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第一讲 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了
01 为什么要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02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
03 认识古代中国,从宋明理学开始说起
04 程朱、陆王之争与古代经典注释
05 古代经典注释与考据学的繁荣
06 阎若璩探案《古文尚书》
07 考据学的拓展 ——从“辨伪”到“疑古”
08 顾颉刚的“古史层累构成说”
09 社会史论战 ——用“科学”认识中国史
10 金石学的发展与甲骨文的发现
11 发掘小屯殷墟的“天下第一所”
12 彻底改写中国历史的考古发现
13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从考古开始
第二讲 考古学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史
01 “挖死人骨头”的考古学
02 从文化人类学到考古人类学
03 我学习考古学的趣事
04 改写考古学历史的谢里曼
05 考古学是怎么产生的?
06 考古学的考验
07 考古怎么考?
08 科学助推考古
09 考古考什么?
10 考古与文字记录的关系
11 中国历史要从新石器时代讲起
12 “满天星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3 陶器 ——理解中国文化开端的关键
第三讲 新石器时代遗址与中国国家起源
01 国家从哪里来?
02 关于国家起源的“治水社会说”
03 新石器时代的居所和食物
04 新石器时代房舍遗址
05 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与陶器
06 陶器的重要意义
07 墓葬在说什么?
08 陶器在说什么?
09 以器皿为开端理解中国国家起源
第四讲 夏、商、周的同步发展和夏人共主
01 夏、商、周是前后接续的王朝吗?
02 商取代夏成为共主,并未消灭夏
03 同时存在的夏、商、周各在何处?
04 中国国家起源的实际状况
05 三大区域的互相竞争推动了国家的产生
06 夏人何以成为共主?
07 从玉器得知社会分化
08 青铜器铸造带来的启发
09 青铜器纹饰的含义
10 夏人通过建筑技术而成为共主
第五讲 聚落、建筑与共主更迭
01 最早被记录的王朝 ——夏朝
02 社会分化的产生与夯土技术
03 农业定居聚落需要建筑技术
04 聚落竞争与城墙修建
05 夯土技术与宫室建筑
06 宫室建筑的神圣性
07 大型聚落与城墙林立
08 “国” ——城墙内外的分别
09 氏族 ——全新的组织形式
10 夏、商、周的共主更迭
第六讲 中国古代文字与古代信仰
01 文字系统的发明
02 中国古代文字的特殊功能
03 甲骨文的意外发现
04 甲骨文的内容
05 甲骨文与氏族辨别
06 中国文字起源推论
07 《尚书》与《诗经》语言文字对比带来的启发
08 中国文字的表意特性与特殊功能
第七讲 鬼气森森的商朝
01 历史文献中的商朝历史
02 成功的畜牧民族与迁徙、定居两难选择
03 “商”为何又被称为“殷”?
04 商王世系与二元统治
05 商人与动物的特殊关系
06 商朝的人祭与人的观念
07 商朝统治的二元系统与占卜的两派
08 旧派、新派此消彼长与鬼神信仰的衰落
第八讲 从部落共主到国家体系
01 中国农业文化的多中心扩散发展
02 由青铜器制作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03 动用大批人力的“劦田”
04 商朝的大型动员和组织能力
05 商朝的鬼神信仰
06 商人的“连续性的世界观”
07 商人权力的基础
08 周人的崛起
09 周人和羌人的联盟
10 周人偷学商人的青铜铸造和文字
11 周人对商人技艺的改革
12 周人攻打戎狄和实力上升
13 周人轻松翦商
第九讲 商周之际的巨变
01 西周的宫室建筑
02 周人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风格
03 牧野之战的意外胜利
04 商、周矛盾的来源和扩大
05 周人的信仰和“天”的观念
06 “天命”归周
07 周人的人本观念
08 周人翦商之后的统治策略
09 周召东征
10 周人全新的制度设计 ——封建制
第十讲 周朝的统治制度
01 周人的忧患意识
02 中国第一位政治家 ——周公
03 二次东征与封建制的开始
04 封建即征服
05 封建以后如何统治?
