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在线阅读
会员

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

王晓路等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学文学理论28.5万字

更新时间:2020-09-24 13:27:53 最新章节:撰稿人简介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本书主要针对西方文化批评理论的发展和目前学界理论话语的言说状况,依据当代西方权威的工具书和有定评的理论专著,对文化批评中最主要的28个关键词,从基本界说、文化研究及文学研究的相互关系、文化批评理论话语的问题性等方面进行了梳理、甄别和学理分析,每一关键词后附有中英文参考文献及有关研究状况介绍,各词的论述在客观上形成了有机联系,达到整体的认知作用。本书是四川大学211重点项目之一。
品牌:北大出版社
上架时间:2007-06-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北大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王晓路等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把媒介作为一个要素引入文学活动,立足于媒介场域整体考察其对文学活动产生的影响。从媒介和文学活动两个端点双向推进,使其重合点落脚于“文学活动主体”,由此媒介场域建构了文学活动主体,传统的作家主体、读者主体、批评主体等在场域中都发生了新变。进而以整体研究和社会学田野调查的方法论证文学主体的主要活动即文学创作、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了文学和媒介之间源远流长的关系,描绘了在文学史的长
    赵玉文学16.2万字
  • 会员
    《诗经》中的《周南》《召南》(简称“二南”),是《诗经》“国风”最重要的内容,也是《诗经》研究中争议最多的部分。前贤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宏观把握和系统性不够。而且资料也比较零散,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书运用文学地理学和文史考证研究方法,从多学科的视角,结合地方文献史料,对《诗经》中“二南”的名称、地域及时代进行了辨析;梳理了先秦至近现代“二南”研究的内容、特点及研究价值;探讨“二南”诗歌的
    刘昌安文学31.4万字
  • 会员
    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促进了庶族地主阶层的兴起,百姓的地位悄然改变,进入“平民发展”的时代。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民俗诗歌兴盛于宋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学现象。而在古代文学研究中,文学与民俗的交叉则是一个具有诱人发展空间的研究视角。民俗学研究者往往用民俗学的眼光去观照诗歌中呈现出的民俗事象、民俗观念等。本书不同于这类研究方式,而是以文学为本位,研究宋代民俗诗歌自身的特点以及宋代诗人自己如何以所
    李黎文学26.8万字
  • 会员
    本部专著通过研究20世纪美国文学中颇具影响的五位非裔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左拉·尼尔·赫斯顿、玛雅·安吉洛、艾丽斯·沃克、托尼·莫里森和格洛丽亚·内勒及其作品,追溯并梳理了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传统。通过对黑人英语、黑人音乐、黑人口述传统、黑人民俗文化和黑人宗教五个方面的研究为读者呈现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基本创作模式,揭示非裔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创作机制和审美机制之间的联系,为其他族裔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
    胡笑瑛文学23.8万字
  • 会员
    专著《媒体化语境下新世纪文学的转型研究》以“文学与媒介的关系”和文学传播学为理论依据,剖析新世纪文学的媒体化语境的生成和文学媒介化的走向,以及媒介化进程中的种种文学行动与文学场域、文学现象与文学现实,在对新世纪文学进行整体概观之后,重点对媒体化语境下新世纪文学的转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深入地阐释新世纪文学的新形态和展望新世纪文学的未来。并以此来回答“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文学终结论”“泛文
    张邦卫文学39.2万字
  • 会员
    本专著运用社会历史学理论,将理论探讨与文本分析相结合,在水文化视阈下,全面深入地研究古希腊和现当代英美等海洋强国的海洋文学。通过系统梳理海洋形象的嬗变,探讨人类由敬畏到赞美海洋、由海洋探险到征服,最后到亲近海洋、与海洋和谐相处的海洋认知历程,揭示英美等海洋强国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内涵,揭示人与海洋、海洋与社会、海洋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出“人海和谐”思想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重
    刘文霞文学23万字
  • 会员
