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书法的故事
更新时间:2019-02-19 11:03:51 最新章节:附录二 历代书法名作精选
书籍简介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物,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任平多年研究心得,上百碑帖故事,领略汉字文化,结合百余幅插图,附对照释文。书法与文学、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其他文艺样式相比较,有一个明显的与众不同之处,即它是中国特有的。如果将中国传到日本、韩国等地的书法也包括在内,更确切地说,是汉字文化圈中所特有的。它是一种造型艺术,但是它从来不以自然界的具体事物作为造型基础,而是以汉民族的伟大创造——汉字作为造型基础。所以,讲清楚汉字与书法的关系,是本书的要义之一。本书名为“故事”,也就不同于论著和教科书,不仅有书法本身,还有书法文化的故事,不但讲它的过去,也讲它的现在。因此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从汉字起源和甲金文字、隶变与书法艺术的萌生讲起,经魏晋、唐、宋、元到明清,介绍了历朝历代的书坛概况及书家名篇等,也分析了书法与诗、文、茶的关系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书学研究,还加入了作者自己的一些心得,共计十个章节。每个章节均配有大量古代作品图,这些古代作品中,可识读的古文字部分,插图旁均附有释文,方便读者阅读。又精选出数十张制作成高清大图,放在正文后作为附录展示。另有包含新石器时期的北辛遗址刻符、商代的吴城遗址刻符等在内的数百个书家、书迹、书论简编附录。
上架时间:2019-01-01 00:00:00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通过原始文献的钩沉与梳理,还原周作人译介、理解与阐释古希腊文学-文化的动态过程,结合周氏接纳西方古典文化的时代语境与心理动因,尝试在发生学的意义上,透析古希腊文学、哲学与宗教文化如何参与周作人认知框架的生成及其思想内在逻辑的演变;通过周氏对中国现实问题与政治文化的思考,探究其以“另类选择”参与中国社会现代性建构的意义。文化18.1万字
- 会员王尔德在以唯美主义追求为表象的审美追求驱动下,引申了古希腊面具表演的传统形式,使之成为人格面具表演概念,同时吸取浪漫反讽思想,注入自己的人生及创作中,变成了呈现多重矛盾自我的面具塑造风格。这一风格被他运用自如后,成为其独有的技艺,形成其“面具艺术”。本书以王尔德的多重矛盾面具自我之表象为依据,向前追溯至具有审美思想的德国浪漫主义传统、唯美主义及现代审美主义,向后借用当代德国哲学、美学的理论观点(审文化19.5万字
- 会员伯夷叔齐的传说从产生以来,各个不同阶层的人,各个不同领域的人对其评价各不相同,但是都建立在同一事件的基础之上,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其中所蕴含的意蕴因为角度不同而更加丰富,故事所展现的价值观也在众多的阐释与演绎中呈现多元化。本书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对众说纷纭的观点进行考辨,理清其渊源和相互的承传关系。追本溯源、尽可能细节化地考辨、梳理清楚各家观点中相互抵牾的部分,参考各家研究方法和角度,无论是学科的文化22.3万字
- 会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文明危机与大众旅游的兴起造就了战后德国的中国旅行热,彼时的中国以其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吸引着诸多魏玛德国旅行者,并成为其游记书写的重要对象。本书以魏玛共和国德语游记中的中国城市书写为研究对象,探究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如何成为德国旅行者想象现代中国的媒介,并剖析其现代中国想象背后的德意志现代性想象。魏玛共和国德语游记中的中国城市书写一方面通过对中国现代性的正面想象与建构寻求有别文化12.5万字
- 会员老舍的跨文化视野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老舍早年的欧游经历和社会活动,形成了其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基本视点:既不因热爱本国传统文化而护短,也不因盲目崇拜他国文化而自卑。作为一位具有传统人格和现代思想的知识分子,老舍对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文化进行了独具慧眼的理性审视,对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对比、互鉴,显示出宏大的思想视野。文化1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