06 周人的宗法制度
07 宗法制度的特别设计 ——昭穆制
08 封建层级
09 史官地位的提升和策命礼
10 封建制的创举
11 封建制与文字功能的提升
12 中国文字在古代的崇高地位
13 中国文明的另一项特质 ——记忆
14 总结: 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奠基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2:文明的基因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第一讲 中国古地理的基础
01 百年来中国历史研究的硕果
02 百年来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超过以往两千年
03 百年来中国古代史的关键点
04 中国文明的主流来自周文化
05 周人的遗产之一 ——世界观
06 周人的遗产之二 ——宗法封建制
07 周人的遗产之三 ——非表音文字
08 周人的遗产之四 ——中国文明核心地理区域
09 古代中国的人文地理
10 古代中国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活的互动
11 一位被忽视的地理学天才
第二讲 中国古文法的基础
01 与时间对抗的不朽文字
02 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字系统
03 中国文字的造字原则
04 中国文字分成三类
05 沿用至今的汉字文法
06 文法没变,为什么我们还是看不懂古书?
07 中国语文独特之处 ——数词和量词
08 中文文法的内在简约性
09 中文文法没有明确的时态变化
10 中文文法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第三讲 中国文字与中国语言
01 从海伦·凯勒学习语言说起
02 文字创造新世界
03 语言和文字决定思考
04 语言和文字,哪个更重要?
05 文字在中国拥有更高的权威
06 “文献中心主义”
07 历史记录的“大传统”和“小传统”
08 “文”与“言”的巨大差距
09 何炳棣从“小传统”着手研究历史
10 何炳棣的另一项研究
11 最古老的中国典籍 ——《尚书》与《周易》
12 克服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巨大落差 ——《诗经》
13 维系宗法制度 ——《周礼》
第四讲 古代城市与城邦
01 拦在我们与历史之间的透镜
02 透镜的例子 ——美国议会制与中国郡县制
03 另一个透镜 ——系统化整理
04 正确理解先秦时代的“国”
05 古史中的“国”与今天的“国”迥异
06 中国古代的城从何而来?
07 谁是“国人”?
08 “国人”从何而来?
09 周朝的城与周朝政治运作
10 爵制与西周向东周的转变
第五讲 从封建到诸国
01 不要把历史人物看得太重要了
02 寻找历史发展的其他因素
03 周公是第一位真正的历史人物
04 周公的伟大功绩
05 封建的本质就是武装殖民
06 周人的统治策略 ——分封
07 周人的政治制度 ——昭穆制
08 昭穆制的深远影响
09 周人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10 周人的政治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11 “氏”与“姓”的建立
12 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解读考古资料
13 宗法制度中的父子关系
14 总结:周朝的教化根基
第六讲 王官学与诸子学
01 我们所知道的历史经历过层层筛选
02 有效的历史知识需要历史学家的呈现
03 历史学家必须不停追问
04 为什么诸子百家出现于东周而非西周?
05 诸子的源头 ——周人的知识创新
06 西周到东周宗法关系的松动
07 周幽王时期为何“诸侯不至”?