    主要从唐代园林的历史发展入手,考察唐代文人自然观的嬗变及其园林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进而从园林游宴、园林营造与园林题咏等与文人相关的园林活动中展开园林与文学之关系的具体研究,呈现唐代园林文学创作景观,最后将其置于整个唐代文学的宏观视野中,考察园林书写对文学观念及创作理论的影响,深层发掘园林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作者沟通园林与文学,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微观论证与宏观阐释相结合,努力拓展唐代文学研究
    王书艳文学19.4万字
  • 会员
    中国古代的小说中,动物形象主要出现在涉及神话传说、志怪记载、民间故事记录的内容中,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借以寄托的主要对象。早期的神话传说,由神话而衍生出的动物寓言、相关民间故事、志怪记载等,成为动物形象活跃于文坛的主要载体。借助于这种更具流传性的文学样式,动物形象较之于植物意象,以更为直观的形式展示其本身被人类赋予的文化特性,成为一种文化动物。本书题旨在梳理动物形象在古代小说中的变迁,以此探究隐藏在这
    张瑞芳文学21万字
  • 会员
    “二次元”特指以ACGN为代表的网络文化,它与代表传统文化、工业文化、大众文化的三次元之间存在着代沟。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实践倾向于打破这个隔阂,改编实践即是其中之一,当下学界业界更是以“破壁”二字表达两种文化圈层在情感与价值上的互相尊重。在历时性地梳理了网络小说改编剧大量文本的基础上,本书以互文性切入改编实践,通过类型化、民间化、性别叙事三个层面的分析,推论出价值共融的文化发展方向
    李磊文学20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本书基于国内外美国小说研究之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文学接受批评和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参照,通过细读自20世纪初以来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的美国小说研究论文和重要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小说研究论著及相关研究学术论文与论著,深入研究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1901-1978年、1979-1999年、2000-2015年)中国美国小说研究的热点、角度、方法和总体走向,从整体角度历时性系统地探讨了中国美国小说
    任虎军文学理论41.4万字
  • 会员
    明代诗坛的宗派门户之争激烈,各流派都运用选本树立典范、标举主张和攻击异己。本书以明代古诗、唐诗选本为对象,以各流派的诗学辨体观念为核心,探讨明代诗学论争中关于诗体、诗人的热点问题,强调选本是明代诗家相互批判、攻讦又彼此吸收、转化的重要场域,既包含不同流派之间的对抗与同化,也承载同一流派内部的批判与交融。选本是具有辩证质素的综合性载体,亦是彼时社会文化的表征。本书的研究希望通过分析、比较古诗、唐诗的
    岳进文学理论21.4万字
  • 会员
    清代云南诗学批评是深思和返原的,前者与逻辑相关,后者与体验相关。作为方法,二者均如阳光和空气具有自明性;作为存在,二者则如海水和火焰有待呈现。从自明性存在的双重视角出发,清代云南诗学隐含两个命题:诗为何——主体性情的艺术外显;何以为诗——基于根柢与兴会的审美创造。在现代学术视野下,清代云南诗学话语更多是一种理论性、知识性的存在;对地域化的清代云南诗学主体而言,其诗学话语却是建立在自为式构建的诗人自
    李潇云文学理论16.7万字
  • 会员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来华传教士曾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其影响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本书从文学角度对近现代来华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特殊意义给予史料梳理和学理分析。具体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近现代来华天主教传教士与中国文学研究;二是近现代来华新教传教士与中国文学研究;三是就明兴礼、赛珍珠及包贵思等三位来华传教士进行个案研究。虽然来华传教士对中国文学的译介研究难免带上宗教色彩,但作为中西文化的
    刘丽霞文学理论18万字
  • 会员
    本书以部分具有音乐性的中国现代小说为考察对象,从隐性音乐性与显性音乐性层面,试图以跨艺术的视点来敞开小说与音乐之间的微妙关系,理解这两种艺术互为创造和批评的参照时彼此之间的重叠与落差,从而在这些重叠与落差的缝隙背后,介入人性、文化与艺术的深层解读。书中小说的音乐性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一种把握和理解作品、乃至世界的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任何有机生命形式的内在深层结构。
    李雪梅文学理论14.1万字
  • 会员
    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一生致力于小说创作的革新,推动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还撰述了她所处时代的战争、女权主义运动、同性恋现象以及大英帝国衰落等历史事件。伍尔夫的现代主义作品貌似脱离历史背景,但实际上却根植于现代性的历史真实之中,而且还是叙述历史的有效手段。本专著全面研究伍尔夫的日记、自传、书信、演讲稿、文学评论和有关伍尔夫的传记、笔记、档案资料和手稿等历
    朱海峰文学理论8.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