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还原与阐释: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美国文学形象构建
更新时间:2025-04-24 20:06:45 最新章节:后记
书籍简介
本书从形象构建的角度还原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人如何接受美国文学,阐释其内在逻辑和历史文化意义,不仅揭示了中国文人认知、选择美国文学的基本状况和美国文学形象在中国的多元呈现形态,而且分析了美国文学形象构建、美国形象构建与中国“自我”形象构建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8-06-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张宝林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北美敌托邦文学的发展轨迹,力图多向度地展现北美敌托邦文学中的环境想象及书写策略,使读者对北美敌托邦文学的经典作品及其环境叙事有一定了解。书中探讨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经典之作《使女的故事》《羚羊与秧鸡》《无水洪灾》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从青少年视角分析了《饥饿游戏》《丑人》等作品中的环境叙事,揭示了技术统治下自然、人性的美好价值。文学18万字
- 会员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一生致力于小说创作的革新,推动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还撰述了她所处时代的战争、女权主义运动、同性恋现象以及大英帝国衰落等历史事件。伍尔夫的现代主义作品貌似脱离历史背景,但实际上却根植于现代性的历史真实之中,而且还是叙述历史的有效手段。本专著全面研究伍尔夫的日记、自传、书信、演讲稿、文学评论和有关伍尔夫的传记、笔记、档案资料和手稿等历文学8.3万字
- 会员生态批评将生态与文学有机联姻,形成文学与生命体验、视点转换及话语表达的特殊研究线路,亦环绕生态有机性而助推文学研究范式转换,借力于复杂性思维呈现自然、生态、生命及文学活动的多样性。中国文学传统独具“道生”性缘生点,形成以“天人合和”为运演脉络的生态智慧基础,在悟解自然、文学“艺境”创造,诗性价值,情意韵通,艺术本真及神性魅力的展示等方面与生态批评能形成良好对接,并能建立有机共存的多向整合及融合机制文学42.8万字
- 会员《玉台新咏》是一部以收录宫体诗为主的文学总集。长期以来,学者在此书的成书问题上存在着诸多的争论,如关于其成书时间、编撰动机乃至编撰者等均分歧严重。此类文献层面的纷争,不但制约了对《玉台新咏》进行深入研究的步伐,而且对宫体文学、南朝文学研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鉴于此,我们依据前人提出的话题及该书的实际情况,将《玉台新咏》成书问题划分为八个专题加以系统考察,即《玉台新咏》的编撰者、编撰动机、成书时间、编文学15.8万字
- 会员美国著名生态文学批评家麦克库希克教授,娴熟地运用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重新解读柯勒律治、华兹华斯、约翰·克莱尔、威廉·布莱克、玛丽·雪莱、爱默生、梭罗、约翰·缪尔和玛丽·奥斯汀的“绿色写作”,探赜索隐他们作品中幽深玄妙的生态思想。认为他们重新概念化、情感化和历史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极其丰富的“绿色思想”,不仅提供了全新的感知自然的范式,而且开创了“绿色写作”传统,传播现代生态思想和生态文明理文学20.8万字
- 会员本书立足于中国本土的文化语境和文学土壤,从多个方面入手考察新历史主义在中国的批评与实践经验,既有纵向的史的线索,也有横向的中西文论对比研讨,还包括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解读,全书试以宏观视野分析新历史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及其影响。文学21.3万字
- 会员本书旨在以卡波特小说的早期(20世纪40年代)、中期(50年代)、鼎盛期(60年代)、晚期(70至80年代)四个阶段的创作特征为研究对象,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伦理学、心理学、新历史主义批评、消费主义等理论,对四个阶段代表作品和小说的总体创作特征进行解读,试图以独特的视角来呈现卡波特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该书既是卡波特小说的学术研究专著,也是介绍卡波特其人其作的入门读物。文学16.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