08 封建宗法制的衰落与诸子的兴起
09 儒家源于周人的王官学
10 道家和阴阳家的王官学源头
11 总结:从西周王官学到东周诸子学
第七讲 重新认识孔子 (一)
01 孔子与我的电影梦
02 子路与我的电影剧本
03 “君子死,冠不免”
04 孔子及其弟子的性格(一)
05 孔子及其弟子的性格(二)
06 孔子及其弟子的性格(三)
07 孔子的家世背景
08 “三十而立”
09 孔子的开创性 ——大胆的教育
10 孔子的开创性 ——对学习的推崇
11 孔子的开创性 ——对礼的全新阐释
12 小结:孔子是一位了不起的开创者
第八讲 重新认识孔子 (二)
01 孔子的时代 ——诸侯坐大
02 孔子在鲁国的理想
03 孔子的生平(一) ——鲁国大乱
04 孔子的生平(二) ——大夫专权
05 孔子的生平(三) ——夹谷之会
06 孔子的生平(四) ——去鲁至卫
07 孔子的生平(五) ——困于陈蔡
08 孔子的生平(六) ——周游列国
09 孔子的生平(七) ——卫国内乱
10 孔子的生平(八) ——晚年归鲁
11 孔子的快乐
12 孔子的教导
13 礼教的真义
第九讲 重读《老子》
01 三支道家对“道”的不同理解
02 老庄有别
03 《史记》关于老子记录的糊涂账
04 《史记》中的好几位“老子”
05 老子年代的错置与楚文化
06 考证《老子》年代的五种方法
07 老子论“道”
08 老子论“自然”
09 老子的生存之道
10 老子的处世法则
11 老子论“圣人”
12 老庄结合
13 《老子》是不折不扣的“乱世之书”
14 老在庄前还是庄在老前?
第十讲 重读《庄子》
0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02 先理解庄子的时代背景,再读《庄子》
03 《庄子》的风格
04 《庄子·天下篇》的惠施十条(一)
05 《庄子·天下篇》的惠施十条(二)
06 理解名家,更能理解《庄子》
07 庄子的名实之辨(一)
08 庄子的名实之辨(二)
09 庄子的名实之辨(三)
10 回头再问庄子是谁
11 庄子哲学的重点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从列国到帝国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第一讲 春秋的时代精神
01 我们能够掌握的,只是很微小的“历史”
02 对历史的多重理解
03 大陆、台湾和海外不同的历史视野
04 为什么春秋时代有那么多自杀的故事?
05 春秋时代为什么叫“春秋”?
06 春秋“赵氏孤儿”的故事说明什么?
07 《左传》中的两个离奇故事
08 《左传》中的另外两个离奇故事
09 《左传》中的太子和国君故事
10 从先秦典籍看先秦的死亡观念
11 先秦时期的自杀现象
12 活着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活着
第二讲 战国的革新
01 战国从哪里来
02 春秋和战国的差异
03 战国产生了很多新事物
04 铸铁技术的提高
05 铁器和水利推动农业生产,也改变了战争观念
06 商业贸易和城市发展
07 战国的货币
08 商人和地主
09 实用主义者 ——纵横家和法家
10 混乱的终结 ——统一的大帝国
第三讲 战国时期的战争变化与墨家
01 战国的主题当然是“战”
02 统治制度和战争方式都不再一样
03 战争规模和战争动员更庞大
04 墨家学说因战争而诞生
05 墨子的出身并不高贵
06 对历史解释权的争夺
07 墨家的主张非常特立独行
08 《墨子》的行文风格和辩论技巧
09 墨子的思想
10 儒墨之争与墨家在历史上的隐匿
11 同一本书里有两种风格
12 《墨辩》是为了阐述兼爱学说
13 总结:墨家的奇特旅程
第四讲 《楚辞》与独特的楚文化
01 不同时代国的含义不一样
02 春秋到战国“国”的演变
03 楚国的异类心态
04 《楚辞》的特殊性
05 《楚辞》关心人世以外的范畴
06 疯疯癫癫的楚狂人
07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文学作者
08 屈原的经历与个人情感
09 战国时代不同的情感氛围
第五讲 重读《孟子》
01 孟子和墨家的交锋
02 推行主张还需要辩论术
03 孟子的说话风格
04 《孟子》的辩论场景(上)
05 《孟子》的辩论场景(下)
06 孟子的立场和主张
07 性善论与圣人
08 孟子的伦理学
09 孟子重振儒家
第六讲 重读《荀子》
01 荀子的主张
02 荀子对礼的理解与孔孟不同
03 儒家思想的变迁
04 荀子的时代不同于孟子的时代
05 大一统前夕的思想家
06 荀子未成为儒家的典型代表
07 荀子对人的分类和秩序界定
