿饭;想她为我补的每一双袜子;天冷的时候,我会想起妈妈为我端来的热水;天热的时候,我会想起妈妈留在我桌前的那碗绿豆汤。敏还说,我有爱情了,但没有亲情,心里还是空空的。
听完敏的诉说,敏的老公给她讲了一个有关花的故事。
他说,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经常在路边看到一个卖康乃馨的老婆婆,每当有路人经过的时候,她都会说,买枝花吧!送给你的母亲。于是,路人总是不自觉地停下了脚步,在花摊前想着自己的母亲,然后,将花买走。再后来,人们得知,原来老婆婆有一个儿子,因为长期在外面工作,很少回来陪母亲,所以,老婆婆才对每个路人这样说。人们感动了,到了每年五月的第二个礼拜天,他们都会买束康乃馨去看望他们的母亲。从那以后,老婆婆的花摊红火了起来,那个节日也越传越广。终于,有一天,老婆婆见到了很长时间没有回家的儿子。儿子包下了婆婆卖的所有的康乃馨,然后,将所有的花都送给了婆婆……
敏忘情地听着,深深地为婆婆和儿子的故事所感动。她突然觉得,她和母亲不应该再继续争吵下去了,她想主动改善和母亲的关系,可是,她一时又不知道怎么开口。故事总是美好的,但一套到自己的身上,总觉得有那么一股子别扭。
老公知道了敏的心思,便笑着对她说,你也可以买束花啊!就在今天,妈妈一定会非常高兴的。敏信了老公的话,连夜跑到闹市区,终于赶在花店打烊前买了一束康乃馨。
买到花后,敏的脑海里还是像往常一样,又浮起了母亲那张充满怒气的脸。门铃是老公按响的。
门开了,父母还没睡,屋子里电视开着:“爸、妈……我……”敏发觉自己的舌头打卷卷了。
“爸、妈,敏给你们送花来了,母亲节快乐!”敏的老公笑着说。突然,敏看到了母校的笑脸。母亲一手接过了敏怀里的康乃馨,嗅了嗅笑着说,香!
敏跟着母亲进了屋,她突然发觉家里跟过节似的,什么糖啊!瓜子啊!还有一些虾条、薯片什么的。这些都是以前母亲不让敏吃的,今天却都摆了上来。
母亲笑着说,“丫头你从小气管不好,糖吃多了容易得蛀牙不说,还得把气管吃出毛病来,还有虾条啊薯片啊什么的,总吃总吃对身体不好的,应该多吃水果,那些毕竟是油炸食品!”母亲坐在敏的旁边一板一眼地对敏说着。
敏的眼睛有些酸痛,原来嫁出去后,在离开父母的生活里,能让父母为自己操心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敏抬眼看着母亲刚刚放在桌子上的那束康乃馨,那簇拥的锯齿的花瓣,那舒畅人心的香味。
她恍悟了,原来母亲只要收到女儿的一点点心意就会满足,她只用了一束康乃馨,就买回了无价的亲情……
3.寄钱
“乡邮员进村的日子,你母亲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收到你的汇款,她要高兴好几天哩。”成刚听着听着已泪满面,他明白了,母亲坚持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是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乐。母亲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身上。
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成刚要母亲随他去长沙生活。母亲执意不肯,说乡下清静,城里太吵住不惯。成刚明白,母亲是舍不得丢下长眠在地下的父亲,成刚临走时对母亲说:“过去您总是不让我寄钱回来,今后我每个月给您寄200元生活费。母亲说乡下开销不大,寄100元就够用了。”
母亲住的村子十分偏僻,乡邮员一个月才来一两次。如今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留在家里的老人们时时盼望着远方的亲人的信息,因此乡邮员在村子里出现的日子是留守村民的节日。每回乡邮员一进村就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奶奶围住了,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家的邮件,然后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传递自己的喜悦或分享他人的快乐。这天,乡邮员又来了,母亲正在屋后的菜园里割菜,邻居大妈一连喊了几声,母亲才明白是叫自己,慌忙出门从乡邮员手里接过一张纸片,是汇款单。母亲脸上洋溢着喜悦,说是儿子成刚寄来的。邻居张大妈夺过母亲手里的汇款单看了又看,羡慕得不得了,说:“乖乖,2400元哩!”人们闻声都聚拢来,这张高额汇款单像稀罕宝贝似的在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的,每个人都是一脸的羡慕。
