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学习是我一生的倚靠
更新时间:2024-10-15 17:59:17 最新章节:致谢
书籍简介
作为希腊前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的经历可谓传奇——出生在一门三代希腊民选总理的政治世家,却在青少年时期遭遇针对祖父的军事政变而被迫流亡海外,先后在5个国家的10多所学校求学。但这种颠沛而充满不安感的生活,也让他在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拥有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思维方式,能够多维度而带有包容性地思考问题。一生遭遇政变、流亡、迫害、暗杀、诬陷、迷茫、家庭变故、国家危机……如何通过思考和学习,应对磨难和挑战,将困境变成赢得尊重和再次成功的机会?在《学习是我一生的倚靠》这本书中,乔治依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包括任希腊教育部部长、总理期间,以及作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教育者的经历和见闻,面向未来思考了为什么学习、哪些是人生中真正应该和值得学习的、如何学习等问题。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给年轻人提升学习认知和驱动力的书,也是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未来教育的启示之书。
品牌:时代华语国际
上架时间:2024-06-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书数字版权由时代华语国际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用丰富详实的史料,生动描写了邓恩铭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展现了邓恩铭“穷年忧黎元”的济世情怀与“捐躯赴国难”的革命精神。全书共分十三章,从少年立志、激流弄潮、南湖朝阳、矿区播火、岛城风云、四方工湖、齐鲁狂飘、百折不挠、“我身先死”,他31岁的短暂生命,如燃烧的火焰映红了齐鲁大地,并以壮烈的牺牲在党的英烈册上留下光辉的姓名。传记11.8万字
- 会员何叔衡是中共一大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他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像牛一样地做事”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在何叔衡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创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几个之最:最年长的中共一大代表,苏维埃红色政权最早的“大法官”,中共一大代表中最早壮烈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本书以巨量史料研究为基础,全面展现了何叔衡这位革命长者光芒耀眼的一生。传记14.2万字
- 会员该书以大量未公开的《福田笔记》、日记材料为素材,对追求“和平外交”、带领日本走向繁荣安定的福田赳夫的一生进行了全面评价。福田赳夫1976年12月就任日本首相。在其主导下,日本政府于1978年8月与中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促成邓小平同年10月访日换文,条约由此生效,中日关系步入崭新发展阶段。该书中文版的出版填补了国内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的不足,值此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之际亦具有特传记43.2万字
- 会员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述了陈潭秋的一生,为读者呈现了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全书共分十二章,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央根据地的游击战争、在莫斯科的日子里等人生时期,介绍了陈潭秋的成长与革命斗争事迹,既展现了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一面,也刻画出他坚强革命意志、坚定革命信念、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的作风,同时突出了他在党的创立、党的建设理论等革命理论上的建传记19.5万字
- 会员“以笔为枪,为救亡而上下求索。书生意气,离群雁仍矢志不渝。”这正是李汉俊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精通四国语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启蒙者之一;董必武称他是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老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评价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最有理论修养的同志”。本书遵循真实性原则,用生动、客观、精简的笔墨,从李汉俊早年留学日本开始,讲述了李汉俊走出荆楚大地、东渡扶桑,寻找救国思想武器;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奔走著述;传记14.5万字
- 会员由于有关孙先生最早期的革命思想及尝试策进革命运动的直接资料匮乏,因此一直不为人所熟知。霍启昌著的《孙中山在澳门(档案中的孙中山先生澳门经历)》集中分析讨论有关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即澳门政府档案报刊、当时澳门出版的中葡文资料等,以便进一步了解孙先生为什么要去澳门行医,其原因是否真的是寓革命于行医,他到澳门及离开的正确时间,他在留澳时段认识了哪些人士,以及这些人士是否对他尝试开拓革命运动有重要影响。传记7.1万字
- 会员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法学家,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本书按照时间线索,结合大量史实资料,详细梳理、真实还原、深情讲述了董必武从一个清末的秀才,成长为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奔走革命,致力国共合作与统一战线、创建新中国法制体系,成长为一个卓传记29.5万字
- 会员他是中国最早的比较系统地阐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驱者之一,是“一位普罗米修斯式的播火者”,为黑暗的中国点燃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毛泽东称赞李达是“理论界的鲁迅”。本书以客观严谨的视角,高度评价了李达在党早期发展、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巨大贡献。作者用平实的语言阐述理论,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人生,以文字重塑其骨血,以后世评价重现其风华,将“一位普罗米修斯式的播火者”形象跃然纸上。从思想启蒙到成为“播传记22.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