08 从荀子到法家的过渡
第七讲 重读法家
01 法家在诸子中的优势
02 法家都是现实主义者
03 前期法家
04 商鞅变法与新爵制
05 商鞅变法与新土地制度
06 国君与法的关系
07 前期法家思想的特色
08 从出土秦简看秦国的法律执行
09 秦国发达的律令系统
第八讲 秦国的统一与建制
01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02 春秋战国时人疲惫不堪
03 天下观念一直存在
04 《礼记》对统一秩序的描绘
05 所有的解决方案都以天下为前提
06 法是一种统一秩序的客观形式
07 儒家、道家和法家对统一的不同见解
08 法家的成功得益于其现实效果
09 秦始皇的永久观念
10 皇帝的特殊性需要制造出来
11 皇权专制的优势和恶果
12 一个早熟的帝国
13 是否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
第九讲 秦始皇
01 考古挖掘出来的秦始皇陵
02 兵马俑横空出世
03 秦始皇陵停挖
04 秦始皇对自己的历史定位
05 秦始皇的心态
06 严禁私学,整肃方士
07 书同文
08 统一货币,开驰道,以吏为师
09 严刑峻法
10 秦始皇留下的危局
11 秦帝国的瓦解
第十讲 误打误撞的汉朝创建
01 我们对秦汉之际的了解只有一个资料来源
02 陈胜、吴广起事
03 项梁、项羽叔侄
04 刘邦也见过秦始皇
05 刘邦的身世
06 刘邦的事迹
07 反秦军队的胜利
08 刘邦的优势
09 鸿门宴!
10 楚汉之争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帝国的昂扬精神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第一讲 汉承秦制与西汉的确立
01 视角不同,对历史的解释也会不同
02 层出不穷的新史学方法
03 新史学观念改变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04 新眼光发现更加丰富的中国历史
05 朝代史模式无助于理解秦汉之际
06 刘邦收拾诸侯列国(上)
07 刘邦收拾诸侯列国(下)
08 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收拾诸侯列国
09 与民休息和“汉兴七十年”
10 黄老之治是怎么回事儿
11 西汉对秦朝的反思是开创新帝国的关键
第二讲 西汉前期的统治
01 与民休息和无为而治
02 汉武帝即位前的帝国秩序
03 宫廷的时代变化
04 从无为向有为的转变
05 杂糅的儒家
06 外儒内法
07 中朝凌驾于外朝之上
08 第一个淮南王刘长
09 第二个淮南王刘安
10 朝廷削藩
11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第三讲 汉武帝的豪迈与哀愁
01 博士制度与人才选拔
02 人才选拔的一系列制度
03 皇权集中与巫蛊案
04 巫蛊案的思想背景
05 “天人感应”与政治策略
06 绝对皇权的后遗症
07 游牧和农耕之间的冲突
08 匈奴的崛起
09 西汉初期对匈奴无可奈何
10 和亲策略
11 汉文帝时期的汉匈关系与李广
第四讲 李广难封
01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
02 李广与匈奴交手
03 汉武帝准备对付匈奴
04 马邑之诱前后
05 李广的个性
06 新一波攻势
07 再度出征
08 李广之死
09 李广的郁闷
10 李敢和李陵
第五讲 太史公与中国史学精神
01 太史公是什么意思
02 读《史记·太史公自序》
03 司马迁子承父业
04 司马迁的志愿
05 “继《春秋》”!
06 如何才能“继《春秋》”
07 司马迁的信念
08 司马迁《报任安书》坦陈真实的心迹
09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而招辱
10 司马迁的苦衷和贡献
第六讲 昂扬精神的文字表达
01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02 太史公的独特设计
03 《史记·封禅书》与《史记·平准书》
04 太史公的历史学精神
05 昂扬时代氛围的另一种表达 ——汉赋
06 赋的起源
07 贾谊的《鵩鸟赋》
08 枚乘的《七发》
09 《七发》的文字奇观
10 文辞的力量
第七讲 华丽而夸张的汉赋
01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02 汉赋彰显时代精神
03 想象力和文字的极致
04 华丽还是空洞?
