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的法权结构理论在线阅读
会员

环境法的法权结构理论

史玉成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法律理论法学25.4万字

更新时间:2022-07-22 16:00:27 最新章节:注释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当代社会正在进入“环境时代”或“生态文明时代”。环境治理由传统的“管控—压制型”治理模式向现代“参与—回应型”治理模式的转变适逢其时,换言之,走向多元合作共治,是生态文明时代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审视当下中国环境法规范的整体架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有关环境权利和环境权力的规范存在着内在张力下的结构失衡和运行冲突。作为对社会形态的制度应因,环境法对生态文明建设负有重要使命。在生态文明时代,无论对于政治国家的环境权力,还是对于市民社会的环境权利,环境法都不可能舍此求彼,而必须“两面作战”,环境法学理论研究应当具备这种全景式的面向。本书从经验和事实出发,在对学界关于环境法学核心范畴的现有理论和学说进行分析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环境法的法权”这一命题。认为基于环境利益之上的环境权利、环境权力是环境法学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元概念,二者不具同质性,但彼此合作共进、竞争成长,共同构成环境法制度大厦的基石。论证的核心问题是:当下主流的“权利义务法学”路径在环境法学领域存在统合力不足、缺少普遍解释力等局限性;环境法学研究应当从环境法保护和调整的环境利益出发,以环境法法权的规范建构作为学科的核心范畴;把环境权利和环境权力置于统一的法权结构体系内,着力探究围绕实现法权目标所形成的“环境权利—环境义务”、“环境职权—环境职责”二元结构的内外部互动关系,确定各自的边界,消解其内在张力和冲突,促进两者在竞争中成长,实现法权运行的动态平衡和协调稳定。本书通过严密的学理论证,力图达到以下预设目标:第一,在理论层面,整合环境法学领域有关环境权利、环境义务、环境利益、环境责任等基本范畴的各自表述,打通研究者因各自为阵而呈现出的理论割裂和碎片化状况,为各类环境权利、环境权力的体系化分层建构和均衡配置提供一种“俯瞰式”的全景参照,从而建立起符合学科本质特点的环境法学核心范畴。第二,在制度层面,在统一的法权结构框架内,审视法权的现实运行逻辑,进而提出对多元主体的环境权利和义务、环境职权和职责进行均衡配置的思路和设想,推动构建内在协调、动态平衡、逻辑自洽的环境法法权结构体系,促进环境治理迈向多元合作共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上架时间:2018-09-01 00:00:0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史玉成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法律与习惯之间的关系,是穗积陈重“法律进化论”学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从法哲学、法社会学、法人类学、法文化论等方面考察了习惯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指出习惯是国家形成期的一大统制力。在习惯享有法性的过程中,经历了法律潜在期、法律与习惯并存期、法律分化期三个时期,习惯最终分化为拥有法律效力的习惯与仅拥有社会效力的习惯。在习惯如何享有法性的论说里,本书整理出六大学说,并进行了全面的法律进化的调查研
    (日)穗积陈重法律10.1万字
  • 会员
    本书遵循“问题-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加入WTO以来的法律法规的翻译状况从术语、语词、语篇、话语等多维度进行了讨论,通过我国法律法规翻译的典型案例分析以及翻译规律和方法的总结,整体性研究了我国法律法规翻译状况及规范化问题,并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的角度,认为我国法律法规对外翻译的统一与规范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法律法规的对外公开透明,是建设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是打
    董晓波法律25.9万字
  • 会员
    本书回顾总结了德恒三十年的创业历程、创新实践、发展成就和心得体会,对德恒律师事务所成长时间轴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进行观察评析,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律师发展之道。从德恒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的崇高使命,千人规模律师事务所的成长与管理,服务国企改革与大国重器、为民营经济发展依法维权的实战案例,探索“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的创新实践等不同维度讲述德恒人、德恒事。
    王丽法律39.8万字
  • 会员
    为发挥立法对惠州市文明行为促进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和引领作用,用法治引领道德建设,提高社会文明水平,惠州市人大常委会明确把《惠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作为惠州市人大重点立法项目,惠州市地方立法研究中心接受委托后开展文明行为促进立法调研工作,通过实地调查、访谈调查、会议调查、问卷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深入基层获得了丰富的、直接的、真实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为做好立法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个调研报告就是此
    易清 李文珊 彭小丁法律10万字
  • 会员
    本书共分为六个专题,分别是“为什么要学习法律人类学方法”“什么是法律民族志”“什么是田野调查”“什么是扩展个案”“什么是日常个案”“从田野调查到法律民族志”。这些专题涵盖了学科性质、发展脉络、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观点以及如何适用于当前中国本土法治实践等中外法律人类学的基础问题,不仅描绘出法律人类学的学科样貌,还探讨了诸多学科前沿问题。
    王伟臣 刘顺峰主编法律10.1万字
  • 会员
    《北外法学》是一本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主办,面向法学所有专业,突出国际法、国别法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法律研究特色的集刊,设有国际法与区域治理、知识产权、中东欧国家法律研究、东南亚南亚法律研究、西亚北非法律研究、独联体法律研究、中国法律前沿等栏目。本书为总第3期,共包括15篇文章,分为刑事法研究、程序法研究、域外法研究、其他部门法研究四大板块。
    米良主编法律17.8万字
  • 会员
    本书是“犯罪参与:模式、形态与挑战”,来自中德等国的刑法学者分别就“犯罪参与模式”“间接正犯”“中立帮助行为”“帮助自杀/安乐死”“参与理论面临的新挑战——数字化与互联网”等展开了讨论。
    梁根林 (德)埃里克·希尔根多夫主编法律20.6万字
  • 会员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阐明共享发展理念的法理基础,考察共享发展理念与我国法治建设的互动变迁史,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分析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为共享发展理念的法治实现设计路线图,分别研究了共享发展理念与民商法治、行政法治、经济法治、社会法治、刑事法治、国际法治的关系及其落地实施问题
    王海燕法律31.6万字
  • 会员
    本书共有两篇九章,此外还包括第一部分“导论”和最后一部分“附录”。上篇“传统证据变革篇”主要回应了传统证据法制度在大数据时代的变革发展,主要论述“证据的大证据学基础”“证人制度的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时代的技术侦查证据”和“大数据时代网络犯罪的印证证明”。下篇“新兴证据变革篇”主要研究大数据数字技术所生成的新证据种类及其适用机制,主要包括“大数据证据的事实认定体系”“算法证据及其适用规则”“区块链证
    杨继文法律18.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