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叢刊(第十種)
出版弁言
前言
[遠眺朱熹祭禮]
朱子學派禮學中的祭禮——對美德倫理學的啓迪
一、耶穌會士與孟德斯鳩對“禮樂文明”的理解
二、作爲道德秩序系統的“禮”(a system of moral order)
三、中國的“禮”與西方的“法”(law)
四、“崩潰與危機”論的呈現
五、古代希臘的“德性”與中國的“德”,以及“禮”的重要性
江永及其禮學著作——兼論其於朱熹禮學的態度
一、前言
二、江永的生平及其禮學著作
三、江永與汪紱對於禮學的討論
四、結論
何謂通禮?[1]——一種目録學的分析
試論“明堂”説的漢、宋異同——以楊復、惠棟爲例
一、前言
二、《祭禮》中的“明堂禮”
三、本於《易》道的“明堂”之政
四、結語
論《五禮通考》與朱子禮學之關係
一、編撰指導思想與方式
二、朱子禮學思想與《五禮通考》編撰
三、《五禮通考》對朱門一系禮説之依違
四、結語
[朱熹祭禮的形成]
朱子及其門人編修禮書補考
一、朱熹編禮的設想與北宋儒者之關係
二、編禮人姓名補説
三、編禮中的其他重要人物
四、朱熹設計禮書和定名
五、關於《大傳》和《外傳》
朱熹《儀禮經傳通解》對《禮記》經、傳的界定
一、前言
二、《儀禮經傳通解》的經、記、辭、傳
三、《儀禮經傳通解》對《禮記》經、傳的界定
四、《禮記》對朱熹的意義
儀禮經傳通解喪、祭禮編刊年表[1]
楊復《祭禮》與“通禮”學術傳統——讀《祭禮·天神篇》札記
一、經史之間——“通禮”辨名
二、闡禮意、明治道——《祭禮》的内在精神
三、辨鄭學、明體用——《祭禮·天神篇》的宋學義理
四、“通禮”的變體——《禮書通故》的性質
楊復《儀禮》學初探——以《特牲》、《少牢》二禮章句論爲中心
一、本諸師訓,述而成書
二、依違賈疏,回歸師門
三、前修未密,瑕瑜互見
四、繼志師門,賡續禮學
試論宋代之望祀兼及宋代士人對真宗封禪之見——以楊復《祭禮》爲例
一、前言
二、宋代望祀之規格
三、强調祭祀者之身份
四、道教之影響
五、對封禪之討論
六、結語
《春秋》“魯郊”考
一、引言:漢儒所言之魯郊由來
二、三傳之别與鄭王異論
三、後儒之争論簡析
四、結語:經典與經典的闡釋
朱熹、黄榦及楊復祭禮學的形成
一、前言
二、朱熹最初的《祭禮》構想
三、黄榦對朱熹《祭禮》構想之具體化
四、楊復對黄榦《祭禮》之立體化
五、楊復對朱熹祭禮理論的立體化
六、結語
[主要版本詳考]
楊復《祭禮》校讀札記
緣起
“熙寧祀儀”是一部禮書之名
“祀典”是書名説
《文獻通考》引楊復《祭禮》考
一、《祭禮》輯佚的依據與方法
二、《通考》對《祭禮》的吸收與重組
三、餘論
嘉定南康軍刊本儀禮經傳通解之補修情況[1]
一、引言
二、前人之刻工分析
三、原版之認定
四、元代補版之認定
五、原版與元代補版之内容差異
六、另一批補版
七、原版補版之混配與明代補版
八、朝鮮活字本與日本刻本
九、結論
附録:南康版儀禮經傳通解傅張丁本修補情況表
朱子《通解》引録《儀禮》鄭注文小考[1]
一、增潤
二、移易
三、删削
[宋代禮制與經學]
祭及高祖——宋代理學家論大夫士廟數
一、横渠:禮以義起
二、伊川:有服即祭
三、朱子:伊川禮意
四、朱子:近於禘祫
五、朱子:孝敬追遠
六、結語
聶崇義《新定三禮圖》與宋初禮學
一、《新定三禮圖》的撰寫與構成
二、《新定三禮圖》對舊圖的整理及其特色
三、義疏學學術特征在禮圖中的表現
四、《新定三禮圖》與宋初禮議
五、結語
宋代太廟中的始祖之争——以紹熙五年爲中心
一、定制與變法
二、紹熙改制
三、小結
宋代禮學中禘祭的内涵與變遷
一、禘、祫二祭概念的混淆與儀節的趨同
二、鄭玄解經體系的打破與禘祭含義的凸顯
三、禘祭含義的深化與總結
漢至宋的郊祀變遷與楊復的郊祀論
一、序説
二、漢代郊祀禮制與鄭玄禮説
三、“鄭王之争”與魏晉南北朝郊祀的實際情況
四、郊祀在唐代的變化
五、宋代郊祀與楊復郊祀論的形成
六、結語
更新时间:2021-01-08 15:19:32