05 赋比辞更加夸张
06 夸张还是矫饰?
07 从汉赋看汉武帝时代的矛盾
08 汉武帝传位汉昭帝
09 四位辅政大臣的路线之争
10 《盐铁论》之争
11 霍光的胜利
第八讲 经书今古文之争与政治斗争
01 《盐铁论》之争背后的思想角力
02 知识的保存者 ——博士
03 秦始皇的焚书令和以吏为师
04 五经博士的设立
05 今文经学刚开始时是主流
06 古文经学的兴起
07 古文经学对今文经学的挑战
08 董仲舒的今文经学
09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
10 董仲舒的经学与西汉的政治
11 董仲舒构建的意识形态
12 “天人感应”学说的后遗症
第九讲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谶纬文化
01 董仲舒主张抬高圣人,却抬高了解经者
02 谶纬是今文经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03 谶纬对孔子的离奇解释
04 董仲舒将阴阳学说引入儒学
05 谶纬的流变
06 一切都是为了集权
07 货币经济的发达和土地买卖
08 西汉后期的土地兼并
09 重农并非重视农民
第十讲 帝国宿命与王莽改制
01 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产生的恶果
02 皇权集中让宦官钻了空子
03 皇帝掌控不了中朝
04 帝国政治的宿命结构
05 王莽崛起的背景
06 理想主义的儒者王莽
07 王莽同时掌握了中朝和外朝
08 古文经学对王莽的支持
09 王莽做事都要有经书的根据
10 谶纬提供给王莽登基的政治合法性
11 新朝的复古
12 王莽改制,后患无穷
13 成也复古,败也复古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5:危机与考验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第一讲 西汉、东汉大不同
01 历史的功用只是以史为鉴吗?
02 带着同理心研究历史
03 西汉的主流观念
04 王莽为什么热衷于改官名?
05 “天人感应”与扭曲的政治运作
06 王莽莫名其妙的统治
07 王莽政权后期的骚乱
08 众叛亲离的王莽
09 刘秀的崛起与隐忍
10 王莽死后的权力斗争
11 旧秩序与新生命
第二讲 外戚、宦官和士族的博弈
01 从周到汉的天命观念
02 谶纬之学与西汉、东汉交替
03 定都洛阳与西北局势大变
04 东汉皇后的背景非常深
05 西汉、东汉政治的根本差异
06 世家大姓的兴起是东汉一大特色
07 不懂外戚,就没法懂得东汉政治史
08 皇权衰弱与外戚、宦官轮流掌权
09 士族的兴起与清议挑战既有格局
10 外戚、宦官和外朝士族的三方争斗
11 权倾朝野的跋扈将军梁冀
12 皇后不只是皇后,皇太后也不只是皇太后
13 宦官诛杀梁冀,士族和宦官对立
第三讲 汉帝国的运作和社会风气
01 “历史进化以渐不以骤”
02 历史事物的延续和断裂
03 汉朝二十等爵制对帝国秩序的帮助
04 二十等爵制的运转
05 二十等爵制的运转(续)
06 代田法和牛耕的发明
07 农业技术发展的社会效应
08 两汉的城市发展
09 豪左都成了豪右
10 东汉宗族组织的变化
11 东汉厚葬风气与六朝门第雏形
第四讲 汉朝的食衣住行
01 从汉字看稻米种植的扩大
02 汉朝人主食麦,一天两餐
03 汉朝人吃的其他食物
04 外来食材和烹饪方式
05 蔬菜、肉食和饮品
06 食物制作和食物保存
07 汉朝人的衣着
08 衣着颜色和各式各样的鞋子
09 汉朝人的居住
10 汉朝建筑的创新与堂间建筑风格
11 汉朝人的出行
12 汉朝的食衣住行总结
第五讲 民间宗教与汉末乱局
01 汉朝主流的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世界观
02 主流世界观如何形成