母亲第一次收到儿子这么多钱,高兴得睡不着觉,半夜爬起来给儿子写信。母亲虽没上过学堂,但当过村小教师的父亲教她识得些字。母亲的信只有几行字,问成刚怎么寄这么多钱回来,说好一个月只寄100元。成刚回信说,乡邮员一个月才去村里一两次,怕母亲不能及时收到生活费着急。成刚还说他工资不低,说好每个月寄200元的,用不完母亲放在手里也好应付急用呀。看完了成刚的信,母亲甜甜地笑了。
过了几个月,成刚收到了母亲的来信,信只短短几句,说成刚不该把一年的生活费一次寄回来,明年寄钱一定要按月寄,一个月寄一次。
转眼间一年就过去了。成刚因单位一项工程工期紧脱不开身,回老家看望母亲的想法不能实现了。他本想按照母亲的嘱咐每月给母亲寄一次生活费,又担心忙忘了误事,只好又到邮局一次给母亲汇去2400元。20多天后,成刚收到一张2200元的汇款单,是母亲汇来的。成刚先是十分吃惊,后百思不得其解,正要写信问问母亲,却收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又一次在信上嘱咐说,要寄就按月寄,要不她一分也不要。
一天,成刚遇到了一个从家乡来长沙打工的老乡,成刚在招待老乡吃饭时,顺便问起了母亲的情况。老乡说:“你母亲虽然孤单一人生活,但很快乐。尤其是乡邮员进村的日子,你母亲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收到你的汇款,她要高兴好几天哩。”成刚听着听着泪已满面,他明白了,母亲坚持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是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乐。母亲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身上。
4.一元钱的感动
文飞掏出一元硬币递给老叔,老叔将汗淋淋的脸抬起时,文飞惊呆了:他正是自己父亲,那双手和额头已被晒得像非洲人一样,他几乎认不出来了!
时代发展得太快,短短4年,文飞当初读大学时所选择的热门专业,到毕业时已变成了冷门专业。
文飞在毕业前后参加了很多现场招聘会,投递了几十份求职自荐信,但都没什么结果。文飞越来越着急。他是从山里出来的大学生,是典型的贫困生。毕业前他在学校勤工俭学挣的几百元钱,除为应聘买的一双皮鞋和付房租外,身上只剩下最后10元钱了。
文飞在心里琢磨着,这10元钱怎么也要撑到第二天。明天他将去参加某公司最后一轮复试,去那里需转两趟公交车,来去车费4元,中午他决定改善一下伙食,吃一个5元的盒饭。如果这次还未被用人单位录取,他决定用剩下的最后一枚硬币给家里去一封信,然后从这个城市消失。文飞就这样在心里打定了主意,颇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感觉。
文飞再次回到黑暗简陋的出租屋时,他发现屋里已亮着昏暗的灯光,房东说他父亲从老家来看他了。文飞喜出望外,令他牵挂不已的父亲来了。他快步走进了屋子,发现桌上放着一盘他特爱吃的辣椒炒风吹肉,还有两茶杯香香的家乡米酒。父亲坐在一旁,已苍老了很多。
父亲从怀里掏出一个陶瓷猪储钱罐,上面红红绿绿的漆已经斑驳。这是文飞儿时生日姑姑送他的礼物,里面一分两分、一角两角地积攒着他不少童年的梦,没想到十几年了,父亲还保留着它!
“小飞啊,听房东讲你还没找到工作,房租也欠了一个月。现在大学毕业生多,竞争激烈,你的专业也不对口,还是现实一些好,不要眼高手低!”父亲咽了口水又说,“我已经为你续交了一个月房租。另外,这只储钱罐你留着,在没有找到工作之前,兴许有点帮助!”
父亲只留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没吃早饭就走了。文飞撬开那只储钱罐,倒出来,发现全是一元的硬币和纸币,共有一百多元,这足以让他对付十天半月的了。更让他诧异的是房东告诉他,他父亲替他续交的房租也全是一元的硬币和纸币!
文飞记住了父亲的话。第二天面试时,招聘方问他愿不愿意从基层业务干起,他毫不犹豫答应了。
三伏天,文飞背着沉甸甸的产品宣传资料和样品走街串巷,常被晒得口舌冒烟,同时受到不少人的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