03 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塑造人们的观念
04 天人感应的实际用途和专职巫者
05 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
06 皇太后才是理解东汉政治的关键
07 皇帝卖官,生意越做越大
08 地方大族趁乱崛起
09 清流品评搅局政坛
10 地方乱局与道教的兴起
11 太平道的黄巾起事
12 五斗米道与帝国分裂
第六讲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大不同
01 前四史的崇高地位
02 班固《汉书》与断代史传统
03 比较《史记》与《汉书》,古已有之
04 《汉书》的“志”是一项独特贡献
05 《后汉书》的风格特色
06 《三国志》如何进入“前四史”
07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08 汉朝以后的人物品评风气
09 毛宗岗品评三国
10 三国观念是历史一步步架构出来的
11 三国叙事中,蜀汉如何成为正统
第七讲 豪族世家与部曲佃客
01 汉末战争的土地问题根源
02 土地问题带来社会流动问题
03 给出的权力再也收不回
04 洛阳的动乱和瓦解
05 流民问题和掠夺问题接踵而至
06 “挟天子以令诸侯”经不起推敲
07 曹操的真正优势是屯田制
08 三分天下与土地生产秩序
09 西北地区无暇顾及
第八讲 天马行空的王充和魏晋清谈
01 我不喜欢王充,但是王充很重要
02 充满矛盾的思想家王充
03 矜才负气的乡曲之士
04 王充论儒学
05 王充对儒家的批评
06 王充的反驳有时候比他反驳的观点还混乱
07 《论衡》与时代思想风气的转移
08 叛逆而个性的游谈
09 《论衡》提供了魏晋游谈所需的奇谈怪论
10 玄学诞生的思想基础
第九讲 魏晋新文化的形成
01 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观念
02 从清议到九品中正制
03 门第是六朝历史的真正重心
04 魏晋南北朝不同于秦汉的地方
05 门第控制庄园,且不断强化
06 从皇帝到平民,意义都已经改变
07 身份决定一切
08 贵族身份的区分与五石散
09 清谈风气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
10 “竹林七贤”与魏晋艺术的开创性
11 佛教的特殊地位
第十讲 外来势力的迫近
01 中国经历的系列冲击
02 从印度佛教到中亚佛教
03 了解佛教才能了解亚洲历史
04 原始佛教的起源
05 悉达多的困惑
06 悉达多求道
07 原始佛教的教义
08 十二因缘
09 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
10 中国大乘佛教的思想渊源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6:大分裂时代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第一讲 中国中古史鸟瞰
01 用朝代讲述中国历史,有什么问题
02 西方历史分期方法给我们的借鉴
03 为什么中国历史需要一个中古时期
04 中古中国的关键特征
05 小型村落取代城郭
06 村庄与庄园并行
07 从屯田到均田的土地制度
08 中古时期的土地制度与人身关系
09 贵族对皇帝的限制是中古社会的独特之处
10 中古时期的游牧民族政权
11 中古中国是一个贵族社会
第二讲 《人物志》与《世说新语》里的中古中国
01 曹魏时代的《人物志》是怎样一本书
02 什么是“才性”
03 如何品评人物
04 《人物志》的人物品评原理一直流传
05 如何对人进行分类
06 “偏材”和“英雄”都是什么样的人
07 与“偏材”对应的“理”型人
08 《人物志》的目的在于“识人”
09 从人物品评看魏晋时代的人生追求
10 《世说新语》是一部品鉴人物的奇书
11 《世说新语》的修辞方法很独特
第三讲 佛教东来与中国思想大变迁
01 佛教进入中国
02 佛教面对谶纬、黄老和清流
03 佛教初入中国时,依附于黄老之学
04 佛教的轮回观念对中国的冲击
05 “省欲去奢”的教导
06 佛教禅定的特殊方法
07 佛教与中国思想的冲突
08 佛教进入中国的几个阶段
09 从汉末佛教到中古佛教的转变
10 对佛教的中国化解释与佛教盛行中国
第四讲 夸张而无节制的时代
01 “魏晋南北朝”这个表述是否恰当
02 偏材盛行和个性夸张
03 西晋“八王之乱”
04 边疆民族趁乱进入中原
05 世族支持与偏安东南的东晋
06 东晋内部的两股军事力量
07 刘裕对世家大族也无可奈何
08 南朝更替
09 梁武帝与陈霸先
第五讲 门第贵族与六朝经济
01 魏晋南北朝的农业凋敝
02 农业倒退影响北方的生活方式
03 晋朝的占田令
04 朝廷鼓励占田
05 佃客、荫客与大庄园
06 自给自足的小王国
07 铜钱经济变为绢帛经济
08 庄园、绢帛与商业活动
09 侨姓都是打不倒的土豪
10 门第贵族的特殊地位
第六讲 六朝诗歌的新形式与陶渊明
01 阅读文学作品需要懂得“文类”
02 汉朝民歌《上邪》《有所思》对声音的表现
03 乐府诗所表现的民间情感
04 别离是《古诗十九首》的主题
05 曹魏政权与五言诗的新形式
06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
07 曹操的四言诗《短歌行》
08 曹丕的七言诗和五言诗
09 曹植的《七哀诗》
10 玄理诗和游仙诗
11 陶渊明诗的新精神
12 承袭五言诗的形式,革新五言诗的内容
13 陶渊明的自然观
14 田园诗传统的深远影响
第七讲 重新认识六朝骈文
01 读懂六朝文章,先从唐宋古文运动说起
02 死而不僵的骈文
03 刘琨《劝进表》赏析
04 刘琨《劝进表》赏析(续)
05 汉语音调的变革
06 骈文对音调有专门的要求
07 萧统编撰的《文选》对文章性质的界定
08 贵族文化与用典习惯
09 从唐诗看音调的规矩限制
10 《与宋元思书》是骈文的典范之作
11 《登大雷岸与妹书》欣赏
第八讲 重新认识“五胡乱华”
01 认识中国历史需要知道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02 一条更重要的分界线
03 古代中国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互动
04 “五胡乱华”是一个错误的表述
05 匈奴人刘曜和氐人李班的事例
06 羯人石勒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07 北方游牧民族迁徙大拼图
08 “五胡乱华”动摇了过去的“王朝系统”
09 十六国时代的政权更替
第九讲 北魏入主中原及其统治
北魏(386—534年)皇帝列表 (按实际在位,不计后世追崇和反叛自立者)
01 读懂北朝,从陈寅恪的一部著作开始
02 鲜卑拓跋氏在中原边境的早期发展
03 拓跋珪因祸得福,入主中原
04 吸纳世家大族是外族政权的生存之道
05 崔玄伯和崔浩相继参与北魏政权
06 崔浩的心态和理想
07 崔浩重整门第秩序
08 攻打凉州背后的政治路线之争
09 攻打柔然和修筑长城
10 崔浩之死
11 孝文帝“吊比干碑”揭示的北魏时局
第十讲 北魏的变革和瓦解
01 “均田令”是一项简单却意义重大的政策
02 “均田令”,用智慧解决土地分配的问题
03 两个微小的配套措施带来一个国家的改变
04 孝文帝迁都洛阳有深谋远虑
05 孝文帝的激进改革举措
06 改革官制与赐死反对改革的太子
07 孝文帝对鲜卑社会阶层的改造
08 鲜卑贵族内部的分裂
09 内有“胡太后之乱”,外有“六镇之乱”
10 尔朱荣登上北魏历史舞台
11 宇文泰的崛起和北齐、北周的对峙
更新时间:2020-08-27 13: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